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自2013年開始舉辦,2021年已經是第九年了。選拔議題從社區與社會議題到2019年開始加入科技社會創新,歷年共計842隊、3715人次參與,到2020年第八屆為止,共選拔出54組優勝團隊,其中8成五以上的團隊仍在線上活耀成長。
今年計有104隊報名400人參與,參與的大專院校數有48個系別,社會機構有93個,達歷年來最都多社會機構參與。34隊入圍複選,17隊入圍決選並於7/2完成線上決選簡報。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上,2021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在團隊關注前五名依序為:8. 就業與經濟成長、4. 教育品質、3. 健康與福祉、12. 責任消費與生產及11. 永續城市。
「我們最大的收穫是看到有這麼多成功而且持之以恆的在社區、在社會,甚至以科技能力運用在一些急需被提升、被照顧及改善的一個付出。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是以驅動社會,讓這些社會創業理念能夠在實踐路上給予支持的平台,台灣有很多願意支持社會創業的社會網絡,包括持續贊助的研華、台灣經濟研究院及歷年評審與業師,他們都樂於把自己的資源用在這些行動改善,所以我們會更努力的繼續辦理活動與串聯資源的角色。」胡哲生理事長在決選上分享。
2021年來自有豐富實務經驗與運作的業界評審與顧問一致給予決選團隊好評與肯定
好評在團隊的品質與內容,如蔡適陽顧問:「團隊都有精實的內容,也都在實踐當中,讓他很敬佩。」如擔任評審召集人的台灣經濟研究院的林欣吾副院長:「委員在討論的時候,其實就有幾組特別困難,因為不相上下,也有團隊去年沒有得獎而今年持續的努力,這是一個在台灣協助我們社會持續進步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非常希望大家能夠持續的參與這樣的活動,把這樣的社會創新的活動持續下去,除了累積自己的能耐外,也可以把這些能耐轉換成一個可以持續營運的營運模式。」
好評在團隊實踐的恆心與毅力,如研華科技ESG企業永續發展的曾琡清經理:「最令人感動之處,是每一個團隊都真心、熱情投入在團隊關心的社會議題,並且透過不斷的努力、嘗試各種方案、連結外部資源,並實際做出成果。」臺灣農夫王順瑜創辦人也分享:「從17個團隊看到都已經不是紙上談兵,在於理清很多社會問題,進而提出社會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創新方案,直接到進入社區(會)的一個實踐家階段。」
除此外,評審也共同給予鼓勵與期許,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基金郭大經總經理:「TiC 100社會創新實踐家讓我們感覺到我也要有一個反思的機會,我們以前看的都是如何賺錢創業如何成功,可是社會創新實踐家給我們的是一個社會的創新,讓我們來反思我們這些成功的目的是什麼?我看到蠻多很值得鼓勵的團隊,大家有非常多理念在裡面,也許還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可是慢慢、慢慢大家都會找到一個很好的方法,慢慢的可以走向一個能夠永續經營的方式。」也誠如SGS 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鮑柏宇資深總監提到:「今年的團隊水準相當的高,代表的是主辦單位這麼多年來在這個獎項評選上經過的努力已經獲得社會的重視,尤其是有更多的新創團隊願意來發想、來參與,這是一個好現象。希望團隊能夠展開更多的運作,帶出更多好的商業模式成為標杆,成為我們在社會永續,可以自主財務平衡的方式之下去營運的一個好的示範。」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所舉辦的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跟社會創業團隊一樣也將持續的堅持,散播這些美好的種子在大家的生活上,期待有更多社會網絡如企業、政府、學界等一起來共同連結與支持。
社會永續獎-台灣城鄉藝農實踐協會》
本協會的創辦成員建叡與婉慈,一個從高雄北漂;一位從淡水南奔,在南藝大建研所時期,參與臺南官田大崎里的社造工作,畢業後選擇留鄉,如今在地創業四年多,亦是駐村大崎的第十年,期望
1.打造南台灣農村體驗最具特色的場域及團隊。
2.建立農村體驗服務鏈的彈性合作模型,吸引更多青年關係人口投入,營造合理友善的斜槓社群聚落。
3.打造農村體驗服務的城鄉供需鏈,建置南部小學、補習班、安親班、教會等之親子、兒童學習、照顧、體驗之業者間的常態合作機制。
《社會行動力獎-大地之子:農夫黑皮膚》
透過從農夫到餐桌的層層陪伴,在生產端、加工端整合更多在地有機加工廠,在行銷端,教育推廣端,開拓通路,促成各種合作的發生。也舉辦更多體驗教育,系列的食農課程,達到永續發展,在地循環的地方創生模式。期盼以實作解決我們看見的所有農村問題,將整體農業從業環境提升,翻轉大眾對於農人的刻板印象,並促使地方生態係的穩定發展。
《資源整合獎-宏銘服飾》
一間在天母的修改衣服店,2018年起進行數位轉型,將修改衣服的過程及裁縫師的所在地,紀錄下來製作內容結合到目前常用的數位平台,並運用大眾喜愛的到便利商店的功能,創造了一種雲端修改衣服的模式。夢想將老師傅們的技藝傳承下去,並提升產業的數位應用能力,影響台灣的修改衣服產業,促近後疫情時代台灣的裁縫觀光,共同減少衣服被丟棄的問題。
《創業擘劃獎-Researchain學術區塊鏈》
一群跨領域青年學術工作者所組成的連續創業團隊,深知學術工作者需求且極為專注解決學術工作者痛點,Researchain將藉由四大創新『出版制度、平台技術、商業模式、通證經濟』及五大去中心化『版稅、通路、股權、審查、知識』,推倒學術付費高牆,進而保障學術工作者權益,扭轉學者長期處於弱勢的慣例,藉由智能合約技術,落實高效、匿名、公正且利益共享的同儕審查制度。
我們將發起一場知識去中心化革命,帶領人類重新奪回知識的火種。
《社會貢獻獎-心輔犬團隊》
『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於108年7月成立,創立目標與宗旨為:建立人與狗的新關係,為教育帶來創新方法,讓我們與心靈輔助犬一起學習。培育米克斯流浪犬就職賦予任務成為一個新型態的工作犬-情緒教育犬來幫助情緒障礙者,帶領人們提升情緒智力與增進互動體驗。
期盼全台設立十大心輔犬訓練基地,擴大心輔犬服務範圍,讓更多台灣民眾受益。並將心輔犬成果躍升發表於國際舞台,進入國際工作輔助犬組織,引進特殊工作犬如糖尿病、癲癇與自閉症輔助犬等計入進入台灣。讓世界看到台灣工作犬進步與努力!
《社會創新獎-Foodeast》
團隊組成十分多元,來自台大不同科系,願景是結合不同專長,在文化推廣的道路上,能用產品跟活動發揮影響力,讓更多人對東南亞文化有更多的理解,進一步消除社會中對東南亞存在的偏見跟歧視。
台灣社會對東南亞文化認識的缺乏,也因此產生諸多偏見及歧視。新住民及其子女近一百萬人,團隊期盼孩子都能學會尊重多元文化、從小就開啟異國文化的鑰匙,讓台灣社會變得更加多元且美好。
Dialogue between social innovation practitioners and social networks
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自2013年開始舉辦,2021年已經是第九年了。選拔議題有社區、社會議題和科技社會創新,歷年共計842隊、3715人次參與,共選拔出60組優勝團隊。
每年的成果我們都試圖為社會創業團隊開展更多向外連結的可能性,請團隊到企業分享,舉辦媒合交流會等方式,今年由優勝團隊和社會網絡進行交流,希望透過分享和彼此對話,社會創業有機會和政府, 企業及民間組織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一起在社會創新創業領域開花~
社會創業在台灣由早期民間由下而上的自主力量到近年民間組織倡議、政策由上而下的推動及企業關注,越來越多人認識社會創業或參與。
2021年優勝團隊及其關注議題如下:
2030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是近年來世界在永續議題上的共通語言,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參選團隊也同步在選拔計畫上列入這項內容以便和世界與社會溝通連結,進而擴大其社會創業的效益和意義。
2020年和2021年前五項關注的議題都是3. 健康與福祉、4. 教育品質、8. 就業與經濟成長、11. 永續城市及12. 責任消費與生產。不一樣的是優先順序改變了,第一多關注的議題由2020年的永續城市變更為"就業與經濟成長",而社會創業團隊第二多關注由就業與經濟成長改為"教育品質"。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這一路引領社會創業團隊經由參與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展現行動力外,這幾年更致力於平台展開多元的連結以促進社會創業團隊與各界的縱橫合作。
我們從各界的回饋知道合作的重要,透過對話和合作,一起為世界用創新設計找到生活更美好的方案。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以驅動社會創新創業理念並在實踐路上給予支持的平台,2021年六組優勝團隊與政府、業界和民間組織進行對話,三個對話主題期更多人認識社會網絡和社會創業團隊之間的互動與關係,社會創業團隊如何與社會網絡連結。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代表-KPMG侯家楷經理:
行政院在思考整個社會創新的生態系的工作第一個就是奠基在過去的輔導資源上,在這一個社會創新平臺上登錄的資料庫,你都可以從線上的視窗去找到輔導、稅務或會計諮詢等等,臺灣目前來說大概是735間左右的組織登記,從台北、桃園各縣市開始有各地的社創中心去做投入第一線的輔導跟培育的工作。結合民間的夥伴,如這次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100的合作也是司協力的一個概念。
第二個策略是什麼?經濟部就設計了Buying power,邀集主流市場裡面的一般民間企業來跟社創組織合作,目前推動了11億的國內的採購額,包含商品與服務。
最後一個部分是去串聯全球:亞太社區高峰會,從第一線的輔導到國內的內需市場,每年的這個論壇就在做相關的討論。
台灣經濟研究院三所-林佳靜副所長:
我們的角色是執行政府計畫,把政府計畫所提供的資源推廣到社創組織,讓社創組織知道說現在有什麼樣的資源可以有可以協助,社創平臺目前就是由我們台經院在經營的,它最大的目的是去收集所有公部協助創業這個社會創新創業的資源,就是政府部門跟銷售組織之間的橋樑,是雙向的,在執行這樣子的這個政府政策的過程當中我們會透過一些簡單的觀察,並希望可以涵蓋整個國內的發展現況,一方面我們是希望可以回饋到政府部門看資源可以怎麼樣調整,讓整個社創的發展更好。
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基金-郭大經總經理:
中華開發是臺灣的應該可能是最大的創業投資公司,公司成立比已經有超過60年了,過去60年已經投過投資超過2000家以上的公司,那我們呃一直以來都是以輔助這個臺灣的產業發展為主,這個5年來,我們在新創投資應該超過30家以上,公司也投資了超過30億IP。
關於創業跟創投的這個議題,嚴格來講,我們還是一個以這個財務型的投資為主的一個機構,所以我們講的東西是一個投資報酬率。當然在投資報酬的過程當中,我們也希望我們善盡一些社會責任,這幾年來也在投資上面也增加了很多跟業績相關的東西,在每一個投資案件都有一個檢查表,這其中一個檢查表也是記得分數,如果這一頁是寫這個不及格,我們是不能投資的,比如說社會環境污染這個我們不能去投資啊,當然我們會反而會增加對社會有意義的。我們也有投b型的企業,像綠藤生機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一個案例。
影響力反而是這個很重要,也許一定在今天這個場合裡面可以找到很多可以投資的標的,我們要鼓勵大家做你們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是一個都是事業的原則,找到適合的物件,適合的資源,來進行就是說自己事業的發展。
研華文教基金會-蔡適陽共同創辦人:
基金會成立1999年,其中TiC100長期在國內推動很多創新創業教育,近10年跟臺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好的合作,一起在推動社會的企業跟社會創新面的各項活動。
我想在理事長領導跟秘書長這樣非常積極的來帶動這樣的一個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這樣的運作,帶來的臺灣另外一股非常有學術性也非常實務性的這樣的一個競賽活動。
從理論到社會的基層第一線,我想基金會長期這樣來贊助這麼樣一個有意義的活動,是我們非常幸運能夠有這樣一個參與的機會。我們叫基金會的所謂企業型的基金會,不斷在投入臺灣各個面向的社會公益活動,也進到所謂一般的CSR的這樣的一個理念,希望通過這樣的理念能夠讓研華本業能夠繼續發揚光大,當然也進到真正的實質面的所謂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
這是非常棒的一個活動,我們也鼓勵這麼多年來一起參與這樣的一個社會企業社會創新這樣議題的所有的夥伴,一起來幫助臺灣,來讓臺灣的社會更加的進步,社會的這個經濟面的一些成長,我們也希望能夠帶動臺灣的所有人能夠更關注臺灣的真正的幸福指數幸福的發展,讓臺灣的社會更加的進步。
臺灣農夫-王順瑜創辦人:
農業在我們臺灣代表的是什麼?所以我一直在問兩個問題,一個是秘密,一個是旺,我想要什麼?我需要什麼,我們現在社會就是我想要的太多,但是其實我需要的不多,所以在看農業呢我們都提取著或者社會問題,都說我去發覺到很多社會問題,有嗎?我們的很多年輕人都講了,社會到處都是問題,那我想要去解決這些問題,但是你有沒有去深究到底你看到的只只不過社會的現象,或是真正的社會問題去解決。
我們一直以來十幾年來可以一直活下來的,是靠著民間的力量,像胡老師和蔡老師,民間有很多這樣子的資源可以來利用,而是能夠幫助自己把能力提升起來,而更重要的是從這這些那個老師還有長者的身上,我們學到換一種角度去看,我們真的在做社會創新、社會創業這一件事情,我們到底是真的把社會的使命當成我們的目的,還是只是社會使命當成我們的手段,我們的目的還是要把我們的產品,工業化的產品,商業化的產品去賣換到一些商業利益,或是我們真的是想要利用這拿到的這些資源來實現我們想要的對於社會問題跟社會創新或者改變社會這個,所以我們要一直不斷的在問這些問題。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胡哲生理事長:
我本身在教企業,是企管系的老師,我教策略,我教行教,教的就是快、狠、准,怎麼樣去做明智的角色,比人家更優秀,競爭力更強,賺的比人家更多。
到了2000年進入到社會企業後,我才發覺企業不應該是這樣的企業,npo組織也不應該是這樣的npo組織,政府也不應該只是以前傳統中的收稅做一些這個基本建設。
社會企業、社會創新、影響力投資等等這些,到底是有什麼樣的一個關聯性?突然之間在近10年內出現了這麼多跟社會有關的一些名詞,我們還正在推廣社會科技社會設計,如何將有序發展的sdg的17項指標,17項指標指標是告訴我們比較重大危機的共同指標,還有好多好多的議題,包括今天創業家所關心的農業該怎麼走,服飾行業傳承等,不應該來用過去的一些觀點來規範自己的企業經營。企業也要有社會社會組織、也要有商業的一些觀念跟做法。
透過彼此對話,我們可以繼續向前發展。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沈秀娟秘書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