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函、邵昱豪/高雄市報導】擁有一張舒適的床、乾淨的餐桌,可能都是你我對於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但社會上卻有一些弱勢家庭連這些家具都沒有。從事搬運物流業的秦世誠因看見資源匱乏的弱勢家庭和丟棄不需要物資的客戶,這兩者之間的對比,於是將雙方需求結合,透過網路科技,傳遞物資給需要的家庭,創造出資源的循環再利用。
完整報導: 你丟我撿不浪費 拉近彼此零距離
本報導由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與生命力新聞合作, 轉載請標明出處。
【記者顏彣玶、李妮/高雄市報導】「水果都是新鮮進貨!漂亮又甜喔!」市場裡叫賣聲此起彼落,許多人紛紛前去搶購,而賣相不好的水果,總會被遺棄在角落。「格外農品」將這些市場規格之外,也就是不被市場接受但品質無虞的農產品,製作成無食品添加物的沖泡果醬,給予了這些「格外品」新生命,朝向減少食物浪費、支持專業農民、推廣食農教育的目標。
完整報導: 善用「格外品」 製造出最單純的果醬
本報導由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與生命力新聞合作, 轉載請標明出處。
【記者劉怡辰、張海琦/台北市報導】許多人有創業夢想,卻常因故無法堅持下去,來自馬來西亞的潘振康,抱有熱情且勇敢作夢,並付諸行動。透過生活中的觀察,他發現,台灣的廚餘再利用情形不甚理想,許多大城市製造出的廚餘,因為時間空間等因素沒辦法得到妥善利用。於是他研擬一套「家戶廚餘乾燥回收計劃」,希望將原先被世人認定為廢棄物的廚餘,改變成一項資源。
完整報導: 廚餘不再只是廢棄物 創業青年的巧思實踐
本報導由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與生命力新聞合作, 轉載請標明出處。
【記者陳姿如/高雄市報導】位於高雄市大樹區的九曲堂火車站前,有一棟古老的建築,本來是台鐵的舊宿舍,近幾年,復興街七十三號社會企業租下這間舊房子,在圍牆四周塗上鮮艷的彩繪,並在庭院擺上裝置藝術,為這個破舊的地方添加新的色彩,復興街七十三號同時也致力於改善大樹區農業缺工的困境,促進婦女就業以及增加遊客觀光率,希望能解決大樹區的社區問題。
完整報導: 熱心社會企業 翻轉大樹社區
本報導由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與生命力新聞合作, 轉載請標明出處。
【記者司徒巧庭、張湘妮/台中市報導】栽植純白百合、鮮黃文心蘭的台中后里區,是台中市的花卉之都,其中仁里社區更是鳥梨、橫山梨等高接梨的大宗產區。接在枝頭上的梨梗,採收期結束後就喪失使用價值,由於農民不知如何處理農棄物,只好將包覆梗枝的牛皮紙袋、鐵絲、梗枝等聚集起來焚燒,卻造成空氣汙染。「梨理人農村工作室」,便把那些大小不一的梨梗枝條,做成原子筆和鉛筆,無用的梗成了可流利書寫的文具。
完整報導: 廢棄梨梗化身鉛筆 打造「梨」想生活
本報導由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與生命力新聞合作, 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