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師專欄
發現社會問題,找到解決方法,走向長遠目標
發現社會問題,找到解決方法,走向長遠目標
不論是因為“社會經濟與政治體制無法解決社會長久存在的問題,驅使社會菁英階層從整體社會資源利用,發出體制改革催生社會體制創新”,還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未滿足需求,吸引了基層創業行動後的企業觀念創新,總之,社會創新的理論者與實務工作者都發現,跳脫現有的社會經濟體制,可以重組社會行動與資源利用的方式非常多,可開拓的經濟新領域也非常廣闊,服務的物件更是多樣,所創造的產品服務更環保更永續。
世界各國不論是由上而下的社會體制創新,還是由下而上的社會市場創業,在不同社會中創造的新體制新觀念還真不少,我在介紹國際間的社會企業案例與社會效益時,常發現因為不同的做法、稱謂有別,如果介紹其他國家案例,又採用該國精准的名詞,反而容易混淆了讀者的認知,以致常常有口難言,只好跟著大家使用「社會企業」這個通稱。
本篇文章就準備專門針對社會創業在國際間曾被採用的類似名詞做些介紹,説明社會企業朋友認識如百花綻放的社會創業,並從中建立系統化的區分觀念。
歐美國家提出的“社會創業”——“對既有組織,以創新的心態去發掘、定義、拓展,可促進社會財富的經營活動”,當然是沿用熊彼得的“創新創業精神”。只是此時此地尋找新市場的創業目標,是既有體制下未被服務到的社會需求,社會主政者期待這種創業行動,創造出商業經濟之外的“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
社會中關心社會經濟的創業行動,當然以政府福利政策制定者,或提供在地服務的社區領導人為主,因此這類創業活動,常常結合:政府資源、NPO 與社區組織,甚至企業,共同解決當時社會(區)的重大問題。因為國情不同、社會問題嚴重度與政策內容的差異,所創造出的行動組織與政策名稱也就有異。
即使是純民間商業組織,從社會市場立場進入創業市場,他們所採用的企業組織型式(社會企業)也有很多變化,一般讀者在不同的國家聽到形形色色的社會創業行動或社會企業組織,會以為是不同的意義,但其實,只是關心的議題與社會資源不同,其本意都是相同的。
為了便於理解與區分這些琳琅滿目的社會創業行動,本文試著先做好分類,分別從社會總體或政府政策參與的社會體制改變,及社會市場開發的企業組織創新,說明一般人可能聽到的名詞。前者以政府的角色為重,產生的政策名稱最多,後者以民間行動為主,基本上都是企業組織的變型運用。
社會需要創新觀念時,是希望善加利用社會資源活化經濟,尤其對結構性失業人力(稱為第二勞動市場),透過政府支持與NPO 為仲介,提供訓練與聘用,投入社會未被服務的弱勢族群與社區,創造出社會經濟產值。例如,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WISE)就是融合多元組織資源的就業設計。這樣的概念固然很好,可是其中總是欠缺企業的經營能力,再好的理想都猶如以慢車行駛,其效果與效率自然被議。因此,倡議者認為應該提升為:連結(或團結)經濟(solidarity economy),結合政府資源、NPO 或社區服務,加入企業經營能力,共同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因為政府不具備基層服務能力,上述行動中必然需要 2 類組織──NPO與社區組織的角色。
(1)以 NPO 為中心的創業行動
以 NPO 為主體的社會創業行動,比較常聽到的有:non-profit venture, non-profit entrepreneurship, non-profit business, social-purpose endeavour,都是指 NPO 開拓營利化服務業務。
當然也有比較獨特的名稱,如:突顯社會組織改變的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強調公共需求的公共創業(public entrepreneurship),以及希望能讓 NPO 事業像企業一樣融入經濟系統的平權企業(affirmative business)——設法將弱勢融入到 NPO 作業流程中,或成為 NPO 事業的銷售對象,甚至讓弱勢參與服務自己族群,創造內部共用的經濟系統。
(2)以社區為中心的創業行動
歐洲國家非常重視社區的存在與生活品質,因此許多社會行動必然以社區為改善主體,因而有社區經濟(community economy)的觀念──“鼓勵地理區域內人群,建立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的相倚關係,營造總體成本與經營風險最低的長期產銷次序”。英國甚至設有社區利益公司(Community Interest Corporation, CIC)的行政法。在社區經濟觀念下,自然也會衍生出社區富裕企業(community wealth enterprise)行動。
比較獨特的是,有些社會議題的倡議人士,將社區經濟觀念加入某些社會價值觀,如:加入政治經濟理念的(社區)經濟自主(economic democracy);強調如家族制的社區共用意識(通常跟宗教團體有關)之共榮社區(communal community);以及重視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育的永續社區發展(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如同上一文章所言,另一種真正接近創業心態的是,以商業立場看到社會中未被服務的需求,而自主投入市場、以企業型式從事商業性的創業,所以比較沒有政府或外部投資者的經營干擾(一般都是經營者自己投資)。其又分成 2 種類型的組織特徵,一是企業組織型式,一是混合理念組織。
(1)公司型組織
比較常見的有納貧事業(inclusive business,大陸通常譯作“包容性商業”),亦即將低收入族群融入到企業的價值鏈活動中,從事生產端的工作者或消費端的被服務者,與 NPO 推動的平權企業意義相同。
美國對社會企業採取比較商業觀點的解釋,認為企業經營不論其目的如何,都應該堅守儘量獲利以回報投資者。當企業擁有社會目標時,勢必影響獲利的決策,或分配利潤的決策,如果沒有給予保護的相關立法,必然對企業社會目標造成傷害。因此美國針對社會目標企業立有 3 項法律。
a. 公益公司(the Benefit Corporation),一種服務社會、環境及股東的新型態公司,與民間自我認證的(B. corp.)不同。公益公司通過政府評比,同意採取法律行動,合法擴大受益人委託責任,與社會族群分享利益,得以超越股東利益。這個做法是保障高獲利公司分配利潤給社會目標時,免受其他不同意見股東,採取公司法架構下的訴訟。
b. 低獲利責任有限公司(low profit, limitted liability corp., L3C),此法在保障社會價值企業,免受創投公司或投資人,對公司獲利目標與經營方法的干擾。
c. 彈性目標公司(Flexible Purpose Corporation or social-purpose business),直指同時具有社會服務與獲利事業的企業。
(2)混合理念組織(Hybrid Ideal org.)
其他一些存在當前社會中的演變型商業組織,包括:NPO 與NPO 事業並聯,且相互支持的雙元企業(NPO investment)。例如:喜憨兒基金會與喜憨兒烘焙屋的相互協力關係。以及最常見的合作社事業(cooperative business),由弱勢者自己成立生產、消費,或微型金融信用借貸事業。由於公司設立的股東擁有型式的理念不同,也會有工作者擁有權公司(worker ownership)及股權共同擁有公司(common ownership corporation)、村鎮擁有企業(village ownership business)。
不要被別人家的花朵迷惑,不同的社會結構、主政者的社會理念、社會組織的能力有異,不要因為別人家花園裡的花朵強健鮮豔,而毫無自我判斷與理念就選用他人土壤上適存的花朵。臺灣正在推動在地老化的小區長照,在多元就業與培立案的基礎上,採取工作整合社企(WISE),將分散在衛福部(長照)、內政部(社區)、勞動部(就業)的政府資源,先從內部有效整合,再邀請個別社區、NPO 或專業企業,建立有資源、有理想、有能力的社會創業行動團隊。
當前社會主流已經體認到,社會體制應當鬆動,為自己的問題尋思解決之道的大門已然開啟。先熟悉自己的土壤、細細思考可行的理想,種下自己園中的花朵。
專欄作者簡介
胡哲生教授擁有近30年教研經驗,過去研究重點著重台商對外投資的策略、國際分工與資源配置,及隱身于台商全球投資佈局之後,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企業網路的結構、協同作業與經營流程設計。
近年來,有鑒於社會財富兩極化發展,造成社會公平公義問題、甚至影響社會正常經濟活動,乃轉而專研社會企業基礎理論、經營系統設計,及社會創新與社會創業等議題。不僅在臺灣輔仁大學成立社會企業研究中心,進行社會企業學術研究及學術交流。更為了讓社會企業的觀念成為改變社會的行動,2009年彙聚學術界、企業界、與NPO的力量,成立臺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並於2015年與新北市政府合作設立社會企業(創業育成)中心。
我的腦子裡有好多好多常常讓我內心,自我辯論的事務說理與矛盾衝突,我已經從過去的自我懷疑(我一直相信的經濟學與我教的企業管理),在金融海嘯之後與認識許多國內外社會創業者之後,終於找到思想的出口-我們需要的是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與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轉而教授社會創業相關課程以後,我的學術批判也日漸形成批判者該有的新理論論述,我也不想讓它們藏在深閨不識人。我決定每星期發表一次,瞄準一個議題當作標靶,讓大家注意一個既存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我們有解,但是我們等待你先思考,我們再來關心討論。
今天標靶是「經濟何時可以還給社會」,挑起這個炮火的是好友邱奕儒教授(生態環境專家),在臉書上感嘆經濟活動為何?
看到他的小感嘆,我的腦就搬出火藥,要幫好友炸出一個思考出路,我也就順勢而為,以後就一路炸出障礙,開通思想之路吧,也許我是為自己找個思想出口,以免自己悶太久生病,好友們願意看或轉,隨意,如果看不順眼,也請包含,反正也只是非主流思想,成不了氣候。自由開放的社會,多一點批判性思考,可以讓學術環境更多物種更生態健康。
邱奕儒說:有講到重點的評論 ,重點在於現在的經濟系統沒有把人當人看, 因此需要集結大家的力量,來改變這個制度, 打造一個把人當人看的新經濟制度。
我加碼解釋:現在的經濟學,是經濟的經濟學(economical economics),不是社會的經濟學(social economics)。在以GDP,NI,為社會生產力指標的體系裡,其他非可金錢衡量或非總體指標的社會活動,就只能當作「福利救濟,相忍為國,慈善奉獻,甚至沒有意義不值得鼓勵」。
最明顯的例子,如果一位中年人,決定辭去工作回鄉照顧父母,他便對經濟造成三重負面影響:
1.製造失業數字,增加失業救濟
2.少了一個人的經濟工作數值
3.照顧父母沒有產值
可是,我們明明知道這位回鄉者作了他該作,有生產力的事務,也許他可以作的更有效率規模,但是他是作對的事情,卻不是經濟的事情。
當前的社會體制有許多需要從新思考,從社會總體效益思考的必要,我們應該一起「社會創新,改變社會」,即使面對許多主流學域的嘲弄也在所不惜,為社會事實而發聲而自我批判,也是學者該有的體認甚至犧牲。
2020/3/22
社會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個人(家庭)基於生存需要,讓自己生產物品,可以與其他家庭交換欠缺的物品,再逐步擴大到交換服務、技藝、知識、組織管理等高階需求,當然,這種交易行為發生,前提是賣方願賣(可以換回比生產投入更多或更有價值的財貨),與買方願買(有能力購買與是自己所需)。
西方社會應用Adam Smith國富論的觀念體系,建立了現今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出累計社會中生產與交易的產值,如GNP、GDP、NI、生產力等指標,該值愈高代表社會的生產力愈高,人民可享用財物愈多,國力愈強大。
反之,當社會成員無財力購買(如低薪或失業家庭),或市場上沒有適合自己的產品時(沒有願意從事獨居老人生活照護的產品服務),他們就不隸屬市場的消費方或沒有供給方,也就是「非市場需求」,無服務的社會需求。此時,任何會服務他們的機構或個人,應該是秉持著社會關懷、慈善、不求財物回報的社會服務。也就是Adam在「道德情操論」中所說的,推動社會進步的另一隻手。
可惜的是,在市場之外的非市場裡,服務行為再如何感人、艱辛、維護人性正義,甚至保育環境文化,高度有價值有生產力,卻不被記入國家生產活動中?所以,現今的經濟制度,創造出有財富,卻未必有幸福感的社會,也就很合理了。
但是,社會的本意既是人群聚合以便於生產互助,為何又將社會分成兩個系統:市場經濟系統與社會服務系統?似乎強烈暗示著社會人士,在經濟系統工作可以獲取財富。反之,在社會系統辛苦服務一生,則只能獲取善名卻必須時時向他人募錢?而且做社會服務愈多,代表社會生產力愈低,甚至被批評鼓勵弱勢倚賴社會資源或政府救濟?總之,社會也許稱讚服務者,卻暗示被服務者不可取?
我們相信人類的智慧是無限的,如果社會的第二隻手(體念、愛心、慈悲)可以解決他人問題,為社會提供正向改變,他們的服務就應該是生產力,就應該被記入社會價值。這種關念在歐洲部份國家(尤其萊茵河畔國家)將其稱為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偏斜於資本經濟的體制是人所設計出來的, 我們就應該有智慧設計能夠更園融含擴,所有有價值之社會活動的系統。
我們當然期待,社會觀點下的生產與服務應該被記入社會產值。促成社會的經濟化(social economics) ,可以採取三條路徑,一是透政府政策,將非市場社會(以後就稱第二市場)需求發包專業服務機構,經由他們雇用失業人口及專業技術人員,提供或販售社會服務,逐步將其產值化,將社會性生產活動融入現有經濟系統內,借用德法用詞,稱為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方式。
第二種路徑,則是將社會服務另外設立如同幸福指標的系統,結合既有經濟指標,分別衡量國家的財富(財物)與幸福(情感),我將其稱為「社會價值系統」(social value system)。
第三條路徑就是推動社會創業,鼓勵不論何種背景的組織,將自己所認同的社會問題,採用企業策略與經營技術,變成解決問題與企業產值同時並存,自然而然地將第二市場變成第一市場。社會企業原來已經是社會經濟的貢獻者,是擴大經濟範疇的推動者。
下一次再來談,社會經濟可以開發的內容或藍海位置。
2020/3/23
現有經濟體制下,對於經濟活動認定有二項要件:一是生產資源的加值轉換,成為商品或服務;二是自由市場讓供需雙方形成財貨交易;交易價格超出供給方生產成本的部分,就是生產價值,不僅是供給方的利得,國家也將之計入總體經濟產值,並抽取稅金。
如此以往,所有在市場上可公開辨識之有形無形商品的販售行為,就是企業在社會上的生產力貢獻,個人在企業內的投入與收入也就隨著企業的成本支出,而計入了社會的生產價值。
既然它捫是企業也是國家的生產力,是企業收入也是國家財政,企業(國家也是)當然盡可能尋找有能力出價的買方,特意服務最有利潤的顧客;反之,出不起最低價錢的貧窮者就不會被服務;這些出不起市場最低價的需求者,便成為自由市場外的「無購買力的非市場」。同理,在價格不敷經營成本的區域,企業就不願意去投資,形成另一種「無供給的非市場」。有學者稱呼這些被忽略的貧窮者或社會基礎建設不及的族群,為金字塔底層(BOP)族群。
不論是任何原因造成的非市場,這些人群仍然有絕對的生活需求,這時社會體制就將他們交給政府救濟部門或非營利組織(NPO);同時在既有經濟制度上,如果接受慈善或志工服務,這些服務沒有收費就不算是經濟產值,唯有社工薪水,或 NPO 接受贊助或補助的付費,才可能部分列入總體產值。
社會心態上,還認為享用政府救濟、社會捐助或慈善服務的群體與個人,他們不僅沒有生產力還消耗社會資源。因此在這個社會區域內,不論服務方為被忽略族群做了多少服務工作,能夠被承認為生產力的部分甚少。
國家施政的績效必然以經濟產值為念,因為經濟成長可以創造社會與個人財富、出超、工作機會,也才有足夠稅收談社會福利、環境保育、社區與文化。所以,拚經濟才是主業,社會服務與環境文化都是副產品,對經濟要積極,其他都是消極態度。
我們有很多理由認為,這種思維不僅犧牲了社會與環境,也阻礙了企業發掘新市場的創新設計與創業機會,國家也自我蒙蔽,看不出社會市場是新疆域的經濟產值。茲分別說明如下:
偏重經濟發展的光環下,容易讓執政者與工商經濟專家學者,刻意忽略汙染與社會成本(汙染整治與垃圾處理、健康衛生),以致只看到光鮮面(經濟人口的財富),不想看經濟黑暗面(汙染, 社區生活、垃圾處理、環境生態、社會階級),甚至出現許多善於鑽營經濟漏洞的組織,隱身在經濟大旗之下,偷取社會總體財富。
孟加拉的鄉村銀行因為其服務窮人的微型生產貸款,成為全球僅有的從服務窮人成為龐大的信貸銀行,印度的 VNL 從服務沒電的農村通訊,成為用戶規模可比擬大通訊公司的機構。1990 年代的中國與其他開發中國家,成為今日世界主要消費國,我們還稱他們為金磚六國。不要鄙視現今的貧窮國,只要他們有參與工作生產的機會,就會有收入有消費力。所以,投資他們、累積在地財富、就能創造與擁有在地市場,所以 BOP 是最值得投資的新藍海。
國家不要將社會救濟當作社會資源的損耗,或錯誤的當作沒有生產力的活動;反之,應該更積極的向社服組織購買服務,導引失業者學習 NPO 專業,進入「第二就業市場」(歐洲萊茵河系國家做法),或者建立「互助合作社(區)」的經營組織(北歐福利國家做法)。將救濟支出轉換為社會性生產與計價消費的行為,既可以增加 GNP(國民生產毛額),又鼓勵任何個人與組織放心從事有意義的社會服務事業。
社會中未被服務族群與 BOP,是企業與國家未發掘的新市場,對他們投資開發他們的生產力,就可以獲取他們的消費力,這個新領域的產值,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經濟」。
2020/3/29
當我們苦於經濟沉悶,再多的科技創新、一代代新產品開發,也無法刺激如往常的消費人潮與採購激情時,企業經理人就要深入思考,我們一昧的為相同市場(既有的高消費力市場)開發產品、提供服務,顧客是否有邊際消費遞減的可能?如要維持銷售的成長,此時就需要開發新的市場,尤其是過去忽略或否定的低(無)消費力市場。這個市場當然有消費需要,只是不夠有錢、買不起,或是他們出得起的預算,廠商都做不出,無法服務他們。
要開發這類市場,有二條路徑:
一、提供機會讓他們賺出自己的消費力。
二、科技創新,為他們設計適合的產品與消費系統。
現在的經濟低迷,如同前述的市場狀況,只是習慣於服務以前有消費力的、金字塔頂端的社會階層,忽略金字塔底層(bottom of pyramid,BOP)的國家與社會族群,也就是忽略了未來的潛在市場,這些被忽略或沒人有意願服務的人群,亦即我們所稱呼的「社會市場」。
試想一下,許多現代的市場大國(如中國大陸、印尼、印度),在 1990 年代時,國際企業只看上他們低廉的勞力,只想利用在地各項有利的生產因素,從事低成本代工大量生產,連臺商外派幹部都視出差當地為畏途,更不願長時間派駐當地,遑論視之為市場。即使有眾多人口,人們也不願承認它的市場潛力。當然,擁有不同視野的企業家也是有的,現在他們在當地就有機會擁有市場與品牌。
然而,在現在的世界經濟發展中,真正撐起世界消費成長力的,已是這些金磚六國、東南亞國協,甚至開發中的非洲,這現象說明了什麼?即使外來的生產性投資,只是使用貧窮者的低廉勞動力。但是生產性工作,提供他們賺取薪資的機會,工作收入讓他們有了消費力,他們的消費如果集中於在地的生活開支,金錢就會在當地流通,進一步刺激在地市場與內需工業,再逐步走上住房及外來高階、高價、奢侈品消費,與高階工業發展。
這樣的社會變化有幾項重要因素。一是外來的生產性投資,讓在地有勞動收入,二者,勞動收入盡可能與在地消費流通,第三,在地流通資金累積成工業資本,用內部需求培養出在地企業與新增的工作機會,第四,進一步將在地產業供給與內需,向國際接軌,融入國際社會。
當然,這樣的發展也必須搭配政府的公共建設(交通水電與生活設施)、有次序的勞動力引入,避免都市承載失序,以及知道如何自我規畫的家庭儲蓄文化,和技術學習與具創業精神的人力素質。
同樣的因素,放在某些早已列入發展中的國家(如巴西、印尼),因為欠缺第三點與第四點的社會轉變,國家經濟進入常態消費國的速度與內涵就有些差異。
但是 BOP 的問題不僅是貧窮,即使是富裕的國家也有不同情形的社會底層。通常是該社會結構下的孤立社群(區),例如歐洲的難民、青年失業等。臺灣則是城鄉差距、都市住房、薪資與工時、新住民適應等,甚至是買不起房的有薪工作者、成家困難的新貧族等,他們的困難是社會體制的傾斜或缺漏所造成,解決問題的觀念與方法,就不是前述對待貧窮社會的招術可以處理的。
此時,我們必須從最基本的社會問題結構中分析,尋找社會結構洞(註),針對社會結構洞從事新結構的調整,激發創新構想與改善行動,這時該做的就是「社會創新」與「社會行動」(未必一定是創業)。
社會創新與社會行動需要更精緻的實踐構想、在地資源邀請與社會組織連結等相關行動,才能有效推動。至於經營技能的科技創新,將在後續文章中再與朋友們分享。
註:
社會結構洞─亦即在既有社會系統中,不該存在、欠缺或錯置的社會事務。
所謂的社會結構,要看我們所探討的社會問題是何議題,例如戒毒組織在處理「吸毒與戒毒問題」時面對的社會(問題)結構就和「青年購屋困難問題」不同。個別議題的處理組織,應該從事自己的問題描述與邏輯結構分析,也才能在自己的社會問題結構中,確認造成該問題的社會動態與路徑。 當然解鈴還是繫鈴人,要解決該問題,仍然需要在結構中尋找:是否有可以做的新活動(創新)改變結構動態,或可以調整的局部舊結構,改變結構的既有趨勢,就是社會改變或演進。這些可以行動改變的部分結構,就是所謂的結構洞,將社會結構看成社會生活的一條道路,我們對道路行徑品質方向不滿意時,就是要找出這條路的過程中有何可以修補加引道之處,改變新行徑的下手之處就是問題的結構洞。
2020/3/29
所謂的底層社會,不論是國家經濟落後的全面貧窮,或是社會體制造成的相對弱勢,他們總是社會中獲取生活資源與公共服務的弱勢族群,在上篇文章(根絕貧窮(1):培養內生經濟,開發底層新市場)中,我建議從需求面,借用外來生產性投資,創造在地工作收入,再帶動在地消費金流與工商業發展,進一步刺激供給面生產能力。這是由需求面帶動供應,「將原本的非市場,提升為新興市場」的發展途徑。
另外一種發展途徑,則是從供給面創新產品概念,依據底層族群的生活條件與最基本的消費力,利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態度,採取即興科技(bricolage technology)觀念,融入再生科技、循環產業、簡約設計(frugal design)方法與資材,為底層族群設計出成本合理、適合在地使用、環保節儉的創新產品。
設計思考的過程
印度通訊公司 VNL 的創辦人,就是因為看到該國許多沒有電力的貧窮農村,村裡的小孩自小的夢想就是去都市尋找機會,可是一旦離開家鄉,就會與家裡失去聯繫,常常非到不幸發生,孩子與家庭雙邊都無法主動聯繫。理由無他,這些村子太窮了,連政府都不想牽電過來,何況是通訊公司。
一位普通的電子工程師就覺得很奇怪,都 21 世紀了,現在有關電力生產與通訊的方法,早已不是什麼高深昂貴的複雜科技。他的腦子裡很快就有了解決的藍圖。他計畫為每個村子安裝一套太陽能集電板,以及竹竿撐起的通訊天線,由全村集資購買。每幾個鄰近村子便是一個區域網,中間設一個電腦加上訊號處理軟體(由工程師集資負擔),再接上較高功率的天線,便將一個個區域網接連至都市,建構出與都市相連的鄉村通訊網。這些器材,電腦、通訊軟體都是電器市場上隨手可得的物品,不需要高科技研發、不用等待、不需找代工廠,立即就可以付諸實踐。
同樣的,農村用戶大都是文盲,也不需要什麼高階手機,只要去電子街購買二手回收手機即可,所以村民的購機與通訊費也都非常低廉。他就這樣一個村一個村的說明與安裝建置,只用了很小的資本、很現成的技術設備與回收手機,不僅解決了貧窮村對外聯繫的問題,也為自己開創了龐大的事業版圖。一個對貧窮人所遭受的不人道生活的關懷,啟發了科技知識的實用價值,也支持了不費資本的創業。當我看到紀錄影像中,話筒兩端的家人隔空對話時,老少面孔的激動是何等令人動容。這時,我才真正感受到「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的真實意義,它不再是空洞的廣告詞了。
滿足社會底層的需求,常常不適宜採用主流市場上既有的產品服務,不僅是價格問題,也有使用能力、支援系統與空間配合等問題,必須秉持以使用者為主體的設計態度、以實用不虛華的價值觀選擇產品功能,就能為非市場族群設計出符合他們需求的產品供應,將原本「無能力服務」的人群需求,轉變為有方法服務的新市場。
當然,如果這個服務底層的供應商,願意將生產與服務工作交給底層需要工作的人,就能進一步創造需求方的工作收入,提升底層族群的消費能力。
在傳統思維中,總直覺認為社會底層是無利可圖、不值得經營的非市場,可是既有的實例告訴我們,不是不可能,只是我們被傳統的經驗、觀念、理論所制約,不捨得將眼光自高階市場抽離。其實只要將注意力投諸於底層族群,一般水準的技術就可以重新拼裝使用,一般小企業的投資就可以經營事業了。
科技開發與應用,不是必然燒錢研發的高新技術,我們需要的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技術選擇與社會價值的堅持,我們相信,唯有設身處地的體驗與關懷,才是以客為尊、為改善他人生活而呈現出不同的技術能力。
服務底層社會、提升人性價值,不是不可能,只要願意正視他們的需求,為他們設計適用的產品與服務,再由他們製作,提供在地工作機會,同時以需求面的消費力及供給面的再設計,務實的解決底層需求與工作收入的問題。
2020/3/29
我們都吃過水果奶油蛋糕,沒有人不為蛋糕上那層潔白細滑、甜美蓬鬆的奶油而動心。可是,我們最終津津有味在吃的卻是奶油下的蛋糕。這塊撐起奶油、紮實餵飽肚子的食物,不撥開奶油看不到、看到也不驚奇,吃它卻不看它,是多麼沉默不搶功。
奶油蛋糕的主體,就像社會中非經濟性的生產活動,我們享用它卻不覺得或不想承認它的存在與價值。反而因為經濟活動伴有金錢交易,可以呈現出生產活動的財富價值,社會的眼神因此自然著重於光鮮亮麗的經濟或金錢活動。
可是,如果持平的審視社會中所有人的生產活動,我們是否真的忽略了好多有益(或有損)社會生活品質的活動呢?
(1) 經濟生產的背後:汙染排放、耗用非再生物質、野生魚蝦捕撈的枯竭,生產者竭力耗用以從事經濟財富的生產,可是自然界的「公共財」卻怎麼變成了私有財?經濟活動自由的使用空氣、水、景觀,不需為這些公共資源的惡化負責,讓社會來承受經濟的「社會成本」。
(2) 破壞後的修復:總有些人不能容忍環境被破壞,用自己的力量買地復育環境、生態,甚至空氣與水,這些更高貴的生產活動,不能交易換錢,我們需要它卻不承認,是否應該讓它成為可計算價值的「修復經濟」(remedial economy)?
(3) 用完即拋的垃圾:愈是高科技產品,不僅生產過程中需要自然界稀少的礦物、甚至不存在的化工合成物,這些物品使用過後,送到垃圾場,如果沒有再利用的價值,它的存放與處理就變成環境負擔、政府的支出。我們需要是的,對現代死亡性(產品從製造到成為垃圾)紅海工業(類比紅海策略),催生經濟廢棄物的再生、再用、循環等價值的「循環經濟 」(recycle economy)。
(4) 照護社會人性:不論有錢沒錢,人都會老弱孤獨、起沉變化,更遑論先天身心弱勢、家庭變故等族群,他們有的受到政府救濟照顧,更多時候只有宗教、慈善、NPO,甚至個人志願的照護,才能保有尊嚴的生活。這些慈善公益的服務活動為社會維持人性與和諧,可是因為不需付費,他們的付出雖然極有生產力,卻無法成為經濟價值的「照護經濟」(caring economy)。
(5) 公平正義的社會:愈是自由的經濟發展,換來的愈可能是財富兩極、社會階級與城鄉差距的不均衡社會。為基層請命、訴求平衡發展、為弱勢社群發聲奔走的社會倡議活動,是否應該擁有「人性經濟」(humanity economy)的地位?
(6) 自我僱傭的微型生產:社會中有人喜歡自我僱傭,成為從事個體式經營的微型商業單位。他們不倚靠政府資源、不占用大片土地,通常僱用相對較多的社會人力,用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照顧鄰近家庭,產值卻進入不了經濟統計。政府雖然很想將他們納入稅制體系,卻只是出於稅收考量,忽略了他們的自立精神與社會貢獻。我們姑且稱之「微型經濟」,以與「地下經濟」有所區分。
「經濟」泛指所有經自由交易的生產活動,因為可以交易換取財富,所以它就像是奶油蛋糕上眩麗的糖衣,很容易吸引眾人目光。可是,真正讓我們擁有真實的生活品質,獲得社會人性化陪伴與照護,維護甚至修復大地生態、可以用更安心信任的心情,享受物質與財富基礎的,還是糖衣底下平實無華的蛋糕。它撐起了奶油,更是奶油蛋糕的主要成分,為何不務實的給它應有的地位與價值。
期待反映社會生產力的觀念與衡量指標,不論是否可以量化計數,總希望這樣的觀念創新與認知改變,能將社會的正面性活動,給予正面的肯定甚至具體的績效指標化,也就是我們期待的「社會經濟指標」。
鄉村生活裡的「貧窮與富裕」
某天,家人叫我晚上一定要看旅遊頻道(TLC),一個專門介紹世界各地地方食物的「波登不設限」。該次節目波登先生到一個非洲海邊的貧窮漁村,依照慣例他必須訪問一戶當地人家,一起享用他們的家常食物,通常都是怪異、令西方人難以下嚥的食物。當晚,一如往例該戶人家也用在地食材(漁獲)招待他,只是第一道上桌的食物是大如胳膊的龍蝦,第二道是厚如大塊肌肉的魚,其他食物就不多說了。
我與家人從龍蝦開始,一路驚呼到底。
天啊!這些即使在富裕國家吃不到,也吃不起的奢侈海鮮(當之無愧吧),居然在這個「貧窮」鄉村家庭的餐桌上,不用錢買(貨幣在這個村子裡也沒有使用機會),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取食,而且不會枯竭。
波登先生離去時,站在簡陋的大門前露出滿足的笑容,對著攝影機說:「如果被資本家知道了這裡,大概,立刻就有人來投資……然後這裡就……」抹抹嘴搖搖頭,他露出詭異的笑容離去。
工業化與農業化的社區發展
用這村子與現代工商社會相比,貧窮與富有是多麼詭異的反差對比。
一個在現代社會眼中貧窮落後的社區,居民可以和諧的享用在富有社會吃不到的天然美食。反過來想,如果資本家發現了這裡,他們必然與社區或政府領導人(通常不會是居民)合作,引進資金技術大量捕撈運銷世界,很快將漁獲換成財富,當然結果很可能是漁源快速枯竭,海岸貧瘠,原本的居民生活失去依靠,變成真正的貧窮。與資本家合作的權勢者則帶著漁獲換來的錢財移居都市。
資本家或外移的利益者,則會對外說「那兒真的很偏遠貧窮(現在是了!但以前不是),感謝外界的經營投資(死守著漁村的居民並不感謝!只有痛恨與茫然),讓我們可以擁有經濟發展的機會……」
其實,世界各地多數偏遠社區都在面臨一樣的生活選擇──是該保有「豐足和諧的生活環境,卻相對較少的錢財」,還是「迎接工商技術開發在地資源,賺取財富,但喪失原有的環境與生活方式」。
社區經濟型式決定了人與環境的關係
Aristotle(沒錯,就是那位很久很久以前的希臘哲學家)對社區發展有兩種對比的區分觀念:Oikonomia 與 Katalaxia。
在古老西方社會中(東方亦然),社區居民生產物品再與其他家庭交換,以滿足自己多樣的物資需求,然後進一步擴大為與鄰近村落的市集交易。由於社區人口有限,生活所需物資也就有限,因此對開發環境生產物資的耗用會相互節制,形成一種社區生產與環境資源均衡的生態關係,這種生態均衡的永續性互助生產,就稱為「Oikonomia」,其也就是現在「economy」的原文(古老的經濟觀似乎比現代的經濟學更貼近人性)。
反之,社區成員如果採取無限制的對外交易,外部需求是無限的,而且交易的目的不是為了生活需求,而是換取貨幣以便於儲存,成為一種純商業、以追求最大財富為目標的經濟形式,當然其結果就是資源枯竭村落蕭條,這種生產與使用環境物資的形式,就稱為「Katalaxia」。
Oikonomia 隱涵著人與環境物資的「手段與結果」(means-ends)關係。人類(即使其他物種亦同)如果不能維持自己需求與物質環境的永續,是不能長久生存的,永續才應該是經濟的本意,不是利己的財富最大化。簡言之,經濟活動應該與環境共同發展。在 Oikonomia 的社會裡,企業秉持責任觀念(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自我規範,關注經濟生產,社區共享與環境永續三者間的協和關係。
工業化與市場規模導引社會壓榨自己的生活環境
當前資本主義追求最大化可累積財富的經濟思維,制約了社會中生產活動與交易制度(institutionalized interaction)的基本精神,使得人與社會及自然環境的關係,受到人性的錢財需求與企業組織決策的干擾。
在經濟發展的起始階段,多數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喜歡採用「低成本代工、大量出口、貿易順差累積外匯、經濟優先於社會與環境」的經濟政策,因此徵收大片農地建為加工出口區,低價租或售給代工廠,經營一種全然「兩頭在外」的生產型式─亦即生產投入(包括機器、產品技術、重要原料,甚至工作者)來自社區外部,經營結果(市場與銷售獲利)也留在外的情形。
社區最後只能奉獻土地,居民拿取補償費離開家園,不僅喪失原本的生活與生產環境,也被剝奪原有的生產技藝與在地市場,社區居民與自己土地上的新工業無關,甚至處於被剝削的地位,也就是「Katalaxia」經濟。
國家經濟如同生物的生態系統-多樣互利永續
一個國家在發展經濟初期,工業基礎薄弱,必須採用加工出口獲取資金技術與資本利潤,有其時空背景的不得不然,但絕對不可以食髓知味,一再採用與鼓勵這種兩頭在外的「失根經濟」,忽略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所從事的,其實是服務社會內部日常生活的經濟活動,或者用在地資源與傳統技藝所培養出的地方性特色產品,以及在地企業的國際化、小店小舖的微小型創業、服務社區生活,或者與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各種休閒事業。
有太多的人,他們感受到的只是生活的材米油鹽,要的是生活節奏的平順安穩,重視的是公平正義,盼望的是小幸福微甜蜜,那些世界第一、獲利幾個億、出口金額與經濟成長率,對他們而言是沒感覺的他人事務。
我們固然需要大型進出口製造產業,可是千萬別只看大忘小、只見外不聞內、只服務高官巨賈輕視庶民。總之,先照顧好日常生活的經濟活動,再將邊際剩餘銷售外部市場。
國家工業不能偏廢,任何公民的事業,不論規模大小、內部市場或外銷、高科技創新或傳統科技、獲利多寡,總之,經濟方式與產業類型不宜單調僵化,「以在地生活為本的多樣化產業,營造環境生態與社會均衡,在生態可承受能力下,再將生產剩餘與外界交換」,才是永續化經濟發展應有的心態。
當「出乎預料」成為常態,社會一定有系統性的錯誤
近日美國總統大選,跌破了幾乎所有傳統媒體、政論與政治經濟學者、社會名流與資本家的眼鏡,選後幾天,美國幾大都市仍有群眾抗議,也許,對於這樣一個在言行各方面都不符社會道德標準的新總統,短時間內他們還無法接受。
在驚嘆、錯愕、費解中,不僅是美國,包括各個明顯傾向新自由主義國家(近30 年來的臺灣,也是新自由主義的追隨國家),總歸要冷靜思考,到底從哪兒來了一批媒體、市調都沒接觸到的隱性選民?他們像游擊隊一樣忽然出現,扭轉了主流社會已經預想好的美國路,也形成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慌。
所有不解與對未來的預測,從解析川普下手,不如先尋找這些未被認知到的的川普選民,生活在哪裡?什麼背景?不滿什麼想要什麼?也許可以更清楚掌握美國社會暗潮洶湧的源頭。
川普選前沒有甚麼前瞻的觀念,沒有帶起什麼引領的思潮,最被眾人注意的反而是絕大多數令人搖頭的謾罵責怪、抱怨批判美國既有的社會現象,所以與其說是川普選贏了,更應該說是「選民選擇了最能罵出他們心裡積怨」的川普。這也是為何川普先生一路從共和黨到全國,一路罵、一路令主流社會搖頭,甚至黨內背棄,但一路過關斬將,還贏得部分少數族群支持的奇異現象。
所以,認識川普不難,難的是如何掌握這些不爽在心裡的美國人,而這些人散布各處,沒有明顯的議題訴求、沒有族群識別,很可能就是主流中間份子,只是在長久的美國夢中,對既有社會流向已逐漸夢碎,又不知如何罵,川普適時出現,那直白不和禮貌的一陣「罵」,還真罵出了他們的痛快、抒發心中不平。
原因有很多,我們就從美國經濟體制,如何產生「主流社會流失」來聊聊吧。
美國政治經濟精神與體制
法國經濟學者 米歇爾.阿伯特(Michel Albert)在 1993 年出版的《兩種資本主義之戰》書中論及,當共產主義圍籬倒下,資本主義就必須赤裸的面對自己的問題,無法再以共產主義外敵作為掩護資本主義問題的盾牌。
歐洲社會哲學採用對立批判知識論,突顯不同觀點的社會現象相異之處,這樣才能顧及正反面的全體認知。現在,沒有了對比的共產國家,資本主義就必須從內部尋找自己的鏡子。因此,他從世界資本主義國家中,再分離出兩類基本社會思維不同的體制,包括美式新自由主義「個人式資本經濟」,及德法比與日本等,「集體意識資本主義」的萊因模式。
美式資本社會偏重個人(應該是資本家個人)的資本自由發揮與私人財產維護,強調經濟效益最大化,保障股東權益,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守法與誠實繳稅,商業交易之外的事,是政府救濟與慈善服務的責任,即使只是有點像社會福利的健康保險都深受美國人民厭惡,在他們眼中,貧窮者是因為懶惰,沒有別的社會原因。
反之,集體意識的資本社會,重視社會整體均衡發展,企業獲利必須相當比例的回饋社會,從事教育、弱勢培育及各種社會福利,不僅利用社會總體資源再分配、幫助各階層族群找到發展路徑,甚至要求企業兼顧各種社會問題與環境保育的責任。這也是為何歐盟藉由歐洲共同市場,要求世界各國產品進入該市場時,利用ISO制度要求國外企業的品質標準、碳排放、管制毒物用料、禁用童工等多項規範。
新自由主義體制的社會符號
基本上近半世紀來,尤其是「柴契爾-雷根」新自由主義之後,在該經濟思維下特別強調:全球化與資本自由化,在全球化(沒人反對)的大旗下,風險資金(財務投資商品、基金熱錢)幫助英美大資本家利用各類公私部門來源的貨幣(已經不是傳統的生產性股本),去國際炒作獲利。靠實質努力工作的傳統美國人則與這些肥貓的投機性經營無關。但是,他們的工作機會卻隨著真正生產性工業的全球化分工佈局而遭受外移威脅。
換言之,在全球化大旗下獲利的是少數掌握投機性資金的肥貓,受害的多數則是以前馬克思關心的勞動白領(不再是藍領了)。
這些人心裡想的,也許是:我們用強大的軍力,一次次介入中東國家,又在亞洲開闢更龐大的冷戰戰線,平民百姓無法知道這些龐大軍費與人命的意義,卻看到非法移民搶奪低階勞力與消耗社會福利的威脅。美國人,該擔心的難道不是自己嗎?不應該是穆斯林。而且與其和中國軍事對抗,不如管管他們的產品遍布全球,搶了我們的工作。
多數美國人認為貧窮源自於懶惰不努力,社會福利尤其是含蓋了窮人的健康保險,不應該由工作的人負擔。川普幫這些人說出了自己不好意思說的抱怨,他沒有人道精神與關心弱勢的壓力困擾,很自然霸氣的拔除了大家喉嚨的魚刺。
有人不禁問,就這樣嗎?那麼,他的不尊重女性、歧視少數族裔、欠缺政治外交歷練、人品不莊重及反對同性議題、輕視環境維護的態度呢?這些違反普世價值的行為,你們為何不跟他說「不」?好啦!就算是,這些也不會出現在美國政策,只是他個人人品的缺點,選民即使不認同,也不會妨礙他們所關心的「民生」政策,只能算是枝微末節。選民要的是立即的改變!要的是有人幫他們說出自己的不爽!尤其是這麼直白、帶有粗俗用語的強烈有力的訴求!
真的,重要的是「我不爽啦!!!」
你們不爽什麼?!
在長久歷任的美國總統產生與執政過程中,不論總統來自哪個黨,最後的結果都一樣(只有健保這件事稍有黨的差異)。美國人就是不爽─
以金融為重的經濟,到底肥了誰。
金融海嘯時,我的退休老本又是被誰弄丟了,不就是這批人嗎?
全球化口號保護了金融炒作,可犧牲了我的工作。
出兵中東是殺賓拉登報仇,那現在在利比亞、伊拉克、敘利亞,為的又是什麼?
保護韓國與日本免受北韓威脅,是美國的責任嗎?
現在又多加了中國(與蘇聯同盟了),在亞洲又將掀起不知將會多大的海外風險,美國的國際責任該有多大?
這些長久以來不管都是誰在決定的老政策,口號喊了夠久,經濟理論說得夠多(聽不懂,但卻與事實相反),還要繼續聽下去嗎?不煩嗎?
傳統政治歷練出來的人夠多了,不管他(她)再優雅、身世顯赫、說得一口普世價值觀,到頭來還是給我們那套已經讓人厭煩、不靈光的老套政策。
換個人吧!
這時,有個油嘴滑舌的商人出來了,他滿口粗話,不是政治世家卻夢想當總統(這不正是美國夢嗎!)─
他沒說我們不懂也不信的假道學,卻直接拋出我心中的不爽,痛快極了。
他用最簡單的道德是非,直接挑戰美國的國際政治與經濟政策。
他沒有說美國的國際責任,他將美國力量拉回照顧你我的生活,生活美好不就是強大美國的表徵嗎?
基本上,這些言語說詞,在在挑戰了美國傳統思維下的社會體制,包括社會福利法規、政治系統、企業責任、社會價值、族群結構、文化禮儀等長期的社會制約。
反傳統體制的行動-新人新氣勢
這些對舊體制再思維甚至反撲的人,似乎不是窮人、不是特定族裔、不是社會議題的支持或反對者,不是任何顯性社會團體或社會運動者,因為各種民調早就顧到這些傳統社群。事實證明,「他們不在可標示身分的抽樣名單中」。
大膽的猜測,他們應該是一般社會(尤其是農業州)中,沉默老實的工作生活者,是中產或主流階級,甚至擁有白人優勢的平凡人。但是,因為對「傳統」體制不再信任或一次次的受害,他們在社會與心理層面上,不斷感覺到自己正從主要生活環境中「疏遠甚至剝離」。他們是一種社會意識的弱勢。
過去社會學者會用不同名詞稱呼社會經濟弱勢,例如毫無工作機會與收入者稱為「赤貧」,工業調整造成的長期失業稱為「結構性貧窮」,近來許多已開發國家的都市青年,其薪資無法支持他們在都市買房或食宿生活,他們是有能力有工作的「新貧」。現在美國大選中的這些更平凡的社會中堅份子,則是對體制失望的「心貧」。
川普沒有說出什麼新思維,只是對舊思維提出最真實直接的批判與修正,就已經是偉大的改變,他勇敢的告訴美國同胞:「美國沒有穿新衣」這個事實,就已經夠離經叛道了。美國人想說的是,改變就從認清事實開始。
那麼,事實又是什麼?就是回歸生產性活動(不要玩金錢遊戲),全球化建立在先有內部經濟,再做國際交易;社會公平應該是人人都有機會,不再是世襲、老面孔與名人高士獨享;基層的生活美好才是國家強大的基石;現在的資本主義經濟只能獨厚少數人,該是時候為基層思考他們的生活保障何在?
競選勝敗只是一時,川普即將打開一扇未必知道裡面是什麼的大門;希望他是真的聽到了隱性美國的需要,將這股願望轉換成改變美國政治經濟體制的動力。
最後,我是一位天主教徒,僅為我們的社會,許下謙卑的祝禱:
願世界各地一再顯示的驚嚇
喚醒傳統社會觀念與體制慣性
不要再忽略社會中的隱形族群
不要再倚賴傳統政治經濟路徑
正視長久被忽略的社會平凡階層
正在逐漸走出主流社會
他們要的只是 安穩的工作與生活
他們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 但絕對是我們的下一代
願社會真正均衡的發展 和諧的動起來吧
不再意外 只有置之度外
跳脫傳統 擁抱事實 從心改變
建議讀物:
兩種資本主義之戰(莊英武 譯,1995, 聯經出版), Michel Albert(1993), Capitalism vs. Capitalism: How America’s Obsession with Individual Achievement and Short-term Profit Has Led It to the Brink of Collapse
工業化與都市化發展與鄉村宿命
工業革命的機械化生產,取代了傳統村落的家庭式、祖傳手工藝與日常食物用品的生產方式。因為大量化生產,不僅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同時,也因為標準化作業程序,要求勞工一致化的工作與生活作息,於是工人就必須走出農村,以工廠為生活中心。當工廠進一步擴大或集中成為工業區,愈來愈多的事業員工聚集,就形成以工業為生活重心的工商都市。
一方面因為農村人口的流失,致使區域化的消費市場萎縮,加上工業產品品質精密與穩定,生產成本又較低,科學基礎的工藝不斷提升,原本依附在社區的傳統工藝與家庭企業便無力競爭而逐漸消失。
機械生產、生產組織資本化、國際市場擴張,以及都市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相連現象,沒有人否認這種有效率產銷的必然趨勢。但不容忽視的是,這個國際性經濟演進的背後所必然產生的代價與機會成本,也是廣大鄉村要承擔的:人口外流、老化、鄉村經濟蕭條、傳統工藝流失、族群生活特色消退(建築、歷史記憶、生活方式等)。
當都市變得擁擠、生活環境惡劣、工業食物發生危機、新就業青年收入不足以支撐生活消費、失業者無法再於都市中獲取工作機會時,我們才倏然發現「孕育都市的鄉村」其存在與重要。
鄉村被封藏的寶:下一個經濟發展機會
直到有人基於關心或懷舊,走進一般人不認為該重視,或普遍接受都市化宿命的鄉村,用不一樣的眼神,審視鄉村久被遺棄、忽略的點點滴滴,才發現這裡的山水與空曠環境、人性化的住屋院落、未被知曉的前人事蹟與文史典故、傳統技藝與手工產品、社區老人與留鄉青年的工作需求、低廉的生活消費與經營支出等條件。具有人文與創意思維、秉持即興設計(bricolage)能力的人,發覺這裡是「傳統工藝、小型生產、在地資源價值開發的微型創業」或「環境、文化、休閒、生態、工藝、生活藝術的創意型創業」的美好空間。
這些久被忽略的大地資源與社區人文,猶如形形色色的觀賞石,就看欣賞者如何利用自己以人文為主的創想,創造出以在地為基礎、能夠為在地人所用,同時又能吸引外部消費力的鄉村事業。當然,我們希望這些重現鄉村光華的創業者,能維護或復育在地生態,發揚在地特色與文化原味,打造永續化社區經濟與生活模式。
學術上,我們稱這種源自於關懷鄉村,以村民生活人文與環境資源為材料,謹守社區與生態維護的創業行為,稱為「社區創業」(community entrepreneurship),他們為鄉村創造的地區性經濟狀態,則稱為「社區經濟」(community economy)。
辨識社區資源的價值潛力
古人形容對藝術的欣賞,如橫看成山側成嶺、見山是山不是山(禪悟的境界了),都顯示了一些具有人文偏好與創新不隨俗的人,來到久違的鄉村,同樣的環境物質與文化精神,到了不同人的眼中,有人搖頭嘆息、有人睜大眼睛喜悅莫名、有人木然無感來了又去。其中,難免有些人是看到了一些其他人沒有感受到的價值潛力。這種價值不像工業機具或豪宅房舍等形之於外,鄉村資源多是外表陳舊殘破,環境荒置無序,唯有具備人文與藝術心態的人,才能用穿透外表的銳眼看到它的未來,知道如何做一些處理,展現其新價值。
任何人都有的想像,投射在被荒廢的事物上,就會產生改變
我走過國內外許多偏遠鄉村,聆聽許多在鄉創業者(青中老都有)的創業動機,感受到他們對在地資源的解讀是積極的,對在地事業的構想是創造性的。例如以下在鄉村隨處可見的事物現象,你不妨也閉上眼,用自己的心領會一下,試試看自己的想像,是否也能創想出別有心裁的價值。
大片的農地,其上或有或無的農作植栽。
散落村邊道路久無人居的農舍、農倉、農具,依稀可見的堂號與門欄。
留居村內仍堅持小型農作的農友,曝曬處理新收的作物。
跟村民泡茶聊天,才知道這裡的名人軼事與農友們的心事。
附近的山水景觀、蛙鳴鳥叫、蝶影螢舞,讓你驚豔的都市之無。
品嘗到小店裡的菜餚、農家的手藝、正統醃製的老味覺。
村落族群所擁有的生活形式、習俗、用品、狩獵技巧、石頭屋舍。
讓你流連忘情的廟宇或居家廊簷雕塑、繪畫、雕像、碑坊。
令人驚訝的傳統手藝所製作的食材,原來麻油、豆腐、蜂蜜、醬菜、柿子餅、龍眼乾、掃把、竹籠、浴桶、蜜餞…是這樣來的。
沒錯,好多好多我們曾經熟悉或聽說的事物,仍然真的存在,只是我們不知道。我非常興奮雀躍(當然也有人沒感覺),相信也有許多人會跟我一樣充滿好奇,願意將這裡列為他們的休閒消費目標。
謹慎拿捏商業化的鄉村轉變
社區(會)創業不同於科技基礎的創業,前者的起心動念源自於對社會(區)事務的關懷,利用人性的想像思維創造價值,並樂於與社區、環境分享(否則會演變成社區分離,社區新事業也經營不下去)。科技創業源自於技術開發創造的新產品,利用機械生產力設備的大量與標準化生產優勢,創造股東獨享的利潤。鄉間閒置的資源,猶如上一篇文章所提,在貧窮海邊仍保有的、碩大肥美的海鮮,總有人會拂去掩蓋已久的灰塵,展露出它應有的價值。
但是,外來創業者永遠要謹記:我們必須尊重在地社區的恬適生活,必須自我設限,承認這裡的地理條件可承受的產出能量。我們應該讓村民參與經營,分享經濟的果實;我們必須保持自然與文化環境的安全;讓消費者學習尊重與融入社區的心態。
想像力的創價空間可能無限,但使用資源的態度卻很明確,永遠是「經濟、社會、環境的均衡發展」。
「社區創業」就是與社區分享的責任型文化創意事業。
我們常脫口而出「貧窮人口」、「底層階級」、「弱勢族群」、「邊緣社會」,總不經意的以為是他們是一樣的人群、一樣的生活狀況,雖然她們常常擁有相同的表徵—貧窮低階,但是卻很可能源自不同的社會或經濟原委;如果細究這些族群的背景條件與人生歷程,常常有許多出人意表的理由與弱勢過程,即使有心想為他們做些有正面改善的扶助行動,卻因為不夠深入的了解,伸出的友誼之手未必有想像中的效果。
社會融入障礙下的貧窮與弱勢
造成貧窮的原因千百種,總的來說他們面臨倆方面的障礙原因,致使貧窮者難以融入主流社會度,分別是「社會結構障礙」與「經濟嵌入障礙」。
(1) 社會結構障礙存在於:都市與鄉村的公共基礎建設差距、族群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不同、家庭結構不健全以致缺乏照顧與培養、先天性個人身心狀況等,諸多會區別個人使用與享有社會資源的不相同,愈是無法如一般多數人的享有社會資源者,愈容易成為社會邊緣、弱勢或少數社群。
弱勢者未必貧窮,但是長期的弱勢必然會促成更多的資源貧窮。
(2) 經濟遷入障礙則源於:工商產業更迭與外移,造成既有專業技術不適,工業自動化簡化人力,社區(會)經濟蕭條致使就業減少等,屬於就業技能調整方面的困擾。因為收入變化與減少,直接衝擊家庭經濟。
長期的經濟不足,又會驅使個人或家庭走向社會邊緣,成為社會弱勢。
在前一篇 吠文中放言「底層社會救經濟」,為求避免自己也是簡化思維,所以文中先剖析貧窮線下的底層社會,也有三個階層--求生存、改善生活、自我投資,他們各自有不同貧瘠程度的生活狀態與心理動力;才敢大膽的說,尤其是第三階層比較接近「主流—貧窮」線的自我投資階層族群,他們有強烈主動的追求改變心理,會相當積極努力工作、寧願挨餓也設法學習能夠進入主流社會的工作技能,就是希望獲得翻越貧窮線的常態性工作機會與收入,如果提供適時的支援與機會,不僅讓他們自己改變貧窮狀態,也會創造新增的經濟產出;但是,大前提是這些人確有”意願”與”技能”。
脫貧的泥沼與奮鬥力
確實,脫貧有其根本的環境困局,讓身在該社群中的人或組織,也不知如何克服,但是有心人仍然可以看到即使一絲絲的資源條件,下一步就是如何為不同條件的群體或個人,設計適合的構想與輔導執行的過程。
首先,我們還是先剖析不同狀況的貧窮社區(群)的內部狀態。作者用社區(群)所具備的「脫貧動力」,以及社區成員獲得新技能與經營力的程度,據以區分四種貧窮或弱勢狀態的社區。
脫貧動力(transformation motivation)
可以用四方面行為觀察貧窮族群的本身求變的心境,是否有轉變貧窮地位的內部動力,包括:成員與族群內的動機,外部支援系統的態度,內外部資源投入的持續性,族群內部的利益共享性(集體意識程度),以上各項指標分數愈高,代表這個特定族群在貧窮線位階愈高,愈是肯自我投資翻越貧窮邊界。
技能引進(capability empowerment)
同樣也可以四項學習行為指標,評估貧窮者學習轉換技能的潛力,包括:個人身心智能條件,基礎教育與科技程度,移轉技術在地化,自主經營組織;指標分數愈高代表貧窮者與在地組織,能夠與外來技術產生良好的學習互動,甚至建立能夠自主經營的持續性系統。
轉變貧窮的四項途徑與開發策略
外部扶助機構希望建立雇用貧窮者的社會企業,或者幫助他們在地創業,都必須先充分理解,貧窮者的能力條件與在地環境的支援動力,利用這兩項指標可以區分出四種開發在地經濟的途徑。
諮詢引導—在地自主經濟
當社區(群)成員共識性高,想引進外部資源與技術,帶動社區經濟發展,而在地人力亦擁有相當的學習能力與發展鄉里意願,但是欠缺外界工商投資與消費力,此時通常都會邀請外界專家意見,因為工商業進入意願低,而且會以自身利益為重,所以多數不再與大企業聯繫,社會企業或社區經濟就成為他們的新試點。
這時我們便會以社會設計 (在地需求與在地條件適應) (註1)、簡約設計(盡量採用不需大投資的簡化流程與產品概念)、綠色原則(不破壞環境與社區生活)等概念,採取我們的專業步驟(註2),逐步的從環境認識開始走入社區意識,掌握他們的需求與既有技能或資源特色,再導引出他們有參與性的發展目標與策略。
大原則是為在地組織既有有的團隊力量,注入一些有在地考量的創新思維,提升他們的經營技能,經由他們的集體決策設立目標、成立組織、計劃行動步驟,開拓市場,然後輔導組織便可以撤離,保持平常性諮詢互動即可。
連結借力—合作走入新局
想當多的社區受到人口外移基本建設不足等原因,即使居民有相當意願與集體共識要發展在地經濟,吸引回鄉或新居民移入,但也難以引入外部資本、技術、與企業組織,這時只有先確認自己有何特色文化、或農業與農產加工手藝,先設定本鄉所擁有可完整呈現的產品、文化、旅遊服務等,再設法與外部的組織合作,藉由他們的服務、銷售、生產等經營活動,將產出帶給不易接觸的消費市場。
當然,重要的是社區產出能否與合作廠商,產生理念與經營效率上的互利關係,這也是外來諮詢者的工商社會關係,另一個難以意料的價值貢獻。
例如我們在雲南中甸(香格里拉)山區裡的痲瘋病村,為在地病友的後代,引入的手工皂、高山蜂蜜品與技術,試圖創造在地的手工藝工作機會,但是鑒於在地人與外界社會長久隔離,無法與外部市場維護合作關係,輔導者就必須花費長時間的市場對象嘗試與居中搓合,必須藉助合作機構,將該社區有特色(當然也有社會成見的包袱)的產品銷售出去。
母雞效應—成功案例擴散
當社區成員彼此間沒有共識,甚至有不同的否定意見,輔導者首先須確認邀請自己進入的機構或個人,是否為可信任、對社區有分享意念的良好扶持對象,確認後才可以展開輔導;通常符合前述條件者,心態開放學習力也比較強,只是欠缺多數社區成員的支持助力。
此時也不要氣餒,集中力量就輔導對象所擁有的資源條件,為他量身訂做一套可以幫助他的產品製作與銷售系統,由於一開始的組織規模較小,輔導協調的負荷也小,技術學習單純容易,所以相對的輔導成功可能性也較高,一旦進入穩定經營狀態,就可以逐步吸引觀念不排斥與目標不衝突的成員加入,一者不用口舌說服,二者是逐步擴張,沒有立即的業績壓力,輔導過程障礙少。
例如我們在泰國北部山區,為一所華文學校建立雨水接收系統(飲用與洗滌雙系統),連輔導對象本身內部都有不同意見,我們就要求給我信任讓我們放手去做(當然甚至我們自己出錢買材料),一但大家拿到乾淨免費的水(本來每個月要二萬台幣買飲用水,洗滌水髒污不堪),所有的懷疑與被動心態就立即轉變,此時,也可以放心撤出,讓他們自己走下去,因為技術案例已經存在。
慈善誘導—救濟購買勞動
在烏干達農村,幾乎每個以母親為中心的家庭,可以擁有一小塊農地,所有生活所需就只能靠這塊地上的農產,所以他們就家家種植玉米跟青香蕉(剝皮後烹飪食用) ,這些可以日日有的收取食用的作物。就生活方式而言,他們幾乎是處於採集農業階段,即使有點咖啡豆種植,也是小量低價,不足以作為現金收入來源。這裡的農民活在沒有金錢貨幣的世界裡,所以也就不會有工商業。
他們是貧窮的最底層--赤貧,他們沒有未來期待、沒有行動組織、連改變是甚麼都沒能力想像。唯有接受外部救濟時,才能獲取衣鞋文具等物資。
輔導者在這裡要完全放掉,引進或輔導任何跟外界交易往來的商業構想,唯有先從日常生活所需,如:食物衣鞋及居住條件等,展開自力生產與服務的技藝訓練,尤其食物多樣性與衣鞋的在地製作,先創造窮人間彼此服務內部市場,即使用以物易物(barter)的交易方式;甚至將救濟品當作初期非貨幣購買力,誘導貧窮者動起來、做別人需要的服務、體驗交易可以獲取生活物資的道理,先建立以貧窮農村為對象的社區經濟系統建構,才有條件談如何與都市區只留社會的經濟接軌。
結語—開發貧窮經濟力是現今社會挑戰
不論是人道的社會公平,或現實的經濟發展成果,當既有經濟展現鈍化現象時,朝向更高更好更優質的科技產品科技發展,固然是必須要走的路—為人類探索更舒適生活,但是受惠的是有消費力市場,而且必須是汰換舊產品改買新產品(即使舊產品仍堪用),也激化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與垃圾壓力。
但是,換個角度想,人類社會有幾乎六成人口,沒機會沒能力購買一般工商產品,也沒辦法加入社會生產,不論就生產與消費兩端都是社會的損失嗎?
貧窮社會是新經濟的來源,是我好喜歡說的一句口號,不僅是因為人道上的必要,更是懂得藍海策略(註3),或對非市場的創業智慧的肯定。
來吧,任何覺得生活很苦悶,未來很灰暗,世界沒公義的人,不論你的身分、地位、年齡或專業,都可以出門到陌生的國度社區走走,看看別人的弱勢或者貧窮,你就知道我們可以出去作點貢獻與付出的,我們實在沒有苦悶的權利。看看別人連為何努力都不肯定,但是永遠有個祈求-吃的飽、活得安定,你就知道希望是甚麼。
「貧窮救經濟」不是冷言瘋語;唯有忽略或鄙視它的,才是罔顧現實社會簡單道理。
註1:社會設計(social innovation)
具有多層面意義,有著強調依使用者社會條件而設計;為社會少數或弱勢者問題而設計;具有社會價值的設計原則等。日後將在其他文章中補充說明。
註2: 社區經濟輔導過程
田野觀察:社區環境與生活空間/ 建築與遺跡/ 技藝與出產物/文化典故/ 在地生活體驗。
社區對話:與主要成員會談,確認社區環境與人文資源特色。
構想建議:輔導機構內部分析並提出初步構想,再次會談修正。
規劃與組織:共同提出執行計畫與長期組織運作架構。
經營模式設技:邀集內外部專家與特殊資源,參與行動規劃。
執行與修正:外來技術與在地,直到社區團隊可以全然接手。
註3:新藍海策略
接受藍海策略的觀念,認為尋找人類新需求是避開既有市場日趨激烈競爭的有效策略,但尋找新需求有兩種途徑,一是經由知識與技術創新,開發更高等級更新功能的產品,激發消費者對更高端產品的需求,另一種方式則是尋找沒被重視與被服務的人群。
「有人不耐社會問題的煩擾,展開行動,燃起社會創業火炬」
前面多篇文章內容,一再談到社會中存在著許多未滿足的生活需求,許多經濟活動未服務的「非市場」,許多實際存在卻無法納入社會救濟的弱勢族群;所以,呼籲應該在既有經濟體制之外,建構「社會經濟」觀念及應該被認知的服務活動價值,改變目前只承認純粹獲利的經濟行為;積極的鼓勵企業或社會組織,面對社會被忽略之服務需求,將其當作企業經營的目標,也就是催生「社會創業」或「社會企業」等創新觀念。
社會中被忽略的需求是現有社會體制的盲點,或主流社會發展的代價,它們常常是被默認或任命似的長期問題,有其發生的歷史脈絡與情境條件,即有社會看待它們的觀念已經習以為常,必須轉換心態以被害人立場,或採用不同既往的觀念,用全新的視角分析老問題,才能跳脫社會框架,分析並解決老問題。
因此,任何人或組織在解決問題之前,必須先試著了解社會問題的源頭,與問題發生的歷史軌跡,才能清楚的確認問題因果,尋找有效解決問題的下手點,設計行動計畫。當然,如果要持續這樣的行動,下一步就需要設法以企業的技能尋求自利,也就是「社會創業」創造社會經濟的開始點。
從本周開始,筆者將展開以社會創業為焦點的論述,這一系列的短文,我將其稱為社創火炬。
在進行創業行動之前,先試著分辨以下三種的社會問題源頭,與其所激發之社會創業的本質。
「身心障礙者融入社會」所激發的社會創業
人天生有異,但是部份人的身體與心理的差異過巨,讓他在主流社會中的生活、工作與社交方面,遭遇很大的融入障礙,包括:生活空間設置、自理生活、人際溝通、工作技能表現等方面的不方便性。這時,我們會期待法令,規範公共空間的友善設計、為他們提供技能教育、醫療照顧、工作保障等措施,幫助他們更能適應以主流社會需求所設計的環境。例如:無障礙空建、導盲磚、身障技能培育與保障就業。
但是,一些民間機構(企業),也可以以他們為服務對象,開發弱勢族群所需要的生活與工作輔具,提供為他們訂做的服務,例如「多扶接送」;或幫他們開發可以善加利用僅有之身理機能的工作技能,如:「黑暗中對話」以盲人當黑暗體驗的導師,「勝利潛能發展中心」以身障組合方式承包便利商店,「喜憨兒烘培屋」教導憨兒製作與銷售麵包。
這些機構以創業的精神,用新觀點認清障礙來自不友善的環境設計,並看到其中的商業機會,才會以實際行動為身心障礙者開發生活潛能。
「社會體制失能與盲點」激發的社會創業
社會學者將現有社會組織區分:政府體系「公部門」;企業、合作社、微型商號的「私部門」;及慈善、宗教、非營利組織「社會部門」。這三類組織各有其公認的社會服務功能與運作規範,但不容諱言也有其運作時的盲點,甚至未被揭露的社會傷害或成本。
政府必須經由制定政策與編列預算,才能推動特定社會服務,反之,未進入政策或預算不足就不服務,而且政府沒有服務基層的機制與能力,必須購買(發包)NPO、社區組織進行間接執行,因此對民眾反應遲鈍僵硬。
慈善組織與NPO雖然貼近基層需求,可以提供立即且有效的良質服務,但是,囿於本身無自主財務,仰賴政府補助、委託契約或民間捐助,財務不穩定就會影響服務持續性。
企業基於財務自主壓力,即使可以敏銳感應社會需求,但必須堅守可以獲利的價格機制,因此,只能服務有採購力的消費者,無法顧及無購買力的貧窮者。
此時,社會問題來自:政府政策侷限性或不適時性、工商經濟偏重財務獲利而忽略低消費群甚至傷害環境、以及社會演進趨勢下必然性的社會現象。關心這些社會問題的人與組織,必須像社會學者,深入問題或人群內部觀查,以當事人的立場體會問題的本質與嚴重性,也才能務實的掌握問題激發構想。如:喜願共合國、社企一起幫、愛一家親等社會企業。
這類企業的創業行動則需要相當強烈的社會意識,才願意承擔社會責任,將社會問題當作經營事業;也因為以企業的角度投入關懷,常常會帶來過去沒有的新見解與創新方法,創造令人驚艷的社會貢獻。
「都市擠壓鄉村」所激發的社會創業
都市的形成,與經濟發展有同步關係(參見文章:重建鄉村「生活經濟」的社區創業),但是鄉村所面對的問題,主要仍肇因於人口外移,造成的農村市場萎縮、傳統工藝斷裂、農地他用或老農耕種、族群文化消失等現象。這些老屋、老手藝、農地、環境,反而成為被低估的有價值資源,容易受到具有人文創意背景的企業家青睞,成為創業的題材與資本。這時,比較容易看到的是「社區企業」新立,創造的社區經濟。
所以社會問題中,這種資源集中的地理性社區,相對的比較容易以期被封藏的資源激發創業構想,只要創業者願意與村民共享商業成果,願意有次序的經濟開發,能夠以社區生態自我控制企業的規模與開發速度,即使未必能迅速賺取豐厚利潤,也都可以維持適度的社區經濟力量。如:大王菜鋪子、台灣農夫、土溝農村美術館等社區企業。
用實際行動燃起社會創業火炬
社會是複雜的人群組成,是群體生活演進下的歷史結果,它們有需求與情感,也有無法自制的慾望與私利,如果沒有利他的社會關懷,對私利的追求便可能凌駕社會的公平與均衡發展,過去的社會結構與行為法則,已經為既有的人群關係、環境、資財、文化、產業技藝,帶來了危機。我們需要新一代的企業,將既有的社會問題或未被服務的需求當作事業機會,以解決問題創造社會價值改變社會。
不需要重複指責或訴說社會的不好,拿出創業家的務實態度、創新思維與具體行動,以自己的力量推動社會正向改變。社會就會變得更好。
持續尋找市場需求的創新行為
歐洲有關經濟生產與消費活動的學說理論,除了我們所熟悉的亞當.史密斯(國富論)思想─重視資本企業的重要地位、鼓勵企業有效利用生產因素(投入)轉換成有價產品、在交易市場上展現自己的資源轉換效率,獲取應有的利得(經營報酬),報酬與投入的比值愈高代表企業的資源使用效率愈佳,愈是優異的企業……簡言之,企業應該在既有的生產因素上,創造最大的附加價值.追求經營利潤。
在比利時,另外有一支熊彼得學派的經濟思維,強調企業創新創業精神,鼓勵企業持續尋找未被服務的市場,以新的視角看社會需求,為他們修改產品的材料、設計、製造與組織,展現創業家開創性的精神(註1)。所以企業永遠都在創新改變,提升自己的服務範疇與經營彈性。
兩者同樣都支持提升技術創造資源價值,相較之下,亞當.史密斯比較重視展現企業投入/產出效率,但難免在「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目標下,著重對既有市場(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爭取更高的價格。熊彼得則比較傾向發掘未被服務的人群需求及服務的新方法,鼓勵企業家服務更多市場、採取更適合的技術、發展更適地適性的經營設計、創造資源更廣大的使用價值。
在熊彼得的理論中,「創業精神」所突顯的不是生產因素的高回報,而是企業家的高度智慧,將適當資源用在需要的地方。
社會創業-將適當資源用在需要的地方
當前以亞當.史密斯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確實在利潤導引企業創造力方面有相當的社會貢獻,但是,也是在以利潤為單一目標的設計下,造成企業只重視有購買力的顧客,財富則朝向企業股東不均衡的累積,以及成本最小化所激發的超越道德紅線等現象。
也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與社會組織呼籲重視被忽略的需求、彌補經濟發展後遺症的「社會經濟」,以及企業應該擁有社會目標或社會責任(CSR)的「社會體制變革」。
如果你是位殷殷期待:「為弱勢需求提供服務,為欠缺機會的群體提供自立,為受傷的環境工藝與文化提供復育」的社會關懷者,那麼,你很可能會是熊彼得的理念支持者。你會喜歡上他所提的新市場(需求),與產品、原料、技術、組織(管理)的創新,也就是永遠在尋找「將適當資源用在需要的地方」的心態。
如果再進一步,將熊彼得的創新觀念,加入社會經濟的觀念元素,熊彼得的創業家精神就會變成「社會創業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註2),強調創新在於發掘、定義、開拓社會財富的新機會。
我們期待改變「商業創新只是為有消費力人群創造新服務」的狹隘心態,經濟既是為社會創造更好,也應該是「為更多人提供適合服務」的開拓視野。
推動社會企業的 2 股力量
確實,社會創業的觀念在世界各地正開花蔓延,雖然不同國家的社會體制與文化價值、基礎建設與工商條件各有不同,以致在推動社會經濟的途徑與組織方法上有所差異(下篇將仔細介紹),但其精神理念大致相同──為未被服務的人群提供商業機會。
但是在推動社會創業的原動力方式上,大略可以分成:由政府或社會體制產生的「由上而下」動力,以及由民間資源智慧的自主力量產生的「由下而上」動力,兩種創業機制的樣貌截然不同。
1. 由上而下(Top-down)的社會體制支持
歐洲、加拿大、日本等社會福利或集體式資本主義國家,優厚的國家資源在經濟發展中,對於未獲得均衡成長機會的社會相對弱勢,會透過各項福利政策預算,透過 NPO、公益慈善、共生家園或社區組織等社會組織,提供彌補性質的服務。
然而,這些組織因為倚賴政府預算、民間捐贈,常會面對外界(尤其是政府)為何不善用補助、既提供基層服務又幫助他們(與自己)財務自主的疑問,而催生出如工作整合型社企(WISE)、第二勞動市場、社區經濟、城鄉支持農業(CSA)、連結型社企(solidarity SE)等多樣態的社會創業型式(相關說明待下 2 篇文章)。
這種源自於政府治理理念,並扮演主要推手「由上而下」的趨動力,在推動過程中,受限於既有社會體制的企業化,常有經營管理難以適應的困擾,一旦離開政府補助,生存力仍然大有挑戰。
2. 由下而上(Bottom-up)的「社會市場開發」力量
另外有些國家,基層民眾不願長久等待上層或外來的助益,利用在地既有資源展現自有智慧,創造自己解決問題的生命力。這種由基層組織或個人所激發的即時智慧、自立力量的原動力有二:
國家欠缺基礎建設與福利照顧,影響弱勢族群基本生活,激發民間求生力量,或結合國際支援成立能滿足自己需求的商業系統。多數貧窮國家屬於此類。
民間擁有能力優異的中小企業與創業者,他們對自己關注的社會問題,自信的發想甚至展現行動力。臺灣便可歸屬於此種社會類型。
既是企業經營,由下而上的基層自主社會創業,才是最能看到社會中實質需求(社會市場)的真正企業,也是最能體現社會創業、最能永續經營的自力組織。
註1:
An entrepreneur is an innovator who implements entrepreneurial change within markets, where entrepreneurial change has five manifestations: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improved goo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method of production
the opening of a new market
the exploitation of a new source of supply
the carrying out of the new organization of any industry. (Schumpeter,1934)
註2: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ncompasses the activities and processes undertaken to discover, define, and exploit opportunities in order to enhance social wealth by creating new venture or managing existing organization in an innovative manner. (Zahra,2008)
我將激發社會創業行動的力量,分成兩股不同性質與來源的創業動力,一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或大型基金會主導,藉由資本投資或資金補助,支持社區或社會組織,配合政府或投資機構的目標進入基層,提供社會需要的服務。當然,此時組織所能實踐的服務行動,或多或少受到補助機構的影響。
另外一種動力,則是因為基層人士或企業,實際面對自己所關心的問題時,展現中小企業的自主精神、善用在地既有資源、結合基層的群體意志,展現出由下而上的行動力。此時他們倚靠的不是資本投入,而是看到社會(需求)市場,擁有對社會事務的熱誠與理想,吸引外界的支持加入,走出真正有企業創業精神的經營力量。一般來說,這類途徑的創業組織,乍看之下起始資金雖然較小,但組織活力強健,存活的機會反而比較高。
歐洲地區的社會企業發展
由上而下藉由資本面推力而產生的社會創業,一般發生在歐洲福利國家或中美等資金充沛的國家,各個國家的社會結構與上層政策理念不同,所展現出的社會創業途徑與模式就會有所差異。
1. 英國社會企業生態系統
1990年代英國首相柴契爾(Thatcher)夫人,為了要振興企業外移所造成的經濟萎縮,希望藉由經濟與社會福利兩方面的改變,來改善英國國力:
(1)縮減公共福利支出:要求接受政府補助的 NPO,要學習企業化經營力與適應市場機制,包括參加標案爭取政府購買的社會服務,推動第三方付費的委託服務(注 1),甚至鼓吹 NPO 創業以達到財務自主,減少政府財政負擔。
(2)推動新經濟自由化:包括減少資本管制、鼓勵金融機構進入風險投資、推動全球自由化等,也就是今日國際間資金竄流、風險資金影響全球經濟動態的根本,2008 年的金融海嘯算是他們的代表作。
英國採取低財政支出政策,以民間組織自籌資源為重,推崇社會服務也要服膺市場機制,因此除了政府服務的採購與發包,也積極推動青年創業、社區經濟、文化創意產業等活動,並建立一系列包括創業輔導、共同空間、慈善創投、公部門優先採購等,重點是由政府主導,積極建構完整的社會企業生態系統。亞洲的新加坡與香港就採用類似於英國的社會企業發展模式。
2. 萊茵河體系國家
歐洲萊茵河沿岸國家,如比利時、法國、德國、愛爾蘭等統合主義(Corporatism)國家,強調政府應對弱勢族群提供教育與生活扶持,讓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整體均衡。因此,政府面對失業問題時,將龐大的失業人口導向社會中未被服務的「社會需求」(也就是社會問題之所在),並稱這些新範疇的就業機會為「第二勞動市場」(second labor market)。此時,政府提供政策資源,NPO 扮演中介角色,提供專業訓練與就業導引,讓失業者從社會服務中創造新價值,也提供了社會需求,創造出企業無法提供的「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甚至,將未被服務的社會需求視為市場的創業機會,據以吸引企業或創業者、社區、NPO、政府全面性合作經營,亦即「連結經濟」(solidarity economy)。
3. 北歐社會福利國家(丹麥、挪威、瑞典等)
這些國家是採取高稅制的社會福利國家,遵循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提倡的體制分工,同時,在商業部分民間也存在著「合作社」組織制度。當國家面對社會變遷時,原本「社群」導向的商業合作社,轉型為以社會議題(如教育)或特定需求(如老人)為目標的新型態合作社,成為結合政府資源、社會服務與商業的「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 WISE)(注 2),達到商業與社會服務結合,創造工作機會並促進社會融合。
臺灣的勞動部推動的多元就業方案與培力案,藉由補助社福與社區組織的服務工作,聘僱失業人力,達到類似「第二勞動市場」的觀念。然而與國外比較不同的是,歐洲是將方案執行力放在「社會未被服務的需求」上,由負責服務的社會企業整合社服資源與政府部門,培訓勞動就業力,形成多機構合作,是同時解決多邊社會問題的社會行動。
4. 南歐國家(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
此類國家的宗教組織力量強大,提供的慈善公益服務足以彌補社會需求缺口,加上過去的政治意識不鼓勵成立民間組織,所以不僅對社會企業認識薄弱,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也較低,故依賴家庭與宗教慈善組織來擔負社會需求。因此,在面對社會問題方面,這些國家傾向採用共生家園、社區組織、社區企業等方式。
美洲地區的社會企業發展
1. 美國
美國雖然與英國同步推動新自由主義經濟,但受限於美國擁有非常健全的商業體制,而且該國一向由宗教組織與政府提供弱勢救濟,因此對任何「企業」都只要求經營績效的社會責任。因此該國沒有很嚴謹的社會創業觀念,多數時候認為社會創新、非營利事業(NPO business)或企業利潤分享,就等同於其他國家所謂的「社會創業」。
即使在推崇企業利潤分享的行動中(社會創業重視的是社會目標,經營利潤未必要強制保留),也因為會面對股東的質疑,而設立公益公司法(Benefit corporation, 簡稱B. Corp.),利用該法作為利潤分享的保護傘。
到了歐巴馬總統時代,才開始擁有社會創業的正是觀念,但是,還是為了讓這些不易獲利的公司,為了免受投資者對獲利要求的干擾,特別成立了低獲利企業法(low profit, low liability corporation, 簡稱 L3C),也是從企業獲利的角度看待社會創業的社會意義。在世界各國關心社會問題解決的體制變革中,比較觀點獨具。
2. 加拿大
加國對社會福利觀念不同於鄰近的美國,他們擁有社會創業觀念,但比較重視社區經濟組織,或類似歐洲的連結企業,像萊茵河國家一樣,也強調社會經濟的觀念。
亞洲區域國家的社會企業發展
臺灣是亞洲地區中,社會企業較為蓬勃發展的社會,但主要是民間中小企業旺盛的創業精神與經營智慧所致,我將在下一篇說明由下而上的社會創業文章中詳述之。此處以政府或資本主導的國家為說明對象。
1. 香港與新加坡
香港與新加坡是亞洲國家中較早鼓吹社會企業觀念的地區與國家,其觀念依據主要來自英國,著重 NPO 的經營力與市場化。
然而即使都是上層支援,其工作重點還是有所不同。新加坡較著重對 NPO 事業創業培育(社會企業育成與共同空間)與經營力(社會企業賣場)的提升;香港則著重對 NPO 事業的財務補助,注重財務投資的評估與經營績效考核。兩者都是由政府部門從事倡議與推動,但關注焦點不同,我個人比較認同新加坡的觀念。
2. 韓國
近年來韓國積極發展社會企業,由於韓國政府一向重視扶植大企業,故社會資源一向優先提供給大企業,中小企業或民間組織相對弱勢。韓國政府因此採取與大企業合作主導,利用企業廣大的市場與技術資源,以納貧商業(Inclusive Business)的方式,快速培育與輔導社會企業。
因此即使是以弱勢扶助為目標的社會企業,也必須依附在大企業的經營框架之下,其實質社會效益可想而知。可確定的是,此種推廣方式絕對可以迅速創造數字績效。
3. 日本
日本政府並沒有特別強調發展社會企業,主要原因是在日本的商業文化中,本來就具有長期雇傭的觀念,並相當重視社區關係與企業責任。加上政府對社區營造、老人照護等措施已投注相當心力與資源,因此在既有的商業文化、照護基礎上,對社會問題的解決,多寄託在社區組織與 NPO 上。所以日本的社會企業多以社區經濟、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 WISE)為主。一般商業組織會採用「特例子公司」為之。
4. 中國大陸
歷經近 30 年的經濟發展,經濟上固然已有顯著成效,但長久被忽略與壓抑的鄉村、農業、打工家庭、弱勢族群,以及財富差距等議題卻日益嚴重,自 2014 年起,中國大陸開始重視社會企業意義,並強力推動創新創業政策。一來可能是增加 NPO 在大陸社會的體制地位,同時也在摸索社會公益服務路徑,所以自該年起發生大量的社會企業學習團體、研討活動、公益基金會。2016 年甚至有明確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之政策指導,因為基金會都擁有來自大型企業或政府部門龐大的輔導資金,必須尋找慈善補助之外的其他選擇,社會創業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
但在推動過程中,並不是由國家資源主導,而是由國內外企業所成立的大型基金會來推動,透過捐贈補助與育成方式來扶植民間組織或微型創業,此法雖然也是由上而下的資源力量,卻是以民間基金會的管道為主。
社會基層或鄉村實際面對自己生活相關的問題時,不期待緩不應急甚至不被重視的政府力量,也知道自己沒有企業投資的商業價值時,就需要靠自己的力量,針對自己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即使是土法也是救命的方法),以中小企業的自立精神,善用在地既有資源,結合社區的團體意志,展現出基層的行動力。
他們倚靠的不是外界的資本挹注,而是看到社會需求(市場),擁有求好的熱誠與理想,以務實的態度面對障礙,利用既有資源走上創業之路。一般情況下,這類起源的創業組織,乍看之下起始資金微小,資源與人力不足,但是行動敏捷、有創意、有目標、堅韌、具團隊力,存活的能力反而比較強。
時勢望英雄與英雄創時勢
社會基層產生創業力量,有其生存環境中的不得不然,總的來說,不論富有還是貧窮的社會,在人或家庭社區的環境中,總有永不停息的問題發生,差別只在於是普遍的問題還是個別小眾的問題。
普遍性的社會問題通常顯而易見,民眾會期待由政府施政或企業投資解決;反之,民間則會期待(或接受)有新理想、敢於行動者的出現,拿出創業家的能力改變大家的生活,我們稱之為「時勢所望的英雄」。
一般而言,如果國家經濟力較弱、民生基礎建設不足,包括交通、教育、水電衛生條件及工商就業機會與收入不足等,影響人民基本生活所需,民間生活會普遍不好,激發民間力量自行解決,或與國際服務組織結合,成立以社區(族群)為基礎的社會企業。
如果政府基礎建設良好,如臺灣或其他社會發展有序的國家,但社會中仍有先天弱勢、社會結構弱勢、新貧階級存在(參考:社創火炬1),這時的弱勢需求反而變得零散小眾,唯有在地的個人或基層組織(通常是社區)才能近距離認知體會。當然也唯有愛管閒事的人,才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賺錢的機會與個人才智,承擔對這些弱勢的責任,進而創業。我們稱這種情形為「英雄創時勢」。
臺灣基層的社會企業蓬勃發展,就是這些草地英雄,在自家周圍所推動的。
帶動臺灣社會創業風潮的組織
既是因為社會中大大小小、零零總總的「問題」而發生的創業,它關注的議題、參與的產業就非常分歧,幾乎任何社會議題與產業都有可能,很難用產業屬性來歸類這些分散各處的社會企業。因此我們只能以創立時的組織背景,將臺灣的社會企業分為 8 類起始來源的組織,包括─
1. NPO 事業投資
非營利組織在服務過程中,幫助受扶助對象從事生產活動與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或投資設立與其社會目標相符的事業機構。
2. 企業社會化轉型(socialization transformation)
純粹的商業企業,從企業社會責任(CSR)中領悟到,可以藉由企業經營系統的延伸服務,照顧特定的弱勢族群,甚至利用荒廢的資源或村落,創造獨特的商機,而激發策略的社會化轉型。
3. 社區經濟(community economy)組織
偏遠孤立的鄉村中,經由在地組織或企業引進外部資源,創造在地資源重組價值,帶動社區的經濟與內部共享利益。
4. 合作社組織,其又分為 3 種:
4.1 產銷合作組織
特定生產活動者,為提升產品品質與銷售利潤,集體學習、生產與銷售,保障生產者的產品價格與利潤回饋,以維護農村生態。
4.2 消費合作組織
一群關懷消費安全(尤其食物)而組成的集體採購組織,藉由採購合約,鼓勵上游供應商採用符合群體要求的生產技術,既保障消費者,也達到改變社會生產方式的目的。
4.3 微型信貸合作社
小規模或特定產品生產者,藉由參與自助型的存款合作社,獲取該組織的信用貸款,幫助農民順利展開生產活動。
5. 公平貿易創業
為響應國際間的公平交易,支持低經濟開發國家的生產者,於是進口或委託該組織代工產品,再進口到臺灣銷售,以實際消費行動支持公平價格。
6. 社會創業
一些個人或團體,在臺灣或國際間發掘到足以自利生存的創業機會,直接進行創業,試圖實踐自己的社會理念。
7. 共生家園
特定族群或社群成員,基於宗教或社會理念,便於相互扶助、監督、保障彼此適應生活,建立一起工作與生活分享的空間。
8. 整合平臺(integrative platform)
社會企業基於理念相似性,或經營業務的直接或間接關聯性,愈來愈多的實體社群幫助擁有社會理念的組織,在網路平臺上聚集資本或捐贈物資、產銷互助,為個別社會組織提供經營支援。
不只是南向,是跨國公益創業
經濟應該是不停的尋找社會需求,惟有具創新力、滿足市場需求的組織,才能獲得社會認同,進而獲取應有的利潤。
臺灣以及全球政府都在為國家經濟尋思新市場,它不在西邊南邊的地理位置,而是在世界各地未被服務的社會生活裡。
要服務高度發展的經濟社會,也許我們需要提供比它們市面上更好更便宜的科技產品;但是,如果是低度開發的國家,要提供的則是以關懷為本的社會改善。
臺灣曾經以中小企業的傳統產業,以及後來的科技產品出口國際,開創了經濟發展成果,未來更應邁向以公益輸出連結國際社會的「國際公益創業時代」。
公益經濟不在於地理位置,存在於社會結構的細縫裡。跨出腳步走入社區(群),用心體會,機會自會找上你。
跳脫體制框架,世界如此遼闊
不論是因為「社會經濟與政治體制無法解決社會長久存在的問題,驅使社會菁英階層從整體社會資源利用,發出體制改革催生社會體制創新」,還是社會中普遍既存在的未滿足需求,吸引了基層創業行動後的企業觀念創新,總之,社會創新的理論者與實務工作者都發現,跳脫現有的社會經濟體制,可以重組社會行動與資源利用的方式非常多,可開拓的經濟新領域也非常廣闊,服務的對象更是多樣,所創造的產品服務更環保更永續。
世界各國不論是由上而下的社會體制創新,還是由下而上的社會市場創業,在不同社會中創造的新體制新觀念還真不少,我在介紹國內外的社會企業案例與社會效益時,常發現因為不同的做法、稱謂有別,如果介紹其他國家案例,又採用該國精準的名詞,反而容易混淆了讀者的認知,以致常常有口難言,只好跟著大家使用「社會企業」這個通稱。
本篇文章就準備專門針對社會創業在國際間曾被採用的類似名詞做些介紹,幫助社會企業朋友認識如百花綻放的社會創業,並從中建立系統化的區辨觀念。
處處開花,風姿各異的社會創業
歐美國家提出的「社會創業」─「對既有組織,以創新的心態去發掘、定義、拓展,可促進社會財富的經營活動」,當然是沿用熊彼得的「創新創業精神」。只是此時此地尋找新市場的創業目標,是既有體制下未被服務到的社會需求,社會主政者期待這種創業行動,創造出商業經濟之外的「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
社會中關心社會經濟的創業行動,當然以政府福利政策制定者,或提供在地服務的社區領導人為主,因此這類創業活動,常常結合:政府資源、NPO 與社區組織,甚至企業,共同解決當時社會(區)的重大問題。因為國情不同、社會問題嚴重度與政策內容的差異,所創造出的行動組織與政策名稱也就有異。
即使是純民間商業組織,從社會市場立場進入創業市場,他們所採用的企業組織型式(社會企業)也有很多變化,一般讀者在不同的國家聽到形形色色的社會創業行動或社會企業組織,會以為是不同的意義,但其實,只是關心的議題與社會資源不同,其本意都是相同的。
為了便於理解與區辨這些琳瑯滿目的社會創業行動,本文試著先做好分類,分別從社會總體或政府政策參與的社會體制改變,及社會市場開發的企業組織創新,說明一般人可能聽到的名詞。前者以政府的角色為重,產生的政策名稱最多,後者以民間行動為主,基本上都是企業組織的變型運用。
體制創新行動
社會需要創新觀念時,是希望善加利用社會資源活化經濟,尤其對結構性失業人力(稱為第二勞動市場),透過政府支持與 NPO 為中介,提供訓練與聘用,投入社會未被服務的弱勢族群與社區,創造出社會經濟產值。例如,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WISE)就是融合多元組織資源的就業設計。這樣的概念固然很好,可是其中總是欠缺企業的經營能力,再好的理想都猶如以慢車行駛,其效果與效率自然被議。
因此,倡議者認為應該提升為:連結(或團結)經濟(solidarity economy),結合政府資源、NPO 或社區服務,加入企業經營能力,共同參與解決社會問題。
因為政府不具備基層服務能力,上述行動中必然需要 2 類組織─NPO 與社區組織的角色。
(1)以 NPO 為中心的創業行動
以 NPO 為主體的社會創業行動,比較常聽到的有:non-profit venture, non-profit entrepreneurship, non-profit business, social-purpose endeavour,都是指 NPO 開拓營利化服務業務。
當然也有比較獨特的名稱,如:突顯社會組織改變的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強調公共需求的公共創業(public entrepreneurship),以及希望能讓 NPO 事業像企業一樣融入經濟系統的平權企業(affirmative business)一設法將弱勢融入到 NPO 作業流程中,或成為 NPO 事業的銷售對象,甚至讓弱勢參與服務自己族群,創造內部共享的經濟系統。
(2)以社區為中心的創業行動
歐洲國家非常重視社區的存在與生活品質,因此許多社會行動必然以社區為改善主體,因而有社區經濟(community economy)的觀念─「鼓勵地理區域內人群,建立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的相倚關係,營造總體成本與經營風險最低的長期產銷次序」。英國甚至設有社區利益公司(Community Interest Corporation, CIC)的行政法。在社區經濟觀念下,自然也會衍生出社區富裕企業(community wealth enterprise)行動。
比較獨特的是,有些倡議人士將社區經濟觀念加入某些社會價值觀,如:加入政治經濟理念的(社區)經濟自主(economic democracy);強調如家族制的社區共享共榮意識(通常跟宗教團體有關)之共榮社區(communal community);以及重視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育的永續社區發展(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市場創新行動
如同上一文章所言,另一種真正接近創業心態的是,以商業立場看到社會中未服務需求,而自主投入市場、以企業型式從事商業性的創業,所以比較沒有政府或外部投資者的經營干擾(一般都是經營者自己投資)。
其又分成 2 種類型的組織特徵,一是企業組織型式,一是混合理念組織。
(1)公司型組織
比較常見的有納貧事業(inclusive business),亦即將低收入族群融入到企業的價值鏈活動中,從事生產端的工作者或消費端的被服務者,與 NPO 推動的平權企業意義相同。
美國對社會企業採取比較商業觀點的解釋,認為企業經營不論其目的如何,都應該堅守盡量獲利以回報投資者。當企業擁有社會目標時,勢必影響獲利的決策,或分配利潤的決策,如果沒有給予保護的相關立法,必然對企業社會目標造成傷害。因此美國針對社會目標企業立有 3 項法律。
a. 公益公司(the Benefit Corporation):一種服務社會、環境及股東的新型態公司,與民間自我認證的(B. corp.)不同。公益公司通過政府評比,同意採取法律行動,合法擴大受益人委託責任,與社會族群分享利益,得以超越股東利益。這個做法是保障高獲利公司分配利潤給社會目標時,免受公司法訴訟。
b. 低獲利責任有限公司(low profit, limitted liability corp., L3C):此法在保障社會價值企業,免受創投公司或投資人,對公司獲利目標與經營方法的干擾。
c. 彈性目標公司(Flexible Purpose Corporation or social-purpose business):,直指同時具有社會服務與獲利事業的企業。
(2)混合理念組織(Hybrid Ideal org.)
其他一些存在當前社會中的演變型商業組織,包括:NPO 與 NPO 事業並聯,且相互支援的雙元企業(NPO investment)。例如:喜憨兒基金會與喜憨兒烘焙屋的相互協力關係。以及最常見的合作社事業(cooperative business),由弱勢者自己成立生產、消費,或微型金融信用借貸事業。
由於公司設立的股東擁有型式的理念不同,也會有工作者擁有權公司(worker ownership)及股權共同擁有公司(common ownership corporation)、村鎮擁有企業(village ownership business)。
花朵各有生地,問自己該種什麼
不要被別人家的花朵迷惑,不同的社會結構、主政者的社會理念、社會組織的能力有異,不要因為別人家花園裡的花朵強健鮮豔,而毫無自我判斷與理念就選用他人土壤上適存的花朵。
臺灣正在推動在地老化的社區長照,在多元就業與培立案的基礎上,採取工作整合社企(WISE),將分散在衛服部(長照)、內政部(社區)、勞動部(就業)的政府資源,先從內部有效整合,再邀請個別社區、NPO 或專業企業,建立有資源、有理想、有能力的社會創業行動團隊。
當前社會主流已經體認到,社會體制應當鬆動,為自己的問題尋思解決之道的大門已然開啟。先熟悉自己的土壤、細細思考可行的理想,種下自己園中的花朵。
數百年來,以西方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工業發展,及以資本為基礎的企業設計與經濟體制建構,確實為人類帶來大量化生產與資源效率,促進人們物質消費的長足進步,讓世界主流社會的人群生活更舒適、更富裕,甚至到了浪費的境界。
但是,這樣的進步與富裕並沒有雨露均霑,沒有為不同國家或一個國家內的不同人群,帶來相同的生活品質。教育與技術水準的差異,塑造了生產力與財富的差異;大量標準化生產造成傳統工藝與機械化工廠的競爭力差異;企業股東與基層勞工產生了工作報酬的差異;基礎建設的分配注定了都市成長與鄉村蕭條的命運;科技基礎的消費文化替代了傳統或少數族群的文化;甚至工業生產也剝奪了貧窮國家的自然資源與環境。
這些差異造成部分人獲得而部分人損失、某些國家或社會興起而某些衰落、消費主義者極盡享樂而環境與資源受傷。就整體社會而言,當「得者眾失者寡」時,治理者可以用稅收與福利救濟方式實行財富再分配,彌補弱勢方的資源不足。反之,當「得者寡失者眾」的時候,就必然會產生較激烈的社會運動,要求對既有制度的調整。
現代社會當然不喜歡「解放」(emancipation)式的激進改變(radical change),強調革命手段的時代已經過去(雖然我不解中東地區革命式的戰爭為何發生?為何不結束),現代社會只要轉換資本基礎的企業立場,改以熊彼得的創業觀點,重新思考企業發展策略與社會生存環境的改善之途,就可以從社會弱勢族群身上,認知他們的需求,發展新的服務產品與新市場,如此不但可以為企業尋找藍海市場,也為社會提供平衡的發展力量。
也就是用「社會創業」的精神,創造社會的再平衡。
美麗與哀愁的選擇
社會中「未被服務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如何尋找與確認?
對於社會人士常詢問的這個問題,我的解釋非常簡單:當我們肚子餓的時候,應該不是「愉快」而是「痛苦」,就會產生強烈的「需求」──期盼有人能提供解飢的食物!如果有人餓了好幾餐,而身上錢不夠買下一餐,此時就已經不是純粹肚子餓的痛苦,還有心理的絕望與社會的孤單。簡單的說未被服務的需求,就是痛苦,尤其是持續很久很久的痛苦。
痛苦的對面就是需求;它是很明顯、很具體、很強烈的心理與社會狀態。
如果只是餓了一餐,餐飲業者該思考的是便當的色香味,如何在眾多便當中競爭勝出。但如果是長久飢餓的特定族群,就不僅是便當,更要考慮他們的處境、形成原因、心理與社會結構的多面向原因。
要找到這些族群並不難,難的是,長久生活在富裕社群,甚至是既得利益者的主流人士,很難用他們的立場與生活情境去體會─到底旁人需求甚麼?適合這些人的生活方式是什麼?如果無法以他們的立場去體會生活需要,又如何能設計出他們的生活架構?
可惜的是,在一般社會人眼中,我們容易被美麗歡愉的表情所吸引,往往不知為何就忽略了髒汙絕望的面孔。
當我們面對「美麗與哀愁」的時候。一般人會被美麗吸引,忽略帶有痛苦的哀愁。社會創業家看到的卻是痛苦,將解放哀愁視為自己的責任。
所以,為富有市場再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尤其在投資報酬的吸引力之下,絕對是自然的選擇。即使是熊彼得所呼籲的創業家精神,仍是以開拓商業的未服務市場為念。然而,處在現今商業經濟已經過度成熟,到了供過於求的地步,再要開拓的反而是過去所忽略的非市場、底層社會、無消費力人群。也就是「不美麗、不醒目、不富裕、不易獲得資本投資」的市場。
社會創業選擇的是「哀愁」,是創造被忽略的「社會需求」價值。
為何身陷「哀愁」?
任何社會都有不同原因的未被服務需求,愈是貧窮國家,幾乎愈有可能普遍性的出現基礎生活需求不滿足;愈是社會體制良好的富裕社會,則愈有可能社會結構失衡,甚至少部分的族群成為相對弱勢。
造成社會弱勢的原因大約有4類:
1. 基礎建設不完備:
包括基礎民生的水電衛生通訊等建設不足,道路交通與村鎮對外聯繫不佳,甚至欠缺青少年基礎教育與青年技能教育,造成城鄉差距與生活條件不適。此時,只要任何一點基礎建設能加以改善,都可能激起在地居民的衷心接納與消費感激。
2. 市場條件不完整:
沒有現代化的工業生產,甚至欠缺在地傳統工藝,也因此在地居民沒有工作機會,沒有購買力量,無法形成一個交易互助的在地經濟體,如無外來的救濟援助,社區就會成為赤貧的人群。
3. 工作環境不穩定:
即使是現代化的社會,都市專業技能工作者也難免因為產業的起落,造成工作者失業或面臨轉業挑戰,且政府提供的轉業培訓與再就業輔導,也難以全面處理社會的失業與就業調整。
4. 社會結構不均衡:
就算社會青年充分就業,在現代社會工作財富無法均衡分配的情況下,薪資所得與物價水準不對等的增加,加上傳統家庭結構變化、老化,身陷不利結構中的個人或家庭,便成為有薪的弱勢者。
雪中碳還是錦上花?
既是主流社會之外的族群,他們的生活條件與需求服務,應該與主流社會既有的服務有所不同。社會創業家想要解決弱勢者的生活問題,便不能粗略將外界既有的服務方式引入弱勢社群。對有能力的消費者來說,服務方也許可以用快速反應、更美好的設計、更高貴的形象,不停為他們如錦上添花般提供高附加價值的商品。但是對社會弱勢提供的服務,則應該緩慢有序的探究其需求,平凡務實的面對問題,設計可以正面改變的創新。
社會創業是在為弱勢者解決問題,是雪中送炭,創業者要能擁有體念社會的基本態度,才是根本。
社會創業既以社會問題或未服務需求為目標,希望為解決該問題而設計創新的產品、開發未被啟發的市場,社會問題因此便是創業者最大的挑戰。創業者首先需要看到問題,深深了解該問題的形成與造成的痛苦,進而產生使命感,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創新與資源整合管理。
Guclu, Dees & Anderson(2002)便認為,社會創業主要分為 2 階段:第一階段是「發願」,重點在於要求創業者累積社會(區)經驗、體認社會需求,並在體驗過程中設法取得社會資源,幫助創業者邀集欲推動社會變革的組織團隊;第二階段是「發展獲利機會」,創業者將社會心願轉換為「實踐社會價值」的作業系統,設計出能面對問題又能商業化的發展策略與經營模式,此階段特別重視:(1)具體的經營理念與作業系統;(2)解決社會需求的社會資源組合。
「社會」「創業」的雙人舞
呼應前述 2 階段的社會(區)創業重點行為,根據自己多年來觀察與陪伴創業案例的心得,我也歸納出解決社區(群)問題的一些重點要訣。
社會創業家一般都不是抱著創業的心思進入社區,大多是因為某種原因而「喜歡這裡或對這裡有使命感」,才逐漸從生活或使命實踐中,找到眾人具體的未來方向,勾勒出構想。
而這樣的社會(區)參與,讓參與者融入目標族群的生活場域,唯有在他們的「社會」(society)中獲取最原始的經驗,才能體會真實的問題原委;唯有爭取在地人的信任,才能取得他們的支持與參與。
我依據自己輔導社區創業者的經驗,大致需要以下的創業過程,但在過程中必須時時注意自己是否理解社區、與社區成員的信任與關懷關係,以及是否擁有社區成員支持與參與。
這是一首創業舞步,隨時都需要與社區(會)維持心念相通的「與社會共舞」:
1. 進入社會(區),建立在地人脈關係,深切體會問題本質
2. 剖析社會問題,包括:
(1)問題形成的歷史演進(時間縱向分析)
(2)影響問題解決的團體或成員(利益群體分析)
3. 劃定可以解決的問題範圍與解決構想,與社區夥伴共商服務作業(社會產品)
4. 盤點在地資源(尤其是未被發揮的實體與無形資源),與社區夥伴創想其潛在價值
5. 結合在地資源(人力、物產、屋舍環境、文化等)與創業者的專業資源,設計可以商業化的創新產品(商業產品)
6. 構思商業產品與社會產品間的互助與資源共享關係,創造經營作業效率
7. 徵求社區(群)主要成員的支持,邀請社區資源與外部支持的資源投入,評估創業團隊的能力與限制
8. 撰擬創業計畫,據以整合團隊有關「社會對象與目標-社會服務-商業經營-資源組合-組織與籌備計畫」的整體構想
9. 進駐社區,緩步展開社區關係與人脈建構,爭取社區民眾的理解與信任
10. 先展開社會服務工作,試量社區反應,在多數人有好感的情況下,試著加入商業產品與財務收入經營
11. 提升商業產品品質與展開市場行銷(一般以社群、口碑行銷為主)的能力
12. 開放社區範圍界線,邀請外部顧客加入社區體驗,甚至社會服務工作
13. 開放組織資訊,邀請社區成員加入經營決策,維持商業行為與社區產能均衡,增近組織與社區利益分享
在社會創業的過程中,必須與社區成員保持密切的互信與互助關係,一來藉由他們的資訊,深入且正確的掌握在地問題的本質,再者後續的在地創業工作,絕對需要他們的理念支持甚至行動參與。因此重要的不是創業的創意(多數時候不見得多有創新),而是在地支持的群眾基礎。
不可諱言,社區(會)事務往往是模糊多變的,任何時候隨著社群或社區內部的人群結構與社會主體意識變動、外部利益干擾、團隊成員心意持久性的變化,創業團隊與問題本質兩邊,都會有難以預估的改變。此時,如同雙人華爾滋的曼妙舞步,創業者與服務的社區就是雙人舞者,必須彼此了解與心意相通,才能舞出有真實性、可行的計畫。
培養社會創業共舞的默契
社會創業建立社區關係,除了要投入社區將自己視為「社區人」,也需要學習在商業創業領域中還很陌生的「社會資本」觀念。
所謂的社會資本就是建立在:以「人」為中心所衍伸的實體與文化等「非財務資源」,包括:(1)既有的資源:在地工作人力、物產、屋舍狀況、自然與人文環境、文化特色等;(2)新建人際資源:社區合夥(作)者的支持與信任、鄰里關係、社群推薦、上下游業者的理念結合、志工與財物、知識的支援等。
不能體認到創業者就是社區的一員,不理解社會資本的存在與意義,不願真誠的用行動建立社會關係,這樣的社區(群)創業行為,只會是外來投資者使用資金購買在地資源,用自己的技術與商業理念,建立一種不在乎在地人感受、不需社區人參與及分享的孤立經營體。這種情形下的創業者與社區的關係,只是利用在地創造私有財富的非共利關係,不是「結合在地資源與外部智慧,解決地方問題」的在地事業。
除了共舞,也要永續生活
一個能夠善用自身資源,加上後續的創新創想,為社區量身訂做「既能服務社區,又要創造經濟價值,還兼顧環境生態維護」的在地創業與社區改善行動,不應該僅只是創業而已。它應該是「社區自立」、「經濟民主」、「大社會(big society)基石」,是「社會生態多樣性」。因此本文的結語,必須將讀者閱讀時被導引的創業認知,最終再延伸至「社區創業的目標」─永續均富共生的社會(society)。
要達到這樣的目標,社會創業家必須時時謹記:你的創業除了解決在地問題與經濟自主,還應有更高的社會理想融入社會行動中-
1. 深入社區生活底蘊,弘揚體現社會文化。
2. 與在地人共同創作,培養在地團隊的不綴弦歌。
3. 在地問題在地方案,走出地方特色,匯集成社會生態。
4. 在地耗用財資源利用,應思考如何培養出可接續的新創資材。
進入社區在地創業,改善社區也養活自己,會讓你更喜愛自己的「新故鄉」。
當我們在談論某些社會事件時,所指涉的事件主體往往不盡相同,例如,討論有關遊民安置服務時,有人指的是遊民聚集的居住「地區」(community),另外有人關心的則是遊民「人群」(group),或者,只是對「人群大眾」中不特定對象的廣泛性現象的想像。
有時為了便於闡述自己的觀念邏輯,通常都會假想所有相關的人群或地理都一樣,這時所謂的「社會」是一個整體,在該社會中的事務是相同的、是想像中「社會」(society)的抽象現象。可是當我們實際面對一個社區裡的遊民事務,或者要處理個別遊民的生活安置時,就必須非常精準的確認,我們所要處裡的是某個社區或社群對象。他的事實際存在、各有個別主體性的絕對單一性。
一般學術界較常使用「community」來涵蓋兩層意義,一是地理性質的鄰里「社區」;或者,是特定人際屬性所形成的「社群」。
社區與人群是社會的基石,要解決廣泛社會的問題,必然要從基礎的人群或社區開始。同樣的,推動社會創業必然需要從認清社區或社群的獨特性開始。
社區與社群的形成與內部互動
人們基於生活安全及人際間交易互助的原因,往往會自動聚集在一起,形成地理社區。因此,地裡社區的形成必然有它的歷史軌跡,以及興衰起落的原因,也會有先後居民重大影響的記錄、遺跡、口耳傳述、生活習俗與價值傳承。
因此,要解決某個社區理的問題,如何能夠忽略隱藏在這個社區裡,時間軸的歷史傳承?這也是「路徑倚賴」論(path dependence)所強調的歷史軌跡觀。任何外來的理論分析者,也許會帶著專精的特定理論思維來解析社區問題,此時分析者很可能會以自己的經濟觀點、文化觀點等,收集與自己專業相關的事實,以佐證自己的理論解析有效度,這樣的態度,反而讓專業理論成為制約自己思想的「框架」,讓自己刻意忽略了歷史軌跡理,然而其他顯而易見的原因與可能的意外(專業領域所專注之外的),都會是社區今天的歷史因果。
除了時間軸上的縱向歷史,社區居民在現實生活中也會面對人際間互動關係的干擾。Doolittle and MacDonald(1978)就利用 5 個角度衡量地理性社區成員間的相互關係,分別是:鄰里間非正式互動、居住處所安全性、私有性保障、鄰里互動密切性、共同事務的參與性等。不論時代的先後,個人與家庭必然需要與其他家庭或組織,以保持適度的互依性與私有性,居民也需要社區提供基本的生活支持,卻又也無法避免社區間或社區內部的人際互動所造成的生活干預。
當我們要提出行動構想時,必不可忽略這些有時互助,有時又互擾的相關人群,有人將他們稱為「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
拋開地裡社區的觀念,另外有些人彼此間是情感意識與理念的連結,未必生活在臨近區域。他們用網路科技、人群聚會或訊息連結,甚至只是理念的展現,便能形成虛擬的社會團體,他們也有共同的需求,想了解他們與提供服務,就必須借助人際網路的方式,進行近距離的觀察分析。
社區經濟(community economy)的主體性
Zsolnai(2002)以生活需求與供給的觀點,認為社區是個經濟體──「特定地理區域內的成員,各自生產物品並相互交換以獲取生活所需,將生活環境變得更具吸引力,吸引外部成員加入。」
在社區內有三方面的經濟活動,包括:生產、商業、(公共)服務。愈能融合多樣化工作產出與服務職能的社區,愈可以打造出社區成員精細的服務,彼此供需配合的互助群體也可以吸引更多成員人數,再進一步容納更多的需求與服務。
反之,社區成員間供需不均衡、規模不夠大、生產資源不足以支撐社區需要或超出需要,都會引發社區經濟必須對外發展,藉由外界資源以持生產活動,或引進外部消費以消化過多的產出。
近幾年,我常會接受鄉村裡的機構或村民邀請,為他們規畫開發鄉村經濟的計畫。我都會很謹慎的要求自己,不僅只是在地問題思考、使用在地資源,更重要的是,必須先建立「以在地需求或在地現有產出為先的經濟設計」,作為為在地尋找帶動經濟的產業之思考前提。這樣的觀念常為在地人所不解,因為多數人都會以過去臺灣經濟發展的經驗─加工出口,來為外面的人設計他們需要的產品或服務,這樣的思考邏輯與事實正好相反。加工出口的觀念不適合鄉村發展,外來的人如果對鄉村有興趣,就要體會在地特有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環境,不需要在那裡複製都市生活產品與服務。
鄉村經濟就是呈現出自己最好的、有特色的、自然的在地生活,讓外界人來體驗。
社區創業與社區經濟體
工商業與都市化過度發展,造成整體社會不均衡的經濟成果,將偏遠、相對被剝奪的社區視為經濟開發的對象,以社區既有資源與條件適性的設計,為社區帶來經濟分享與環境改善的社區活力,是刻不容緩的經濟政策補救措施。然而在推動社區創業時,我必須不厭其煩的多次提醒需該注意的事項─
1.社區主體性:
任何社區都有其歷史、環境條件的既存事實,社區創業既以社區需求為創業的主體,自然不可忽視社區的人文典故、生活方式、自然環境等條件。創業者不能單憑自己的喜惡,來設計外人有利或外部科技主導的經營系統。
2.社區共生性:
所有社區成員擁有地理與社會功能的互倚性,不論社區企業的組織型式為何,資源的來源與獲取方式為何,資源使用創價的標的都必須與社區成員分享,不能單方面的獲利卻犧牲其他成員,否則會形成社區內的對立分割,不利社區企業永續經營。
3.社區創新性:
社區的生產創價活動,必需與外界社會擁有不同程度的商業交換,以獲取社區無法全然供給的生活資源。因此,社區主事者要有地理凝聚、社區專精化與互助的觀念,鄰近社區彼此間應該也要差異化分工,創造社區間的互補。所以社區也要創新,為自己的服務尋找不一樣的特色。
4.社區均衡性:
社區經濟發展的目的,固然在幫助社區居民善用社區內既有的資源,以供社區內部消費或與社區外部交換其他資源,但任何生產創價的方式,都應該與社區的其他族群成員、生活方式、環境保育、文化延續等,保持和諧共存的均衡發展。這不僅是對其他成員的尊重,也是社區長期發展的保證。
建構工業化時代的經濟新秩序
Miller(2013)認為「社區經濟」的觀念與行動,可以展現激進民主(radically-democratic)的經濟政治新思維,具有潛在的「反霸權支配經濟組織」(counter-hegemonic economic organizing)的意涵。他認為,如果個別社區能夠表現出地方性社會自立供需的互助能力,就能建立普遍化基層自主的生產與交易系統,也就可以減少對外部力量、主流工商業的倚賴,進而保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資源運用、掌控環境資源。
相較於目前,以大型企業主導所有人的生活選擇,趨向主流標準化、單一化、強權中心化的「集體經濟體制」(solidarity economy),比較重視以主流或強勢經濟體為中心,建構資源轉換性的經濟網路社會(transformative economic networks),將社區視為單一經濟系統內的生產環節之一部分,讓個別社區功能化不僅失去自己的主體性,也會逐漸演變成強勢主流功能性互補的依附關係,只能獲取主流經濟的邊際性收益,永遠只有被剝削的地位。
健康的經濟不應該是強者與弱者的不對稱秩序,唯有不論大小、科技新舊,但是以生活者為本、群體間的互助互利關係,才能建立穩定和諧永續的整體社會架構。
扶助社區找到自己的生活系統,是未來新經濟秩序的發展途徑。
在講述社會企業的理念與經營方法時,總不免面對一些詢問:社會企業的「投資報酬大概要多少?」、「SROI該怎麼計算」「社會影響力是什麼?」、「如果賺錢是否一定要保留不分配?或是分給社會團體?」等問題。
要獲得這些問題的適切答案,不應該從他人的學術或價值觀之下得到標準的制式回答,應該試著用一個社會創業者的心境來模擬思考,設想自己因為看到社會問題,為了要解決問題而創業,目標是什麼?我想你大概已經有答案了。
「我們是為解決問題而出手創業,首要任務當然就是社會問題;賺錢!不會啦,夥伴們可以賺生活就不容易了!」
只要離開「賺大錢」的心中這口井,就會看到井外大千世界中的「社會」是多麼複雜,有歡樂美滿也有眾多煩惱,有法理光照的生活也有莫名的黑暗角落。這些角落裡的煩惱,形色各異、理由萬千,倘若真有人(例如你)想要自力解決問題,你大概有如唐吉訶德的瘋狂,選擇做這種摸不清、想不通、複雜多變的社會事務,當作事業目標。專心的服務顧客將本求利,可能目標與工作任務還單純些。
因為不忍煩惱而創業,圖的是-
大家都不坊試試看,先選擇一個你關心的社會問題,想想看你要不要投入?如果下決心投入,想要得到什麼?
我的答案很簡單,就是解決問題、幫助被這些問題煩惱的人。
賺錢?當然是使用在地資源,用最小的資本,跟這些人共同面對經營挑戰。社會人士的認同與夥伴的心力投入,才是我們最珍貴的資本。我們只圖工作報酬,如果能賺大錢,商業公司早就搶著做,就不會是社會問題了,是吧?!
社會創業者很少夢想賺大錢,每天起床迎接他的是,該怎麼處理煩人的紛雜群體、怎麼溝通?怎麼做才對大家有幫助?是否對我們也很關心的其他事務,如社區生活品質、環境、文化、技藝、工作機會等有益?
往往,忙啊忙的,一陣瞎忙之後終於可以翹起腳小小休息時,也不禁會問自己,為什麼會做這件事?到底圖的是什麼?(別跟我說可以賺錢)
因為心繫煩惱而動手,當然圖的也是心之所願
詢問投身社會創業甚至中途加入社會企業的專業人士:「你想獲得什麼?」我想沒有人會從賺錢的角度回答。但是,即使是非獲利的回答,也都說得很多樣、很冗長、很沒有焦點。因為在他們一路以來的經營生活中,非關獲利的問題層出不窮,他們追求的社會目標也會一路轉變。總歸一句話:「我們始終在追求著社會價值有關的目標」。
不錯,最終就是統一用詞「社會價值」,一個無法用金錢衡量,用心體會社會的苦惱才能捉摩的到,讓社會更好的加值物。
解決社會問題的行動,首重社會價值
「社會價值」既是來自個人心理評斷,有關社會貢獻的感觸,說來這是有點矛盾的。因為某個人所認為的好,未必會被其他人認為好(就如同強調環境保育,對想要經濟發展的人就認為不好)。因此,所謂的「社會價值」可能只是特定族群、某個社區範圍內,他們小範圍內的自我改善,與外面的人可以不相干。
所以與其說是「社會的價值」(social value),不如說是「社會體的價值」(societal value)。
說直接一點,就是「我們的問題,我們自己解決,創造我們的生活需要」。
所以,一個蕭條的鄉村,要為自己久被荒廢的資源,創造再利用價值,設想自己特色的各種行業,創造村民就業或吸引人群入鄉,他們會要求自己:使用在地資源、拒絕工業生產、多用傳統手藝與就業人力、要求維護在地文化與生態環境,以及限量的生產與服務。
這麼多龜毛的「自我要求」,外人可能不以為然,但是,他們就只是改善自己社會(社區、社群) 的社會問題,走出自己特色的社會改變,即使仍有人群間的價值觀分歧,因為是特定區域內、同質性相對較高的人群,大家對社會價值的評斷比較容易齊一。
不管外人是否有不同意見,「社會體」認為對內部成員有益的就該做,就要創造大眾需求的產出,這就是他們的「事業目標」。
社會問題只是驅動創業,社會價值來自各項行動結果
社會價值是創業團隊,夥同他們想幫助的人群,在經營過程中所展現出的,超越賺錢桎俈後的「企業自由」,是企業由利益關係人共同享有的「經濟民主」(economic democracy)之自主意識。
企業終於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不再只是金錢目標的僕人。
社會企業不只是投資者的事業資產,它應該是社會人群的生活空間,我們該用更廣闊的觀點看它,它是社會共好之理想的心靈平臺。
所以,與其斤斤計較這家企業創造了什麼,不如仔細品味慢慢欣賞,這個由夥伴共同奮鬥的志業,創造出什麼大家共同享有的產出。
社會價值:特定人群改善生活的需求物
人追求生活改善,一般都會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或實體物資消費開始,如同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所解析的─人的需求會逐步隨著生理的滿足而提升至:安全平穩、社會融入、自尊與自我成就等,較為抽象、心理、內 心自我肯定等高層次的需求。
企業(家)何嘗不是如此,尤其是小型規模、社區共有的經營組織,夥伴們相互認識,容易擁有共同理想,所有的目標都擁有自然的社會先天性。
當我們要追求普世社會共同接受的價值,這些價值的內容,必須是人人都接受甚至追尋的,美好幸福生活、人群相互尊重與安全、公平機會與人權正義等人性基本需求。
這樣的原則與想要維護的價值觀,當然不容易普及化,不可能快速實踐,可是如果經由基層社區或社會體的自力改善、群體的經濟自由,由個別的局部社會改善,確實可以產生由點而面、集小勝成大勝的社會改變。
我們是賺人又賺生活的事業
不要再問社會創業家賺多少錢,應該要問他賺了多少「人」,因為他們在做的是人群生活改善的事業。是獲取人群支持的社會行動。
以後,我們該相互詢問:「請問,你們今年賺了多少人?」
近日隨著北京市政府驅趕邊緣社區的流動人口,讓「低層社會」這個詞,一時之間成為熱門話題,凌駕了不同國家都在使用的「貧窮階級」(註1)、「金字塔底層BOP」(註2)、甚至新貧窮定義的「新貧族群(the new poverty)」(Stephen Armstrong)(註3)。
其實,貧窮舉世皆然,不論是以GDP衡量的富有國家或低開發國家,或是宗教文化劃分下的弱勢族群,個別國家中都有絕對貧窮(宿命世襲)或相對貧窮(結構變動)的人群存在,只是在不同經濟條件或社會文化枷鎖下,「貧窮」就用不同的形貌生活者。
本文只想討論兩個主題,一是深入認識貧窮的本質與類別,二是呼籲社會承認底層族群的社會奉獻,針對不同類別拿出適用的方法,開發他們的潛力,是未來經濟成長的重要推力之一。
貧窮的樣貌與存在本質
依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2008的報告估計,全球約有37億人口處在低經濟收入的貧窮線下,其中10億人每天收入低於1美元的赤貧人口,他們的生活期待只是尋求溫飽(for survive),另外11億人口則是日收入1至2美元貧窮社群,他們努力工作以求改善生活所需(self-improvement),再來就是約16億每天約2至8美元的貧窮線邊緣的次經濟社會,他們會力爭上游甚至省吃儉用以投資自己或下一代(self-investment),力求翻越貧窮線進入主流經濟社會。
通常生活在都市邊緣,做著骯髒辛苦危險(3D)低階勞動工作,甚至是零時沒保障的工作,他們的經濟產出太小不記入GDP帳內,卻是都市光鮮亮麗外表下沉默的支撐。
新貧族群則指依些擁有專業技能,有穩定工作與收入,卻不足以負擔工作地生活開支的相對貧窮者,想想當前台灣及經濟發展國家的青年,不就是如此的狀態。
貧窮是複雜的社會變動下產物,與其忽視他、驅趕他、汙名他,何不務實的了解他,採取建設性心態,用我們先進的經濟與企業知識,思考小範圍的改進之道。
我狂妄地說,他們是停滯經濟下的新動力、新市場機會,理由如下,如果你接受,就請將他們視為自己的同胞子弟,你也會得到經濟福報。
自我投資群-提供機會就能翻越貧窮的山峰
回想自己小時候,50年代左右,周遭同學玩伴大概都是這樣的貧窮家庭;我從小,父親耳提面命的就是:「我們家無恆產也沒事業,你一定要好好讀書,我沒有甚麼可以給你,只有盡一切支持你讀書……」,真的,讀書學專業就是上一代,從戰亂苦難中活過來的中國人,唯一可以脫貧自救的途徑,也可能是儒家思想下,不認命貧窮,甚至美化「知識貧窮者」清風亮節的社會風氣。當然也感謝政府,用相同的觀念,積極提供基礎教育與廉價的高等教育,讓所有孩童青年可以用知識走入世界,也才有台灣現在的經濟舞台。
近年,我因為在多個國家陪伴在地的鄉村或慈善組織創業行動,有機會認識不同本質的貧窮族群,能夠有尋求經濟自立的人群,大概都有一些通性,他們固然窮,但是精神層面卻是積極追求夢想、渴望學習。
跟這些人的互動,心情是愉快、光明、單純的努力向上。
但是,絕對不要忽略這些窮人的潛力,他們是未來世代的社會主力、創新經濟的動力、擴增的消費市場,只要提供他們知識技術與嘗試身手的機會,他們絕對會讓人刮目相看。
回顧一下世界經濟演變,就以大陸而言,1980至1995年期間,多數人都認為她是舉目皆窮的廉價勞力社會,只能扮演「世界工廠」的腳色,當時台灣企業家也多以出差大陸為苦行,但是2000年以後,經濟學者改稱她是「世界市場」,甚至認識到不只大陸,還有更多這種曾經處在貧窮邊緣,積極爭取生產以服務主流社會的新興國家,創造出「金磚五國」的稱號。
提供基礎投資(最重要是教育),給他們機會學習,貧窮者不僅會改善自己,他們的勞動價值不僅應該走入正式的GDP帳,他們消費力也會是經濟成長因素,為主流社會帶來龐大的新經濟範疇。
貧窮,不是負擔,是希望;用長遠的眼光投資他們,就會擁有他們。
自我改善群-互助共生的自足社區
我也曾經在雨林島國,與孤立的社區族群同處,若論他們的財貨收入或生活支出,他們的確是貧窮社群,但是他們的吃住耗用,大都來自社區耕種漁牧手工與生產剩餘的外部交換,錢幣在社群中使用機會不多。
他們的生活空間是自足圓滿祥和的,若不是下一代要進入主流教育爭取未來的主流生活,其實他們是過著陶花源般的幸福生活,這樣的村落想要引入經濟,多數也是為了下一代,是否要流入都市(大概也是都市底層人口),但造成鄉村凋零或隔代教養,希望能利用在地資源條件,為村里創造新價值工作,與主流社會有不同形式上的經濟關聯,吸引青年留鄉返鄉。
但即使如此,仍有些鄉民持保留的態度,懼怕現代化經濟生活會破壞社區品質,所以我們一般的建議是利用在地工藝技術,設計與在地資源匹配的產能系統,採用合作社或鄉村企業模式,讓在地擁有現代經營觀念,卻是以內生決策機制控制他們想要的社區自足生活。
這種自成一格的社區,不知道貧窮的存在,因為擁有低支出的生活環境,雖然為了社區或下一代的未來而改善社區條件,卻也不想破壞既有與唯一的生活空間。
經濟引入是手段,目的則是創造永續的社區發展-經濟生活、社會和諧與環境生態的均衡發展。
赤貧圖存群-百無代興的生存奮鬥
暑假期間配合舊鞋救命組織共同去烏干達農村,他們是以舊鞋救助為目的慈善行動,我則嘗試尋農村需求(幾乎甚麼都需要改善的百無社會),提供在地設計的生產技術,為當地創造專業職能,進而利用舊鞋作為購買在地自我服務的替代貨幣,逐步建立農村內部相互服務的交易系統,創造農村生活基礎建設。
他們(多數非洲村都是如此)原本只是採集農業的生活方式,我們的構想是將他們提升至前述的農村自足經濟,雖然構想仍有待實驗證實(估計至少專注一個村也要三年);但是即使成功,也只是農村居民的自救行動,解除飢餓、衣庇、足履的恐慌,提升赤貧底層的生存能力,用自己的力量與行動,建立自己不必等待的手工製鞋、自製布衛生棉、種植多樣化農產,擺除倚賴救濟的汙名,當然,他們絕不會自此就走入主流經濟社會,更不會因為他們的求生存(即使是收取救濟鞋)就會阻礙製鞋工業(甚至是國際大型企業)掠奪性經濟的機會(這種腦殘式的言論是關在冷氣房裡的簡化與幻想邏輯)。
貧窮是外力造成的-務實的建設性行動是我們的責任
貧窮是外力造成的,絕不是無的放失。綜觀人類發展歷程,自Aristotle 時候就提醒世人,原本依山靠水而生的自足社區,為尋求經濟機會,務必要採用「互助和諧經濟」(Oikonomia)(註4),工業革命伴隨的資本型量化生產,與工商都市形成,不緊搖動了自足社區基石,引入都市邊緣新人口,甚至因為工業自身變動創造了新貧窮階級,我們不責備工業化的進展,但絕對要思考如何因應工業革命的配合性、輔助性、全面性社會發展的新觀念與新體制架構。
即使是族群互助性或社區系統仍不成熟的赤貧人群,我們的生活環境仍與他們有著共生的關係,救濟他們進而協助他們自立生產,何嘗不是我們貢獻智慧的創造人性價值的機會,能伸手就請出力,我們的外力是他們的生存機會。
附註:
1. Stiglitz, Sen, Fitoussi, et al. (2009), Quality of life indicators - 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 Report by the Commission on the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 Progress, p.24
2. The Next Billions: Unleashing Business Potential in Untapped Markets, World Economic Forum, COMMITTED TO IMPROVING THE STATE OF THE WORLD, 2009,Prepar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3. Stephen Armstrong, 2017, The New Poverty, Verso(London)
4. 胡哲生(2017), 社區創業與社會經濟新秩序,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自心田創建人間淨土的社會實驗—AUROVILLE INDIA
■時間:01.13-02.22, 2018
■團隊領隊:林念慈(棉樂悅事 創辦人)
■團體成員:主婦聯盟幹部及少數Auroville理念好奇兼崇拜者
1. 前言
Auroville位於印度南部Tamil Nadu邦,是ㄧ個從破壞的森林區,重建起來的新森林中的小鎮,這個鎮以人性的自我修持擴及愛人惜物的道德理念,為建鎮的精神核心,逐步的吸引不同目的之團體與個人加入,在五十年後的今天,除了密布森林、散落林間磚房與平靜閒適的生活步調外,她與一般的鄉間小鎮無異,沒有現代化誇張的建築、沒有林立的店招與街道,卻有穿梭林間泥徑,各種膚顏人士衣著樸實、以自行車或清簡機車代步,進出沒有招牌但是有聚會人潮的庭院建築中。
這是一個位於印度南方,毫無印度風情,瀰漫著森林魅力,稀疏的人群很有默契的移動,似乎再尋找什麼,也用容顏告訴你她已獲得了什麼,不是手上的提物,而是心情的轉變與心靈的滿足。
時至今日,愈來愈多的各國人,帶著不同的心情與心靈空白來到此鎮,也用不同的心境參與這裡的生活。愈來愈多心所思、身所欲、靈所屬各異的人與組織的進入,這個因人心而建造的鎮,會否因為心的複雜而變?會否因為現代科技與資本的進入而轉向?能否用心靈支撐小鎮的永續的發展?這是另一個外界人士來到這裡的奇特心情與期望—對「心靈建鎮的過程與永續」的好奇。
這是一篇關於我個人在八天期間,盡可能寧靜心思仔細觀察體會該社區的心得,輔以社區經濟理論文獻的推演,寫下我對Auroville的解析與趨勢推演。
2. Auroville宗旨
不同於多數城鎮的建立,主要源自於農做生產與農戶聚集,進而推動水路交通要道、工業技藝累積等因素的賦予而自然形成,Auroville卻建立在少數人的精神反省與貧瘠荒漠之上,一種純粹發自內心、沒有天然資源吸引力的廢棄土地上,如何策動人心的思辨?如何驅動理念支持者的改變行動?如何吸引新居民的共同意願?在50年(建立於1968)後得今天已是一片森林中的人道社區,常態性居民近三千,每天仍有絡繹不絕的國際瞻仰或體驗行程人士進入的美麗新世界。
Auroville創建者為法國女士Mirra Alfassa (1878 - 1973) (現被尊稱為Mother),具有高尚的人道關懷情操,有感於二次大戰展現出人類有史以來最可怕的人性仇恨與計劃性族群毀滅,展現出追求國家擴張的侵略行為、隱藏在文化中的傲慢與暴戾等社會心理,不僅造成大量的人類死亡,也顯現出人性中的貪婪、資源掠奪與環境破壞。
這樣的社會與人性趨勢,道出人性道德與精神文明的淪喪,任何關心人類文明發展的有心人,都會感嘆人類進化的方向是否出了問題?科技的進步是否與文明與生活福祉有正向的關連?人類的內心精神到底是甚麼,為何這麼多宗教與倫理的生活教育與道德規範,仍無法阻擋人性中殘酷因子的滋長?
Mirra Alfassa來到二次大戰前仍屬法國殖民的印度南邊城市Podicherry,與印度的修行者、哲學家Sri Aurobindo Ashramr等人組成了關懷與靈修團體,他門的聚會思考場所進而成為思想者的修院、Mother埋葬之所,也是後世國際人士景仰Auroville精神,而前來體會與靜默冥思之地,他們深受Sri Aurobindo的影響(註1),希望積極推動有助於人性精神精進昇華的行動,乃由Mother規劃建立一個能宣揚理念與改變人性的”新”社會的實驗地,取用哲學家Aurobindo名字中的”Auro”(黎明的意思),作為人道關懷者精神宣揚與修習實踐的起始地。
所以Auroville是關心人類的未來,檢討文明道路的偏失,希望從人性根源的品德思鄉進行自修淬煉的心靈村鎮,期待在這發揮道德教化導正思想的社會功能;而一向善於內省修習的印度哲學者,所檢選出可以闡揚人性中純真原樸、謙和自省的行為法則,是他們認為得以彰顯善良、避免惡誘的方式。據此而發展出現今Auro精神的十二項品德,作為他們爾後重建新社會的社區生活實踐基本要求(如照片):(因為該十二項品德過於抽象深奧,不在此擅做說明,請讀者自行琢磨思考、也是一次自省修習的機會吧)。
Auroville 12項精神法則:
Sincerity
Humility
Gratitude
Perseverance
Divine
Aspiration
Receptivity
Progress
Courage
Goodness
Generosity
Equality
Peace
從個人的內心修為教化中,在變化出人性尊重,仁人愛物,人群平等的社會關係與族群互動。
3. Auroville建設行動
創建者希望具體的展現人性的可教育性,人群次序的可重塑性,乃以建設新村落,用積極的教育行動證明心靈重塑的可能,接著他們向聯合國提出這項計畫,希望獲取土地與資金,建設具有這種理想的人群社會,經過大力的呼籲與理念夥伴連繫,最終雖沒獲得金錢援助,但是獲得印度政府提供,現今所在地的荒廢農地。
Auroville 所在地原本是林相豐富的原始森林,林中擁有許多香草,自古代附近居民就擁有相由治病的能力,作為服務往來於途中行旅的生計,但是因為澳洲商人投資種植棕梠樹,而致森林被整片砍罰,加上種植棕梠需要大量的水,肥料,進一步使得地面乾涸、表土流失,而成為荒漠不毛之地。
1968年,Auroville 正式在此乾旱土地上成立,邀請約63國家青年代表,帶著他們國家的泥土,就在今日Auro golden ball 現址上宣告成立(也就是”母親殿堂” Matrimandir所在地),當時直接面對的挑戰就是:如何復育事宜生活的環境空間?如何取得生活用水?用何種有環境意義的工法建設居住房舍?如何獲取生活所需物質?
Auroville 的創設者擁有相當的人文與道德要求,但是當時的科技觀念與工程技術,仍沒有明顯的社會思維,對於恢復森林與綠色建築並未相關知識,所以在建設初期,參與的成員都在摸索嘗試,以致許多成員離去,留下的與新加入的理念認同者,逐步的找到用在地材料的曝曬磚蓋房子,用廢棄植物落葉覆蓋保濕,用雨水流走路徑挖出儲水池,用蟲草生態滋養土地等方式,一步步的復育出生態森林與建蓋綠色房舍。
4. Auroville居民組成與發展趨勢
至2018年,已有五十年發展史的Auroville,已是有來自五十四國家,正式長住居民2814人(成人2127,孩童687,台灣籍6人),佔地 餘畝,主要為森林(200萬棵樹木)覆蓋的龐大社區。
目前的社區成員包括:
(1) 社區委員會核心組織與金球符號象徵的Auroville精神
(2) 行政與公共服務人員:行政管理與社區基礎建設與規劃管理人員,及Auroville遊客接待中心的展示說明、空間服務、及中心附屬的商業餐飲機構人員。
(3) 公共建設與基礎農業從業人員:13個農場約350英畝有機農地,提供在地部分生活需求,以及水資源處理,太陽能電力系統,學校基礎教育,道路維修、公共交通等符合Auroville環境與社會精神的公共服務。
(4) Auroville精神實踐與實體建設的志工團體:如Sadhana Forest(森林修行者)復健森林;綠色建材(曝曬磚)與建屋技術機構(??????),清潔廢水處理與雨水收集等,
(5) 靈修養生組織:由於Auroville本身就強調靈修對道德精神的提升,所以加入Auroville住民自然也就有許多,幫助個人探索生理機能與心靈安靜的教室,包括;身體條與氣場感知(sensation)、音樂靈修、水療靈修、瑜珈、太極拳、呼吸養生等活動組織。
(6) Auroville人道關懷精神與社區意識實踐組織:包括以社區為基地,扶助鄰近貧窮或災難村落的婦女兒童照顧的社會企業,如ecofemme以教導婦女製作可重複使用手工布衛生棉,提升婦女地位衛生教育與生態環保等;香草森林Pichandikulam則試著復育森林,找回遺落民間的香草精油知識與療癒技能,同時也幫助農村家庭,從精油製作與芳香醫療服務中找到工作機會;從幫助南亞海嘯災民開始的Tsunamika,以服飾設計與販售幫助印度婦女就業,提升婦女收入與地位。
(7) 展現不同國家或民族文化管區:在社區設立能夠宣揚理念與展現民族平等的國家或區域館(pavilion),目前已經建立西藏館、印度館、非洲館、法、德、俄等14個館區,部分館兼營住宿。另有展示Auro精神理念、都市設計、藝術、圖書等二十餘館(註2)。
(8) 具有民族風或人文藝術家或機構:不論長期或短期住在Auroville的藝術家,如繪畫雕刻、陶藝、樂器、民族風飾品、衣飾、演奏,也以社區店面經營或借場展演方式,生活在社區的各個角落中。
(9) 社會企業與商業:目前有社會企業性格的商業組織170餘家,雇用鄰近村落居民約5000餘人,包括手工用品、宴會餐、食物製作、餐廳、能源、建築、電力與資訊、音樂、旅遊等,該村對小型工藝與商業的態度是服務村民生活、賺取外部收入貢獻Auroville的公共支出。
(10) 服務社區居民或外來短期訪客的餐飲住宿:包括服務社區居民生活所需的小型便利商店(居民才可購買)以及一般民眾購買雜貨店,各國口味的餐飲(多樣性印度餐、義大利麵,輕食簡餐),咖啡屋,麵包坊等,以及服務短期來訪小型旅店或前述館區住宿。(註3)
(11) 一般居民:各國人均可申請進入成為Auroville住民,但需要先申請一年的暫時居民,以便於雙方觀察與參加社區生活適應,成為正式居民者要自己準備可以在村內貢獻所長,賺取自己生活的工作方式。其他國家多為零星人數。
顯示部分社區居民已是在心態上,是享受社區廉價但閒適生活條件的養老人口,他們會否維護Auroville強調人群平等與心靈重建的目標,自然引人憂慮。(計算自Auroville官方網站:https://www.auroville.org/contents/3329)提供之居民資料。
(12) 短期居民與外部遊客:外部申請進駐的外籍與印度人士仍持續增加著,我在西藏館三天下午休養期間,便有兩場給申請者的說明會,一場以西方人為主約十餘人,另一場可能都是印度人約二十餘人,似乎以在地經營事業為目的,對西藏館的點點滴滴都很有興趣。
準備在此悠閒過退休生活的盤算者,他們對Auroville精神未必關心,甚至在這雇佣僕役只顧自我的生活方式,對Auroville精神形成反諷。
他們未必有實踐Auroville精神的興趣,但是對第5至8類群的靈修、環境與技藝等非常歡迎,當然他們的在地消費,為在地居民帶來亟需的經濟資源,可以支撐事業經營居民的駐留。Auroville精神是否會在世俗化人眾的壓力下而日漸淡默,是相當可能也值得關注的議題。
(13) 外部(財務)支援機構:依據2017數據,Auroville當年支出一億五千萬,而當年收入與支出正好平衡,收入中社區本身可以創造的收入約36%,主要財務支援是印度政府編列年度預算站24%,次則是國外非營利組織與企業捐贈達24%。資金除了用在社區員做與基礎設施建設外,再來就是社區土地所有權,例如綠色廊帶的土地購買,Auroville的財務需求中,便有相當比例金額是用在土地購買,目前約有20塊約60%綠色廊帶的土地,仍在洽談購買中。
5. Auroville是互助的社區經濟體(community economy)
Zsolnai(2002)對社區經濟體的描述”特定地理區域內成員,各自生產物品與相互交換以獲取生活所需,將生活環境變成更具吸引力,吸引外部成員的加入”;在概念性的”社區”內,有三方面的經濟活動,包括:生產、商業、(公共)服務。社區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因為社區居民,形成可以是最小成本與最低風險的長期供需約定,也是”互助”型的多樣性需求滿足活動;唯有建立在社區成員間生產與消費兼具的人際關係上,才能夠維繫人群聚集不散、社區的穩定發展。
社區中三類經濟活動,分別是:「生產經濟體」為社區中製造者或修配者,包括農、畜、農產加工與工藝品製造等,通常為社區中最大量的成員;「商業經濟體」社區金字塔頂端民眾,職司社區中的採購、銷售、交易商、貨商等人員,負責社區商品服務的流入與流出;「服務經濟體」包括交通、飲食與住宿、及專業職能(律師、醫療)、人文等知識技能服務,更進而推動往上發展的政府服務、宗教等廣義服務活動(Zsolnai,2002)。由於是彼此供需相配的互助社群成員,社區成員愈多,便可以容納更多的產品需求與服務,創造豐富多樣的工作職能,營造出蘊含高端知識的專業服務。進而產生社區的知識導向質變,成為吸引外部人才與高端產出外銷的城鎮化效果。
Auroville既是以精神修習為號召,吸引理念認同者加入(第1,2類群),所以初期加入居民必然是參與社區基礎建設與改善當地生活條件者(第 3,4類群),再則是與心性修習相關的靈修教育或社會(區)關懷組織(第5,6類群),其次才慢慢再擴及其他與Auroville價值觀相合,在地技藝與生活需用相關的製造、銷售者(第7,8,9類群)。Auroville與一般社區倚靠地理資源,從民生物資產銷開始,再逐步出現服務與文化等人群的順序不同,這種以精神文明為建鎮的核心,一直維持該精神的影響性(如母親殿堂Matrimandir),與社區眾多世俗化的商業新居民,形成兩種平行階層的社會結構。
Bell, Tracey &Heide(2009)認為,由於個別社區所遭遇的在地條件與機會不同,引發出社區成員的相依互助的集體經濟後,會驅使各地社區生活與文化的專精發展,造成區域的差異化效果(Saxenian, 1994),同時社區的在地社會結構與社區-經濟發展的長期鏈結關係,會形成社區在地鑲嵌(local embeddedness)關係,也就是一般所謂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現象,而在地鑲嵌則會影響社區內合作治理的方式(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ode) (Su & Zhang, 2016)。
Auroville是以道德精神為核心思維所逐步營造出來的新社區,與前述一般社區先有在地資源生產與消費,再產生服務技能與知識的發展脈絡不同,她是先有知識理念吸引有專業技能的志工團體進入,逐步改善環境建設理念中的生活基礎與生產活動。其二,Auroville精神是該社區的核心資源,圍繞該資源所衍生的各類專業活動,自然與該精神資源的特性有關,否則就會摧毀該精神資源的存在價值。
6. 永續發展的未來
Aristotle觀察古代人類社區的形成與興衰,發現社區成員的聚集有賴在地天然資源的使用與餵養˙社區成員使用在地環境資源從事生產,並與其他成員的不同生產從事交換,以相互滿足社區成員的生活需求,但是是否能長久維持人群生存,則需要看成員們對資源的處理心態,是滿足生活的適量開發,還是滿足財富的大量開發?Aristotl稱呼前者是Oikonomia,後者是Katalaxia,代表兩種社區成員使用在地資源的觀念(Polanyi,1977)。
Oikonomia強調社區成員利用資源生產自己與他人的生活所需,大家各自發展可以與他人相互交換多樣產出,一來形成互助的經濟體,二來,因為社區內部需求量有限,對環境物資的耗用會自然形成一種自我節制,生產剩餘在與外部交換,取得社區其他物資來源,久之社區會與環境形成均衡的生態關係。
反之,Katalaxia的社區重視用社區資源與外部交易,由於外部需求是無限的,不之節制的交易必然超越原社區的生活需求,必須以貨幣將交易所得于以儲存,因此成為一種純商業、追求財富最大化的經濟體質。
胡哲生(2015)觀察社區如何使用內部或外資源,以服務在地或外部需求的社區發展模式,發現社區的經濟體質只要掌握Oikonomia原則,先以內部需求或生產能量限制自我控制,再以生產剩餘與外部交換,都可以建立豐足生活又能與環境和諧共存的關係。
既然社區有其資源條件與發展限制,需要與外部社會有相當程度與適切方式的交易往來,但是如何有效地保持社區環境與資源的永續,是每個社區必須謹慎規劃與自我約束的,如果能為自己尋找永續經營模式的"內外均衡的經濟系統",可以為社區帶來下述社會影響:
(A) 社區經濟系統必須能夠持續,生產循環能夠重複,在長期的未來都不會為環境帶來損傷。
(B) 社區規模應該可以在某個水準達到均衡,社區經濟不能夠依靠無止盡的經濟成長來維護工作機會與生活繁榮。
(C) 社區必須生產至少是足夠的食物與初級原料,支持成員的簡單生活,以及在環境承載限制、又不開拓世界其他地區的消費情況下的舒適生活。
(D) 社區使用的所有能源應該來自可更新補充的資源。
(E) 社區可以有自己的貨幣與金融系統以避免被外界剝削或分裂,社區資本不應該流進或流出及利息抽取,即使有也應該由內部情勢決定。(Zsolnai,2002)
7. 對Auroville未來的想像
最能代表與掌握Auroville精神走向的社區治理(community goverance),必須建立在左右該村評鑑新進成員,與導引社區互助經濟走向的決策體制—Auroville管理會議、決策機置、與Auroville精神教條化。觀察該社區仍然嚴謹的居民管理規則與持續擴張綠帶的企圖,Auroville精神是強化的。
Auroville建立在心靈教化的資源基礎之上,她必然是吸引沒有地域限制的心靈需求者,再交換進來鄰近社區的生活資源,所以Auroville會與印度社區形成物質與心靈分工互助的關係。哪天如果她喪失了心靈服務的功能,也就會失去與鄰村交換物資的能力。反過來思考,如果Auroville引進過多以生活服務為重的店面與商業遊覽,淡化了她心靈資源的重要特色,也就是該村逐步消逝的開始。在進入下一個五十年的開始,這個憂慮正是她最大的挑戰。
Auroville正日漸老去,五十年足以讓當時的建立者也年華過往,但是任何社群如能保持繼往開來的新加入者,他們不是看上這裡的珍貴資源,而是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因此,寄望進來的青壯年,仍能心繫Auroville的精神,這兒的面貌會如舊甚至更壯大。
我對Auroville的未來保持審慎的樂觀。我在心中暗自期許,下個十年再來拜訪,希望看到的仍是仿如老友的面貌與神采。
註1. Sri Aurobindo著(徐梵澄譯)(1991),周天集∶關於智慧與德行的箴言,(中國)美金1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註2. Auroville 對商業與金錢的心態是金錢用於改善生活品質與實踐精神理念(Money is not meant to generate money; money should generate an increase in production, an improvement in the conditions of life and a progress in human consciousness.)
https://www.auroville.org/categories/15
註3. Auroville對社會企業的期許
1. To create abundance for the growth of Auroville.
2. To contribute towards building a common collective prosperity.
3. To express beauty and harmony in matter.
4. To build and strengthen a shared economy.
5. To provide a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from Auroville, the Bioregion, India and the World.
6. To develop while maintaining a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environment.
7. To support fair trade practices To support fair and lawful labor relations.
https://www.auroville.org/contents/510
參考文獻
胡哲生,李禮孟,孔建中,(2015),“社區經濟類型與社會企業在社區中的影響力”,輔仁管理評論, Vol.21, No.2
Bell, S.J., Tracey, P. & Heide, J.B. (2009),“The organization of regional clust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4 (4), pp. 623-642
Polanyi, Karl(1977): The Livelihood of Man., Academic Press.
Saxenian, A. (1994),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Xin Su and Hui Zhang,(2016),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2016 2nd Asia-Pacific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Conference, 434-9
Zsolnai, Laszloi,(2002), “Green business or community econom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No. 8. pp. 652-662.
書摘: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28則生存智慧
■作者:木下齊(2016)
■譯者:張佩瑩譯(2018)
■出版社:遠足文化(新北市)
一、地方創生應定位為「事業」
由於地方經濟多仰賴地方商業組織(商店),其經營者對自己的利益極為保護,甚至以垃圾量判斷其他商家生意是否興隆,故經營者往往對於地方事務呈現事不關自的態度,因此想要借地方創生的方式活化社區經濟,必須想辦法讓地方“經濟團體”願意參與地方創生相關方案,而這關鍵在於是否有“利益”可言。在商言商,所謂辦法就是要讓商業組織 “有利可圖”,在此所提利益並非給予錢財,而是藉由活動、事件讓地方商店動起來,如作者高中時代藉由回收讓商家動起來,另外,地方創生事業必須靠自己轉錢,不能靠政府補助金,且必須以「民間主導、行政參與」方式進行。
二、事業項目的選擇
地方創生在決定事業項目前,首先要認識 “自己地方面臨的問題為何?” 以及 “做其他地方沒有,只有自己的地方能做的事” 的兩項主要觀點挑選事業項目,若單純想藉由參訪擁有大型開發案的地方或因靈活運用補助金而成為話題的地方,在沒有正視自己的地方條件與在此條件下可以做的事,這類的參訪是無法提供任何靈感。
對於民間執行團隊而言,選出事業項目不代表一定會成功,項目啟動初期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人力與資金。方案執行前必須討論 “每個星期可出多少力”、 “能為這項事業出資多少” 等現實問題,因為只有在現實的考量下,地方創生的項目才有存活的機會。
三、資產的運用
政府為了提振地方經濟,常以提撥補助金的方式興建與地方居民生活無關的資產或設施,一段時間後,資產或設施運用就會發生閒置的情況,而這類的資產或設施最後都成為“耗錢的東西”而非“生錢的東西”,如為提振地方觀光來建設歷史觀光設施或自然景觀設施,其每年的設施維護費、公共設施(廁所、道路等)修建費、垃圾處理費、人事費等將因觀光客增加而增加,而產生的收入卻只有觀光客的門票費,至於周遭不具特色的商家,通常也獲取不到利益,因此在執行地方創生時,必須思考如何投資在可幫助賺錢的有形與無形資產上,或投資在小規模且持續產生利潤的資產上,如此才有機會讓資產發揮正向效益。
四、人
在討論地方創生時,“人”的定義通常有兩面向:人口與人才。政府在探究地方衰退時,都將主因都歸結到“人口”數的多寡 ,因此都會認為只要人口增加,地方上的問題都可獲得解決,然而人口減少只是結果,並非主因。
人之所以會離開地方的主因在於“沒有適當報酬的工作”,故地方創生應該是努力“提升工作所得”,而非想盡辦法增加人口。其實地方人口減少並非壞事,倘若以往德地方工作形式為分散、小規模、低效率且低薪資導致人的外移,而在人口減少後,這些工作反而變得集中、有規模、有效率生產,致使薪資提升進而鞏固人口,不再使人口持續外移,反而更可加速地方創生。
對於地方創生所需的人才,並非真的由地方培育而來,而是要靠“挖掘” 而來。所謂挖掘是指找出在地方上活耀的人,而這些人未必存在於大企業、政府單位或地方社團裡,因此最快判斷地方人才的指標就是去找地方裡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商家老闆。由於這些老闆通常了解科技應用與掌握時代潮流,因此在這些人身邊都會聚集一些活耀的人,而地方創生的所需的“人才”就可從這裡找。
五、資金
由補助金驅動的地方經濟,通常是愈做虧損愈大且無效益,而其窘況不外乎有:
模仿其他地方的計畫預算,只會創造更多不切實際的KPI(關鍵績效指標)。
補助金有時會壓低當地農特產價格,當補助結束後,地方農特產反而無法回歸市價。
補助金會讓地方商家產生依賴,補助愈久依賴愈大。
地方創生所提出事業項目的經營資金來源必須來自民間執行團隊,而非使用政府補助金,而若要依靠計畫,則官員代表、地方代表、顧問群與民間執行團隊必須改變以往“共識決”的作法,改為“邊做邊修正”的方式,並由民間執行團隊當主體與提出主要績效,讓其面對市場與正視利潤,以此方式掌握資金,地方創生的項目才能持續。
六、組織
由民間執行團隊自行發起的活動,多數在計畫階段時會討論到“若失敗了要如何收場”的議題,換言之,民間執行團隊知道何時該中止、撤退與轉進,但有政府補助的計劃卻往往不具中止、撤退與轉進的作法,而這通常與顧問團隊、官方因素與地方代表有關。
1. 顧問團隊
顧問團隊有其專業,但在對地方特質不熟悉下,對計畫提出建言,這將造成民間執行團隊無法達成由顧問團隊所設定之目標,進而使計畫失敗,另外,顧問團隊容易採取以往成功案例或模仿其他地方成功案例,給予計畫建言,而這會形成民間執行團隊相信依循樣板即可成功的迷失。
2. 官方因素
地方官員不一定熟悉地方創生相關議題,因此當有顧問團隊參與時,官員通常仰賴顧問團隊,甚至全部交由顧問團隊掌控計畫或指導民間執行團隊,僅而形成 “有專業顧問在,不會失敗的氛圍”
3. 地方代表
地方代表的參與可以廣泛給予地方意見,但當顧問、官員與地方代表齊聚,將容易形成決策上的集體迷失,當大家都認為 “可以”,最終將導致民間執行團隊無法遵循原始計畫想法,進而造成計畫失敗。
想藉由地方創生的方式活化地方經濟時,民間執行團隊不能以 “改變既有組織結構”來因應前述因素,而是要能創新組織功能應對,如作者所提到的「進攻與防守作法」,另外,民間執行團隊必須以自主力量為主,顧問意見為輔;地方政府則給予行政支持而非計畫指導;地方代表的部分,則有賴民間執行團隊的溝通與意見收集,如此地方創生的事業項目才能順利運行。
延伸:社區經濟發展與地方創生
台灣自1994年起,由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文化部)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以「人、文、地、產、景」的五大發展面向,開始投入行政資源與人力,積極活化因主流經濟發展而沒落的鄉村與社區;經濟部中小企業則參考日本1980年提出「一村一品」的作法,在1989年提出「一鄉鎮一特色」,在鄉鎮中挖掘深具當地特色的產業及產品,期以創新、創意和品牌,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培育人才、創造地方就業機會;文化建設委員會則於2005年提出「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以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六個面向,強化社區營造的深度與力度;2010年則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提出並由立法院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以三項原則:
(1) 以現有農村社區整體建設為主,個別宅院整建為輔、
(2) 實施結合農業生產、產業文化、自然生態及閒置空間再利用,整體規劃建設、
(3) 創造集村居住誘因,建設兼具現代生活品質及傳統特質之農村;國家發展委員會(2017)提出「《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規劃作業指引」,提供系統且標準化的資源整合與資產活化方式,作為台灣民、產、官等單位申請案件的參考依據。
台灣鄉村與社區歷經前述如此多方案的資源挹注,為何至今多數台灣鄉村/社區的經濟依舊持續衰退?其中的影響因素在「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28則生存智慧」一書都有提到,這裡我們不再贅述,本文要說明地方創生只是提振社區經濟的過程,但在進入“過程” 前,必須建構基本社區經濟為何的概念,否則縱使政府挹注再多的行政資源,都只會消磨地方團隊或商家的熱忱,最終會讓地方團隊與商家離政府愈來愈遠,鄉村/社區經濟也將愈來愈消沈。
社區內部的經濟活動,應該與社區內的其他 “非商業活動”形成良好的融合,甚至因為經濟活動的昌盛而得到同步的發展,才應該是良性或永續的社會發展之道。換言之,我們應該尋求一種能夠與社區發展同步的「社區經濟」(community economy)的社區基礎架構。
社區經濟模式代表一種實質的經濟活動,社區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因為長居社區,形成可以是最小成本與最低風險的長期供需約定。在社區的經濟互助中,其包括三類活動,分別是 “商業經濟體” 社區金字塔頂端民眾,職司社區中的採購、銷售、交易商、貨商等人員,負責社區商品服務的流入與流出。 “生產經濟體” 為社區中製造者或修配者,通常為社區中最大量的成員,他們的財富差距變化很大,多數擁有自己的房舍、店鋪、與倉儲。“服務經濟體” 包括交通、飲食與住宿、專業職能(律師、醫療)、人文等服務,更進而推動往上發展的政府服務、宗教等廣義服務活動(Zsolnai, 2002)。
Polanyi (1977)採用Aristotle有關oikonomia與katalaxia兩種社區經濟的觀念,嚴謹的區分社區經濟體質的特異性。Oikonomia的經濟活動在於滿足社區內家庭的物資需求;Katalaxia社區則是將生產貨品或自然資源與外界交換,以換取金錢。由於社區內部需求是有限的,對環境物資的耗用會自然形成一種相互節制的共需關係,因此Oikonomia的社區會與環境形成均衡的生態關係。反之,Katalaxia的社區成員因為是對外部交易,外部社會需求是無限的,而且交易的目的已經超越了生活需求本質,必須以貨幣將交易所得予以儲存,因此成為一種純商業、追求財富最大化的交易目的。兩種社區的本質差異已經非常分歧。
Oikonomia隱涵著人與環境物資的 “目的與手段(means-ends)” 關係。人類(即使其他物種亦同)如果不能維持實體物質與環境永續,是不能長久生存的,這才應該是 “經濟” 的原始本質的定義;簡言之,經濟活動是應該與環境共同發展的。但是當前的社會經濟活動,受到人群互動與交易制度(institutionalized interaction)的影響,使得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受到人性與社區結構的干擾。因此要掌握經濟的真正精神要義,莫過於就是探討 “社區物資需求的過程(..nothing else than bearing reference to the process of satisfying materials needs of the community.)”。
比較兩種社區經濟概念的差異,主要差異動力即在於社區成員是秉持 “豐足消費” 或 “最大利潤” 之生活價值觀,前者以與社區成員、環境共生的態度,採取自足消費,生活方式著重社區分享與環境的永續;後者則將社區公共資源轉換為私人財富,社區生產與獲利都與社區共同需求脫節,以致產生無限制使用社區資源以換取外部最大利潤。兩種社區生活差異表現在社區經濟體質,就是 “內部分享” 與 “外部剝削” 之差。
“內部分享”是發展鄉村/社區經濟最重要的概念,而所有方案必須以社區為 “一個共同主體” 開始發想,接著才開始實際規劃事業項目、納入地方經濟團體、考量有限資源(人與資金)等將要落實的方案。
振興鄉村/社區經濟是一條漫長的路,沒有捷徑也不能依樣畫葫蘆,更不能完全依賴外部資源與意見,所有的路必須由地方居民/團隊自己走,畢竟他們才是要該地方真正的主人,其他如政府(含地方官員)、專業團隊都只能陪伴他們,不能指揮他們,更不能以“績效”衡量他們的作為。只要地方上存在同一群人或團隊,在他們長時間投入與專注在想要發展的項目上,一段時間後(從投入到一點成果至少五年以上,不代表損益兩平),人自然就會回流,而鄉村/社區經濟也將隨之好轉。
AUTHOR
1. 胡哲生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理事長
臺灣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兼任教授
2. 羅偉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副研究員
輔仁大學商學研究所 博士候選人
工業化與科技進步,促使城鄉就業供需開始不平衡、地方人口逐漸往城市移動,進而演變成傳統工藝與文化的消失、自然資源耗竭與環境污染、城市生活支出高昂化而地方資源閒置、偏鄉教育或醫療等問題產生,在政府有限資源的情況下,必須開始仰賴社區組織的自發力量,以及觸發城市的年輕族群對相關議題的關心,但目前尚未有系統化的培育機制,足以訓練返鄉創業的年輕族群,因此如何建構社區創業育成機制,將成為發展社區經濟的關鍵因素之一,另外,地方的獨特性,無論是農特產等有形項目或文化、自然景觀等無形資產,都將成為社區經濟發展的另一項關鍵要素。最後,社區經濟發展驅動的力量來源也是關鍵,「由上而下的政府主導」,或是「由下而上的社會市場主導」,將產生全然不同的做法。
壹、社區經濟
社區或社會內部的經濟活動,應該與社區內的其他 “非商業活動”形成良好的融合,甚至因為經濟活動的昌盛而得到同步的發展,才應該是良性或永續的社會發展之道。換言之,地方經濟應該尋求一種能夠與社區發展同步的「社區經濟」(community economy)的社區基礎架構。
社區經濟模式代表一種實質的經濟活動,社區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因為長居社區,形成可以是最小成本與最低風險的長期供需約定。在社區的經濟互助中,其包括三類活動,分別是 “商業經濟體” 社區金字塔頂端民眾,職司社區中的採購、銷售、交易商、貨商等人員,負責社區商品服務的流入與流出。“生產經濟體” 為社區中製造者或修配者,通常為社區中最大量的成員,他們的財富差距變化很大,多數擁有自己的房舍、店鋪、與倉儲。“服務經濟體” 包括交通、飲食與住宿、專業職能(律師、醫療)、人文等服務,更進而推動往上發展的政府服務、宗教等廣義服務活動(Zsolnai, 2002)。
Polanyi (1977)採用Aristotle有關oikonomia與katalaxia兩種社區經濟的觀念,嚴謹的區分社區經濟體質的特異性。Oikonomia的經濟活動在於滿足社區內家庭的物資需求;Katalaxia社區則是將生產貨品或自然資源與外界交換,以換取金錢。由於社區內部需求是有限的,對環境物資的耗用會自然形成一種相互節制的共需關係,因此Oikonomia的社區會與環境形成均衡的生態關係。反之,Katalaxia的社區成員因為是對外部交易,外部社會需求是無限的,而且交易的目的已經超越了生活需求本質,必須以貨幣將交易所得予以儲存,因此成為一種純商業、追求財富最大化的交易目的。兩種社區的本質差異已經非常分歧。
Oikonomia隱涵著人與環境物資的 “目的與手段(means-ends)” 關係。人類(即使其他物種亦同)如果不能維持實體物質與環境永續,是不能長久生存的,這才應該是 “經濟” 的原始本質的定義;簡言之,經濟活動是應該與環境共同發展的。但是當前的社會經濟活動,受到人群互動與交易制度(institutionalized interaction)的影響,使得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受到人性與社區結構的干擾。因此要掌握經濟的真正精神要義,莫過於就是探討 “社區物資需求的過程(..nothing else than bearing reference to the process of satisfying materials needs of the community.)”。
比較兩種社區經濟概念的差異,主要差異動力即在於社區成員是秉持 “豐足消費” 或 “最大利潤” 之生活價值觀,前者以與社區成員、環境共生的態度,採取自足消費,生活方式著重社區分享與環境的永續;後者則將社區公共資源轉換為私人財富,社區的生產與獲利均與社區共同需求脫節,以致會產生無限制使用社區資源以換取外部最大利潤。兩種社區生活差異表現在社區經濟體質,就是 “內部分享” 與 “外部剝削” 之差。也就是企業自我規範的企業責任觀念(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社區內部結構與環境資源關係三者間關係。
Miller(2013)則對 “社區經濟”(community economy)的理解,展現出激進民主(radically-democratic) 的經濟政治新思維,具有潛在的 “反霸權支配經濟組織設計”(counter-hegemonic economic organizing)的論述意涵,表現出地方性社會的自足與互助的需求,希望能建立有利社區自主生存力的生產與交易系統。相較於 “集體經濟體制”(solidarity economy),後者比較重視建構轉換性的經濟網路社會(transformative economic networks),將社區視為社會內的生產環節之ㄧ部分,社區功能較為偏狹、特定,與外部社會為功能性互補的依附關係。
早期的地方經濟著重於農業發展,藉由農產運銷帶動地方發展,但由於農機自動化、規模化農作、休耕期等內部因素影響,以及城市工作與教育程度的提升,促使地方人口外移,導致地方經濟逐漸衰退,然要振興地方經濟的發展,絕非單純引進人口即可,必須要能在社區裡重新創造就業機會,且為薪資合理的就業機會,換言之,能否創造農作以外的就業機會,則成為振興地方經濟的關鍵因素之一,另外,在重振地方經濟時,不能採取模仿策略,「仿造其他社區成功的經濟發展方式,即可讓自己的社區也隨之成功」是錯誤的相法,必須發展自己的社區經濟才能有效帶動地方的發展。
若社區的特有農作已可獨立發展成新的經濟推動專案,只是缺乏創意推廣、產品重組等因素,則可依賴社區創業育成機制克服,但若是無特殊農作可以發揮,既使有強大的基層創業機制為後盾,地方經濟仍難以重振,故在此一前提下,必須找尋其他目標或專案,特別是只有本社區特有,其他社區沒有的目標或專案,透過創意發揮與在地資源的創新或重組,嘗試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才有振興地方經濟的可能。
貳、社會創新與社區創業
社區創業育成機制首重「社會創新」的概念,而 “創新” 最早則來自Schumpeter (1912)的五個創新元素:新生產方式、新市場、新產品、新原料、新組織,但對於培育基層創業人才而言,並非要他們去找尋相關方式、市場或組織,而是在瞭解各元素的精隨後,整合在地資源,找出可能的創新組合。另外,地方的資源如人、資金等多呈現不足狀態,因此需要更多創新方式解決,故可參考下列12個社會創新的原則(Prahalad, 2004):
1. 著重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與性能;
2. 創新是混合型產物,需要混合式解決方案;
3. 解決方式需具作業規模性;
4. 已開發市場習慣浪費資源,故應減少資源密度,保育資源,永續發展;
5. 產品開發須從深入瞭解功能與辨別,不能只顧形式;
6. 流程創新與產品創新同等重要;
7. 去技術化工作十分重要;
8. 教育顧客如何使用產品用途是關鍵;
9. 因應不利的公共基礎建設,產品必須有驗證條件下運作;
10. 基於消費人口性質的介面研究十分重要;
11. 接近顧客,創新要到消費者手中;
12. 挑戰常規,產品特色與功能演變快速,故要經得起挑戰。
創業(entrepreneur)一詞來自十七、八世紀的法國,直指能夠將財貨由低價的地方移轉到高價的地區,而創造價值。創業家則是指能夠承擔這個責任者,因此尋找機會及調度資源則成為創業的重要項目(Stevenson, 1983)。本文修改Perrini 與 Vurro 於2006提出社會創業流程圖,修改為振興地方經濟發展的流程,並可藉由以下原則檢視社區創業:
1. 社區經濟系統必須能夠持續,生產迴圈能夠重複,並在未來數十年甚至百年都不會為環境帶來損傷。
2. 社區規模應該可以在某個水準達到均衡,社區經濟不能夠依靠無止盡的經濟成長來維護工作機會與生活繁榮。
3. 社區必須生產至少是足夠的食物與初級原料,支持社區居民的簡單生活,以及在環境承載限制、又不開拓其他地區消費情況下的舒適生活。
4. 社區使用的所有資源應該來自可重新補充的自然資源。
地方經濟必須透過創業,也就是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才可能重新發展,因此這勢必包含個人因素如返鄉貢獻或對家鄉的思念等,以及環境因素如農特產、文化等在地因素,兩者創造出的創業動機,而創業前必須將創新五元素納入考慮後,創立企業或其他事業單位,于營運後產生社會產出如地方父老的期望、文化保存等,以及經濟產出如創造就業機會、對外銷售農特產的收入等,最終達到振興地方經濟。
此流程需要一股力量來驅動,此驅動力可分為「由上而下」的政府主導力量,與「由下而上」的社區主導力量(胡哲生等人,2018),政府主導方式多採取有效期的政策性支持,而這隱含的風險在於當政策效期過後,地方經濟發展所需的人、事業專案、運作組織等尚未形成為產業型態,導致經濟發展成效無法完全展現,而「由下而上」的社區主導,優點在於熟悉在地資源且瞭解如何整合,但由於行政或財政資源的匱乏,除短期成效無法彰顯外,地方經濟發展所需的人、事業專案、組織等集結更慢。
無論是何股驅動力的注入或社區僅有的人、回鄉的人或外來的人,不一定就能藉此流程創造出地方的創業/就業機會,或者雖可能發掘出創業機會,但卻沒能力實現,此時,社區創業育成機制就成為協助的關鍵角色。
參、社區創業育成
『育成』最初的概念來自於美國,根據國際商業育成協會(The National Business Incubator Association,NBIA)的定義,育成單位由企業援助計畫組成,援助對象為新創立的公司。育成單位早期的功能為滿足創業者各項軟、硬體需求,1990年後,則轉變為輔助研發技術與擴散技術的機構(袁建中,1996)。
學者Smilor(1987)提出的育成系統架構:育成單位多由私人機構、大學、非營利組織或政府所設立,除提供場域與辦公設備外,亦提供組織運作所需的後勤或行政工作,以及提供企業營運或管理的相關知識或教育訓練。當創業者進入育成單位且成功設立創業後,可能產生的效益有:(1) 協助國家經濟發展;(2) 增加就業機會;(3) 產業技術創新。
社區創業育成的基礎架構必須由政府單位、社區基層單位/民間組織、正規教育機構、企業共同組成(胡哲生等人,2018),其分別提供的資源與功能如下表。
地方創業育成主要以社區需求為主體,並整合政府資源的設計之實行架構如下圖2所示,透過「做中學(learning-by-doing)」的六個階段:誘發階段、發展有根據的想法、發展運作計畫及資源確認、機會協商、執行(從協商到產生)、生存。並以此六階段發展出13項技能:團隊工作、資訊管理、創新、規劃、反思、互動、組織、探索、溝通、自主性、問題解決、自我評估及簡報能力(Chang, Benamraoui, & Rieple, 2014)。最終培育出人才的專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有效的團隊、財務資本的管理、領導能力、利害關係人的溝通技巧、行銷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等(Miller, Wesley, and Williams, 2012)。實際規劃內容可涵蓋:
1. 地方自然、文化、農特品發展計畫
(1) 大學與機構合辦活動
(2) 人類學關連學科(建築、生活用品、技藝)實踐活動
(3) 實踐基地合作教學
(4) 地方自然、文化、農特產與經濟生活
(5) 社區居民終身教育
2. 社區創業育成計畫
創業教學系統設置活動
(1) 非正規常態教育
(2) 社會在職教育系統設計
(3) 社會創業演講與參訪動
(4) 其他與在地議題有關的『學術/實務』講習
社會青年駐社區學習與創新創育育成
(5) 創新工作坊 (按 “產業技能”區分)
(6) 創客工作場 (進駐團隊在地創新專案為主)
社會創業投資與經營輔導
(7) 社會創業計畫諮詢輔導
(8) 創業團隊啟動與諮詢(扶助在地創業行動)
(9) 在地主題的創業投資
3. 進入在地創新的基地尋找改善(吸引社會創業人力)
以社區為主要基地,逐步納入鄰近有特色資源或產業項目的社區,但必須先確認可以做為創新創客進駐的機構或學校用地,改善基礎設施增加實作教學與創新試作的基本設備,作為進駐青年團隊,長期在地體驗發想的學習與生活用地,包括:創新團隊生活起居空間(創業團隊進駐)、傳統技藝工作場(按產業技能/學校區分)、創新討論研討室、創作實驗(maker)工作場(創新實驗輔育)。
4. 結合社區資源的創業行動力:社區主題的創業投資、其他與社區議題有關的『學術/實務』講習。
由於地方資源有限,因此在地方創業育成理念中,必須以 “社會創新” 為核心,並以此理念核心與社區需求、經濟發展等兩專案的結合,如此所形成的社區事業專案才能永續,而不會只有短暫 “經濟效果” 呈現,最終也才能留住人,進而帶動長期地方經濟的發展。
肆、結論
地方經濟發展前提在於社區需求為何,以及在社區中可挑選的推動項目為何,透過在地資源整合,以及人才挖掘、引進或培育,探詢在地創業機會,進而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如此才有機會振興地方經濟,其中,無論是「由上而下」的政府主導力量驅動,或「由下而上」的社區主導力量驅動,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社區創業育成機制必須被建構,且機制的主體必須為社區,而非上層政府單位、教育機構、企業等,另外,社區創業育成機制不能全然仿造商業育成機制,特別在顧問諮詢、教育、資金與考核方面上。
本文所提之社區創業育成實行架構,在育成初期時著重體驗與陪伴,因此在顧問諮詢與教育上,必須以常駐團隊與有系統的訓練方式在社區辦理,後期在事業專案推廣上則需要資金挹注,而考核上絕非以銷售量或人口移居等量化指標為主,必須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時考慮,因此,要完整發揮機制功能,就必須整合前述四個類型的組織(表1),因為單靠社區或其民間組織的力量與資源,是無法驅動整個社區的經濟發展。
最後,「人」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但要留住人或讓原鄉人回流,甚至吸引外地人,關鍵在於合理薪資的就業機會,因此如何透過振興地方經濟的流程與社區創業育成機制,增加創業機會,有賴前述四類組織的通力合作與落地執行,如此地方經濟發展才有成功與用續的機會。
AUTHOR
1. 胡哲生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理事長
臺灣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兼任教授
2. 羅偉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副研究員
輔仁大學商學研究所 博士候選人
本文修改自「鄉村經濟發展與村鎮創業育成」,終身教育,2018(3),75-79。
參考文獻
1. 胡哲生、高明瑞、吳宗升、高永興、楊銘賢 (2018),臺灣社會企業發展-回顧與展望,新北市:臺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出版。
2. 袁建中(1996),我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之規劃,規劃學報,第23期,85-103
3. Chang, J., Benamraoui, A., & Rieple, A. (2014). Learning-by-doing as an approach to teach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51(5), 459-471.
4. Miller, Ethan (2013). Community economy: Ontology, ethics, and politics for radically-democratic economic organizing, Rethinking Marxism, (forthcoming).
5. Miller, T. L., Wesley, C. L., & Williams, D. E. (2012). Educating the Minds of Caring Hearts: Comparing the Views of Practitioners and Educators on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petenc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11(3), 349-370.
6. Perrini F. and Vurro, C. (2006).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Social Change across Theory and Practic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57-85.
7. Polanyi, K. (1977). The Livelihood of Man. Academic Press.
8. Prahalad, C.K. (2004). 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 Eradicating Poverty through Profits. Pennsylyania: Wharton School.
9. Schumpeter, J. A. (1912).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0. Smilor, R. W. (1987). Commercializing Technology through New Business Incubators. Research Management, 30(5): 36-41
秋高氣爽的10月周末,有一場來自各領域的夥伴,透過他們所作的社會企業相關研究,在輔仁大學相互交流著。這是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主辦的第十一屆『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
在開幕式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胡哲生理事長分享:「社會企業處於成長的階段,有許多實務上正在實際運行的社企。社會企業是社會未來的趨勢,現今在實務當中會融入經營者的理念及設計,若我們無法走進去就無法得知他們的理念和方法,我們期待這樣的一個研究發表聚會是持續的。」
輔仁大學企管系楊君綺主任:「我常跟大家說我們做事情做一次是興趣,連續做了三次,我們會說你對這東西是真的有興趣,做了5次,我們會說你很堅持,如果你可以做了10次,那就是教育的好,你就真正在做一個教育的工作,社會企業研討會2020年已經跨過第十屆來到第十一屆了,我們可以很大聲的說我們在做教育,我們沒有達到10我們就停下來了,我們今年做到第11次,我們走在教育的路上。」
『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十年來的教師、博碩論文的發表,已成功展現在「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的研究能量成長現象,2009年至2019年累積發表數量已達596篇。為鼓勵更多人投入研究,2019年起新增優秀論文獎、
碩士論文獎及博士論文獎。期盼藉由多元的學術視野,檢視社會企業不斷衍生與擴展的種種挑戰與議題,持續探討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最終為社會整體發展與經濟提供新的動能,達到社會公義目標。
我們從在別人的需求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希望在服務人群中,秉持社會企業理念並看見其擁有的價值,期待更多社會企業學術同好共享這場「社企知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