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受到疫情影響,改以線上舉行,透過直播的方式與大家交流。
上半場為碩博士論文組,最終入選的十一為碩博士生齊聚一堂,相互分享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胡哲生老師也說道「關心社會事務,自故鄉來能說故鄉事。」。提醒大家,身為社會的一份子,必須要關心社會議題。更期待每位發表人能將理論實踐、帶動社會風氣,解決社會問題。
這次研討會碩博士組的研究主題多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以小知大,去證實預測社會企業的趨勢與走向。有以SROI方法分析研究個案的經營效益,也有從某間南部的教學醫院出發,嘗試去分析居家醫療照護整合模式之社會投資報酬率分析,更有引入區塊鏈概念,去探索「社區貨幣」的可行性。著實為大家帶來一場思辨盛宴。
而精營管理顧問有限股限公司-蔡適陽董事長則從發表者提出的,有關非營利組織如何盈利的個案作延伸,提出對個案建議:針對非營利組織轉型商業模式,可以提供給其他非營利組織參考,NPO可以先嘗試以商業模式運作而非直接轉型社會企業,如此以來可以降低轉型風險與可能帶給企業的損失。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這次入選決選的發表者,以準確縝密的思維和研究方法,精確的切入分析個案,得出具前瞻性的結論,真正做到了以小知大,為社會企業領域的未來藍圖提供有建設性的參考。這正是學會十多年不曾停歇,從不中斷地舉辦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的原因,藉由鼓勵研究者參加,創造互相交流學習的空間,一同創造社會企業新藍海!
下午場共三個場次,主題為『企業與社會』,九篇的優秀學術論文發表,內容相當豐富,探討現代社會企業之創新發展及其相關議題,以及疫情之下台灣企業應變方法。
首先發表的是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的胡哲生理事長,他提出創業與精神的重要性,社會弱勢及貧窮族群無法獲得像主流社會一樣的生活,也不受到社會體制的照顧,他們的需求無法被滿足,需要有人給予他們機會,而這份付出無法獲得任何利益,因此需要有人不計利益來幫助他們。社會企業則是為了幫助他們而成立,社會企業沒有固定模式,針對不同社群,使用模式也不相同,但他們的目標卻都一樣:『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價值』。
因疫情關係,今年有發表者針對疫情,提出企業應變方法,疫情肆虐迫使許多在地商家,轉往電商平台發展,外送平台foodpanda和UberEat崛起。第一名所發表論文內容探討社會企業該使用公司法、財團法人法成立,以及其相關問題,也提到因沒有律法規範,許多企業有違規行為。在短短的發表十五分鐘,他精彩的講述內容,吸引了在場的每一位評審及聽眾。
其中兩位發表者提出地方創生的概念,一是遊客與地方建立情感連結,創造出歸屬感,以達到永續回遊的目的;二是將教育機器人導入鄉村活動,不僅促進當地觀光法展,也可解決鄉村人力不足的問題,更提升教育效果及參與者的專注力。當天有一半的發表者為青年,顯現出「社會企業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未來也會成為新一代創業的首要趨勢」。
其他發表者也分別提到的內容還有隨創、老化品牌再造、數位轉型及永續發展,雖然內容各不相同,但都將自己的想法精神融入社會企業的精神,嘗試改善與解決社會問題。透過每位參與者不同的學術視野,檢視社會企業不斷衍生與擴展的種種挑戰與議題,探討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期許透過這場研討會每位參與者的交流,能產生出創新的火花,這即是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舉辦的意義『運用創新商業模式,解決台灣社會與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