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imizing Blended Value– Building beyond the Blended Value Map to Sustainable Investing, Philanthropy and Organizations 最大化融合價值 超越永續投資、公益事業及組織的融合價值地圖建構 Sheila Bonini and Jed Emerson 席拉 • 包尼尼 與 傑德 • 愛默生 2005 何謂融合價值? 古人的智慧以及法律定義,清楚地區分「做得好 doing well」和「做好事 doing good」。企業是個為了尋求經濟價值最大化的營利事業體,而公眾利益團體則是追尋社會及環境價值最大化的非營利組織。然而,很明顯的是,非營利組織能創造經濟價值,而營利事業也創造社會影響及價值。舉例來說,出售一億七仟萬盒(美國)女童軍餅乾 (Girl Scout cookies) 的經濟價值,或是沃爾瑪 (Wal-Mart) 公司提供一佰四十萬個工作機會的社會價值。雖然這些都不是這些組織的最主要目的,愈來愈多的從業者、投資者及慈善團體正推動著刻意融入社會、環境和經濟價值的策略。在這個介於商業及社會企業中間運作的組織(姑且不論它們的法律地位),在社會及商業的價值創造上有著不同的觀點。 事實上,任何組織都有製造融合經濟、社會及環境價值的潛力。但大多數的營利企業在歷史上就社會及環境方面上來說,都表現得不盡如人意,而大多數非營利組織則是在經濟方面尚待加強。涉足企業社會責任、社會企業、社會投資、策略公益及永續發展的從業者和投資者,藉由追求可融合社會、環境及經濟價值的策略,正在改變這個型態。追求融合價值使他們效率大增,這些是從前藉由純粹的商業或是社會策略所作不到的。此一策略方式不只訴諸在許多直覺層次上,它還提供一個幫助我們更進一步了解營利及非營利部門日益增長的框架,同時也引起了學術界、商業作家和媒體的興趣。 融合價值最大化的挑戰 雖追求融合價值可得到明確效率,同時,融合價值最大化也免不了有一些挑戰。事實上,那些投入我們研究過程的與會者和專家們,都認為追求融合價值比起純粹經營慈善事業或營利事業要來的難。洛克菲勒基金會 (Rockerfeller Foundation) 的專案創業實驗 (Program Venture Experiment, ProVenEx) 就是一個例子,藉由這個以營利為目的,投資領域是有益於窮人和受社會排斥者 (excluded people) 之方案,以促進基金會的社會使命。根據負責 ProVenEx 運作的 Jackie Khor ,「從事融合價值投資並經營成功的融合價值創業行動,比做純粹商業經營還要困難許多。」。羅伯茲企業發展基金 (Robert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Fund) 的 Cynthia Gair 表示:「要在最能夠支持財務目標與最能支持社會使命目標的行動間做抉擇,是件很棘手的事。」。該基金會合作對象包括僱用前街友,及經營市場導向企業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 雖然許多人體認到,通過組織創造的價值(無論是營利性或非營利性組織)是一個經濟、社會和環境元素的融合,現有的思維和做法卻為那些試圖最大化組織完整融合價值者,創造了真正的障礙-不論是經由獲得資本投資或組織的日常管理。一位剛從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畢業的大學生,Matt Scott 花了六個月的時間,試圖為一個建基於照亮世界基金會 (Light Up the World Foundation) 的前期工作,名為 IGNITE 的社會創業籌集資金,他努力藉由行銷創新產品,如在印度推廣太陽能供電的 LED 燈,以改善開發中國家居民的生活。經過這次的經驗後,他感慨地說到, 「我們在IGNITE的經驗是投資者仍然生活在一個分歧 (bifurcated) 的世界中,不是做社會投資,不然就是財務投資,但很少是居於這兩者之間。我發現投資者通常有兩個口袋,一個是用於捐款,一個則用於利潤極大化。在我的經驗中,想要向他們推銷融合價值的觀念,通常會導致他們滿臉狐疑,甚至帶來精神苦惱,因為投資者掙扎著努力想要理解這觀念。」 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存在另一種心態問題。普遍有一種看法認為,追求社會和環境的價值將會造成經濟發展的障礙。根據一個聚焦在利害相關者的大型企業全球網絡,「未來 500,Future 500」的總裁以及執行長 Bill Shireman 的說法, 「我們必須要認知到,在世界許多地方受貧窮所苦,且數十億以上人口更是極度的貧窮。正因如此,社會改善,甚至是環境保護均高度依賴經濟進步。我們首先需要讓大家瞭解這點,開發中國家才會知道我們明瞭改善經濟的首要地位。如果訊息是為了保護社會或環境資產,他們需要在經濟上妥協,那這個訊息將很難找到一個反應熱烈的聽眾。」 (全文請見附加檔案) 圖片來源 Skoll World Forum 轉載自 setoolbelt 連結原文 譯者:吳佩珊 黃馨慧 楊庭芳 翻譯機構 (Translated by): 台灣社會公益行動協會 Taiwan Social Interest Action Association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Taiwan Soci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ciety 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 Social Enterprise Research Center, Fu-Jen Catholic University, Taiwan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網站所有。本網站翻譯文章僅供個人使用。 如需下載,請尊重著作財產權,不得轉為營利用。 ![]()
評論已關閉。
|
分類
全部
活動訊息
一月 2016
最新消息學會最新活動、講座、工作坊、論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