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其實醫療資源是相當豐富,可是城鄉差距是非常的大,有嚴重的健康不平等的問題,如果你住在台東生病了,突然心肌梗塞,最近的醫院、醫學中心要送到哪去?花蓮慈濟,所以最快是四十分鐘,有人心臟可以撐四十分鐘嗎?健康平等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有錢的人代表了他的社會資源,只要他發生什麼事就直接送到台大VIP房治療,就是這樣子所以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地方,雖然有全民健保,可是這個健保說真的弱勢族群,住在阿里山的人享有的醫療資源也是不太一樣,再講近一點的地方-新北市偏鄉,唯一的醫療資源就是一家醫療診所,我們看到了很驚訝,有六千個人口竟然沒有藥局,所以如果有慢性病要領慢性病的藥,他必須從山上下來再上去,如果是需要農事的人,那他可能就會忘了領藥或就選擇不領藥,對他的健康來講就會有影響。
在「創新VS.創業」和大家分享一個例子,「創業」是要有創新在裡面,假設沒有創新那只能叫做「開業」,很多年輕人會去搞混「開業」和「創業」有什麼差別,現在我們很常看到連鎖加盟創業大展,但是應該叫做連鎖加盟開業大展,因為他沒有創新成分在裡面,這其實不是我講的,是彼得杜拉克的一本書<創新與創業>裡面說的,我在還沒有做處方宅配的時候就知道了這一點,我就發現我錯了,我原本想開連鎖藥局是錯的,因為開店是沒有創新的成分在裡面,後來我想做處方宅配才是有創新的理念在裡面,所以創新和創業是不同的!
後來我們開始接觸安養中心,全台灣總共有一千五百家安養中心,這三年下來我們的市占率已經是三分之一,所以有五百家的安養中心都是我們的客戶,我們的服務已經到了全省。我們在去年和中國人壽合作,他有醫療險的保護或者是一般的保護,所以他們有慢性病處方簽的客人就會轉介給我,今年度也已經開始和愛盲基金會合作,他為什麼需要我們的服務?因為我們把他的藥在上面做了點字,所以我們未來會跟不同的公司、基金會開發出他們所需要的服務模式去量身訂做。我們在幫安養機構做了很多服務之後,因為政府有規定住民每三個月需要做用藥的檢查、評估,我們就傻傻地一直做,後來我發現台灣沒有一個藥物交互作用的系統。什麼叫藥物交互作用系統?藥它可能都有副作用,兩個藥碰在一起就會有
最後簡單來說,我們想要做什麼?我們希望我們用社會企業的角度去把這個行動醫療給打造出來,然後結合長照服務,服務全台灣的人和偏鄉不方便的民眾。那在創業的當中,我發現我們之所以能夠進步就是不斷地除錯,我們做了哪些錯的事情?我們做了哪些對的事情?快速把這些錯誤改正出來,而不是追求你想要知道什麼、想要學什麼的速度,是要不斷地重新練習去改正,這才是進步的動能。我們要向內觀,看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什麼做對做錯,快速地除錯,這會遠遠比你去追求什麼還來得快速、來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