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TAIWAN SOCI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CIETY(TSEIES)
  • 認識學會
    • 學會介紹 >
      • 學會大事紀
      • About TSEIES in English
    • 加入學會
  • 我們推動的事務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 >
      • 永續發展國際觀察專欄
      • 社創播播Podcast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系列課程
    • 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
    • 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
    • 社創論壇
    • 青春舞鶴 >
      • Woo-Hoo大小事
      • 參訪活動
      • 一起夢想計畫
      • 洄瀾待志-青年培力
      • 青舞共好館商城
      • 揮舞慶鶴計畫
      • 已截止-好撒馬利亞人青年培力計畫 >
        • 💞已截止 好撒募款計畫
  • 社企知識庫
    • 胡老師專欄
    • 社企小品
    • 報導專題
    • 翻譯文章
    • 學會出版品
    • 社企Q&A
  • 支持我們
    • 線上捐款

國際社會創業概貌:資本供給推力

4/15/2020

評論

 
圖片
國際社會創業概貌:資本供給推力
我將激發社會創業行動的力量,分成兩股不同性質與來源的創業動力,一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或大型基金會主導,藉由資本投資或資金補助,支持社區或社會組織,配合政府或投資機構的目標進入基層,提供社會需要的服務。當然,此時組織所能實踐的服務行動,或多或少受到補助機構的影響。

另外一種動力,則是因為基層人士或企業,實際面對自己所關心的問題時,展現中小企業的自主精神、善用在地既有資源、結合基層的群體意志,展現出由下而上的行動力。此時他們倚靠的不是資本投入,而是看到社會(需求)市場,擁有對社會事務的熱誠與理想,吸引外界的支持加入,走出真正有企業創業精神的經營力量。一般來說,這類途徑的創業組織,乍看之下起始資金雖然較小,但組織活力強健,存活的機會反而比較高。

歐洲地區的社會企業發展 

由上而下藉由資本面推力而產生的社會創業,一般發生在歐洲福利國家或中美等資金充沛的國家,各個國家的社會結構與上層政策理念不同,所展現出的社會創業途徑與模式就會有所差異。

1. 英國社會企業生態系統

1990年代英國首相柴契爾(Thatcher)夫人,為了要振興企業外移所造成的經濟萎縮,希望藉由經濟與社會福利兩方面的改變,來改善英國國力:
(1)縮減公共福利支出:要求接受政府補助的 NPO,要學習企業化經營力與適應市場機制,包括參加標案爭取政府購買的社會服務,推動第三方付費的委託服務(注 1),甚至鼓吹 NPO 創業以達到財務自主,減少政府財政負擔。
(2)推動新經濟自由化:包括減少資本管制、鼓勵金融機構進入風險投資、推動全球自由化等,也就是今日國際間資金竄流、風險資金影響全球經濟動態的根本,2008 年的金融海嘯算是他們的代表作。

英國採取低財政支出政策,以民間組織自籌資源為重,推崇社會服務也要服膺市場機制,因此除了政府服務的採購與發包,也積極推動青年創業、社區經濟、文化創意產業等活動,並建立一系列包括創業輔導、共同空間、慈善創投、公部門優先採購等,重點是由政府主導,積極建構完整的社會企業生態系統。亞洲的新加坡與香港就採用類似於英國的社會企業發展模式。

2. 萊茵河體系國家 

歐洲萊茵河沿岸國家,如比利時、法國、德國、愛爾蘭等統合主義(Corporatism)國家,強調政府應對弱勢族群提供教育與生活扶持,讓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整體均衡。因此,政府面對失業問題時,將龐大的失業人口導向社會中未被服務的「社會需求」(也就是社會問題之所在),並稱這些新範疇的就業機會為「第二勞動市場」(second labor market)。此時,政府提供政策資源,NPO 扮演中介角色,提供專業訓練與就業導引,讓失業者從社會服務中創造新價值,也提供了社會需求,創造出企業無法提供的「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甚至,將未被服務的社會需求視為市場的創業機會,據以吸引企業或創業者、社區、NPO、政府全面性合作經營,亦即「連結經濟」(solidarity economy)。

​3. 北歐社會福利國家(丹麥、挪威、瑞典等)

這些國家是採取高稅制的社會福利國家,遵循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提倡的體制分工,同時,在商業部分民間也存在著「合作社」組織制度。當國家面對社會變遷時,原本「社群」導向的商業合作社,轉型為以社會議題(如教育)或特定需求(如老人)為目標的新型態合作社,成為結合政府資源、社會服務與商業的「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 WISE)(注 2),達到商業與社會服務結合,創造工作機會並促進社會融合。

臺灣的勞動部推動的多元就業方案與培力案,藉由補助社福與社區組織的服務工作,聘僱失業人力,達到類似「第二勞動市場」的觀念。然而與國外比較不同的是,歐洲是將方案執行力放在「社會未被服務的需求」上,由負責服務的社會企業整合社服資源與政府部門,培訓勞動就業力,形成多機構合作,是同時解決多邊社會問題的社會行動。
​
4. 南歐國家(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

此類國家的宗教組織力量強大,提供的慈善公益服務足以彌補社會需求缺口,加上過去的政治意識不鼓勵成立民間組織,所以不僅對社會企業認識薄弱,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也較低,故依賴家庭與宗教慈善組織來擔負社會需求。因此,在面對社會問題方面,這些國家傾向採用共生家園、社區組織、社區企業等方式。

美洲地區的社會企業發展

1. 美國

美國雖然與英國同步推動新自由主義經濟,但受限於美國擁有非常健全的商業體制,而且該國一向由宗教組織與政府提供弱勢救濟,因此對任何「企業」都只要求經營績效的社會責任。因此該國沒有很嚴謹的社會創業觀念,多數時候認為社會創新、非營利事業(NPO business)或企業利潤分享,就等同於其他國家所謂的「社會創業」。

即使在推崇企業利潤分享的行動中(社會創業重視的是社會目標,經營利潤未必要強制保留),也因為會面對股東的質疑,而設立公益公司法(Benefit corporation, 簡稱B. Corp.),利用該法作為利潤分享的保護傘。

到了歐巴馬總統時代,才開始擁有社會創業的正是觀念,但是,還是為了讓這些不易獲利的公司,為了免受投資者對獲利要求的干擾,特別成立了低獲利企業法(low profit, low liability corporation, 簡稱 L3C),也是從企業獲利的角度看待社會創業的社會意義。在世界各國關心社會問題解決的體制變革中,比較觀點獨具。

2. 加拿大
​

加國對社會福利觀念不同於鄰近的美國,他們擁有社會創業觀念,但比較重視社區經濟組織,或類似歐洲的連結企業,像萊茵河國家一樣,也強調社會經濟的觀念。

亞洲區域國家的社會企業發展

臺灣是亞洲地區中,社會企業較為蓬勃發展的社會,但主要是民間中小企業旺盛的創業精神與經營智慧所致,我將在下一篇說明由下而上的社會創業文章中詳述之。此處以政府或資本主導的國家為說明對象。

1. 香港與新加坡

香港與新加坡是亞洲國家中較早鼓吹社會企業觀念的地區與國家,其觀念依據主要來自英國,著重 NPO 的經營力與市場化。

然而即使都是上層支援,其工作重點還是有所不同。新加坡較著重對 NPO 事業創業培育(社會企業育成與共同空間)與經營力(社會企業賣場)的提升;香港則著重對 NPO 事業的財務補助,注重財務投資的評估與經營績效考核。兩者都是由政府部門從事倡議與推動,但關注焦點不同,我個人比較認同新加坡的觀念。

2. 韓國

近年來韓國積極發展社會企業,由於韓國政府一向重視扶植大企業,故社會資源一向優先提供給大企業,中小企業或民間組織相對弱勢。韓國政府因此採取與大企業合作主導,利用企業廣大的市場與技術資源,以納貧商業(Inclusive Business)的方式,快速培育與輔導社會企業。

因此即使是以弱勢扶助為目標的社會企業,也必須依附在大企業的經營框架之下,其實質社會效益可想而知。可確定的是,此種推廣方式絕對可以迅速創造數字績效。

3. 日本

日本政府並沒有特別強調發展社會企業,主要原因是在日本的商業文化中,本來就具有長期雇傭的觀念,並相當重視社區關係與企業責任。加上政府對社區營造、老人照護等措施已投注相當心力與資源,因此在既有的商業文化、照護基礎上,對社會問題的解決,多寄託在社區組織與 NPO 上。所以日本的社會企業多以社區經濟、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 WISE)為主。一般商業組織會採用「特例子公司」為之。
​
4. 中國大陸

歷經近 30 年的經濟發展,經濟上固然已有顯著成效,但長久被忽略與壓抑的鄉村、農業、打工家庭、弱勢族群,以及財富差距等議題卻日益嚴重,自 2014 年起,中國大陸開始重視社會企業意義,並強力推動創新創業政策。一來可能是增加 NPO 在大陸社會的體制地位,同時也在摸索社會公益服務路徑,所以自該年起發生大量的社會企業學習團體、研討活動、公益基金會。2016 年甚至有明確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之政策指導,因為基金會都擁有來自大型企業或政府部門龐大的輔導資金,必須尋找慈善補助之外的其他選擇,社會創業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
​
但在推動過程中,並不是由國家資源主導,而是由國內外企業所成立的大型基金會來推動,透過捐贈補助與育成方式來扶植民間組織或微型創業,此法雖然也是由上而下的資源力量,卻是以民間基金會的管道為主。
評論

    歷年文章

    十一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返回頁面

    全部
    2020

    RSS 訂閱

    powered by Surfing Waves

地址
新北市三重區三和路四段101巷12弄7號2樓

社團法人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聯絡電話 | 02-8287-0058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
聯絡電話 | 02-8287-0058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
聯絡電話 | 02-8287-0058#蕭小姐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投稿信箱 | [email protected]

青春舞鶴咖啡園
聯絡電話 | 02-8287-8255# 王小姐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Contact Us

    Subscribe Today!

Submit
  • 認識學會
    • 學會介紹 >
      • 學會大事紀
      • About TSEIES in English
    • 加入學會
  • 我們推動的事務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 >
      • 永續發展國際觀察專欄
      • 社創播播Podcast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系列課程
    • 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
    • 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
    • 社創論壇
    • 青春舞鶴 >
      • Woo-Hoo大小事
      • 參訪活動
      • 一起夢想計畫
      • 洄瀾待志-青年培力
      • 青舞共好館商城
      • 揮舞慶鶴計畫
      • 已截止-好撒馬利亞人青年培力計畫 >
        • 💞已截止 好撒募款計畫
  • 社企知識庫
    • 胡老師專欄
    • 社企小品
    • 報導專題
    • 翻譯文章
    • 學會出版品
    • 社企Q&A
  • 支持我們
    • 線上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