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TAIWAN SOCI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CIETY(TSEIES)
  • 認識學會
    • 學會介紹 >
      • 學會大事紀
      • About TSEIES in English
    • 加入學會
  • 我們推動的事務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 >
      • 永續發展國際觀察專欄
      • 社創播播Podcast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系列課程
    • 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
    • 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
    • 社創論壇
    • 青春舞鶴 >
      • Woo-Hoo大小事
      • 參訪活動
      • 一起夢想計畫
      • 洄瀾待志-青年培力
      • 青舞共好館商城
      • 揮舞慶鶴計畫
      • 已截止-好撒馬利亞人青年培力計畫 >
        • 💞已截止 好撒募款計畫
  • 社企知識庫
    • 胡老師專欄
    • 社企小品
    • 報導專題
    • 翻譯文章
    • 學會出版品
    • 社企Q&A
  • 支持我們
    • 線上捐款

卡努拉信託基金會(英國) (Karuna Trust, UK)

11/16/2015

0 評論

 
Picture
★創辦人:三寶佛教徒社群Triratna Buddhist Community (或稱為西方佛教徒之友Friends of the Western Buddhist Order (FWBO))
★組織名稱:卡努拉信託基金會 (Karuna Trust, UK) ,「卡努拉」之意為佛教用語「大悲心」之意
★組織國籍:英國,慈善團體註冊編號為327461
★組織模式:非營利槓桿型投資 Leveraged non-profit ventures
★產品/服務重點:針對印度種性制度的受害者達立特人(Dalits)以及偏遠農村地區人們,在教育、女性賦權與性別平等、謀生職業能力訓練等方面提供協助。
★口號:化慈悲為行動 (Compassion in Action)
★成立時地:1980年於英國
★影響區域:南亞地區(印度、西藏、孟加拉、尼泊爾)


★宗旨:
  30多年來,卡努拉信託(英)與當地組織合作,幫助南亞地區深陷貧窮泥沼的人們能過有意義與尊嚴的生活。卡努拉信託(英)致力於人類發展,深信人們應該脫離貧困,擁有合法的基本權利以及正常融入社會。


  卡努拉信託(英)相信當我們漠視歧視現狀的同時,是人類的退步。而當我們戰勝偏見與漠視,便是全人類的勝利與進步。卡努拉希望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潛能,而不會因為他的階級、性別或信仰而是失去機會。


  卡努拉信託支援由當地人士執行的40到50多個計畫,主要包含教育、女性賦權與性別平等、謀生職業能力訓練、倡導福利觀念,以改善生活品質。這些計畫每年將會幫助超過五萬多人。


★官網:http://www.karuna.org/


★緣起
  卡努拉信託(英) (Karuna Trust, UK) 是一個來自英國的慈善團體。一開始在1980是以「援助印度 Aid for India」之名成立,並與「三寶佛教徒社群」有關連。


  這是一個由西方佛教徒組織 (Western Buddhists) 發起的計畫,並歡迎所有關心這些不平等事情的人們參與,並不只限制在佛教徒背景才能參與。組織的財務來源,主要是來自英國的大眾捐款以及英國佛教徒的捐獻,也有一些是來自國際的捐助,例如德國卡努拉等。某些專案的推出,亦能獲得法人之支持。


創辦簡介
  佛教近代傳到西方的過程,經常會被拿來與上千年前佛教傳到中國的過程做比較。兩者都是相當成熟的文化,所以佛教傳到該處必然會與當地文化做結合。在西方,通常都會第一個注意到佛教與西方哲學的碰撞。這並不只是學術上的理論而已。在西方的佛教徒,必須學習如何與東方傳統思想相處。當面對佛法與西方傳統思想的一些衝突,他們該怎麼活出自己的人生?又該怎麼做出選擇?


  卡努拉信託(英)便是西方佛教徒,處於兩種文化交錯衝突下,和解後的產物。卡努拉信託(英)是一個西方佛教徒創立的國際化發展組織。其設立基金來自於西方佛教徒的捐款。並專門協助一些服務南亞地區達立特人(Dalits) 以及偏遠農村原住民以及需要幫助的人們之計畫。這些計畫必須解決長久以來的偏見以及差別待遇,特別是針對性別以及種性的偏見。


  一個國際化發展組織,必須面對一個難題,那便是當西方佛教徒的想法面對當地傳統且完全不同的價值觀該怎麼運作?


  這個問題看似困難且難以解決,但後來他們發現這個難題並沒有想像中困難,他們因此尋找當地的合作夥伴來進行這些計畫。在招募合作夥伴時,他們發現即使擁有西方慈善團體的經營經驗,或是高效率管理能力的夥伴,可能都無法取代一個了解該地狀況的當地人。


  他們嘗試以西方提到的基本人權,作為他們爭取捐款,與當地政府、團體以及合作夥伴的溝通橋樑,而成果非常顯著。近年來,人權意識的高漲及他國觀感問題,會讓當地政府努力作為。對合作夥伴及捐助人而言,信仰佛教化渡眾生或許不是他們的目標,但捍衛並爭取基本人權是無庸置疑的。


★創新暨營運模式
   卡努拉信託以「基本人權」為訴求,援助因為性別、種性等原因而被社會排擠漠視的弱勢族群。例如,南亞地區種性制度下的「前」賤民、當地原住民、喜馬拉雅山附近的住民。援助的項目相當豐富,教育、女性賦權、推動性別平等與培養就業職能等。以下介紹幾項項目。


教育-波踏里 (potali) 的早期療愈計畫
  三歲的普楠 (Poonam) 和父母、15歲的叔叔,以及70歲的曾祖母住在一間簡陋小屋中。她的父母須一週七天,一天工作16小時,賺取一天約72台幣的微薄收入。他們實在是太過忙碌與疲累,沒有辦法與普楠互動。當卡努拉信託的合作夥伴,早期治療師巴胡強 (Bahujan) 遇到普楠時,發現因為家人無法陪普楠說話、唱歌或互動而造成她發展遲緩。


  感謝波踏里計畫,目前有117個學齡前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有老師的陪伴,加強孩子認知學習、語言溝通表達等早期介入。這對他們未來上學會很有幫助。


這是卡努拉信託捐款所協助的29個教育計畫的其中之一。這個計畫中,孩子在臨時搭建的教室中接受非正式的教育。最小的孩子,像是三歲的普楠會跟著父母每天到波特拉課程報到。波踏里 (potali) 是當地語言,專指一種傳統繡包,由祖母帶著,通常會裝著給小朋友的糖果或藥物。


  但現在為了讓父母參予他們孩子的認知成長過程,波踏里包裡面放的是互動性玩具和一些家用工具。這對孩子去上正規教育學校前,會是個好的開始。


  普楠的爸爸非常驚訝普楠的成長,尤其是當普楠說出她人生中的第一個單字-「爸爸」和「奶奶」時。


  「從沒有人叫過我爸爸...我覺得我的女兒表現很好。這些人真的幫助我們很多。」,普楠的爸爸這麼說。


  普楠現在會分辨顏色,還會跟媽媽說些關於煮菜的對話。普楠正朝著父母期望她能有的光明未來前進。


女性賦權--受虐婦女中途之家
  印度的種性制度分成四個階級,但有一群人不屬於這階級之內,他們被稱為達利特人(Dalits),又或被稱為賤民,多是由罪犯、戰俘、跨種性婚姻者組成。英文將此種階級翻譯為「不可碰觸的(Untouchable)」。他們世代從事最被人唾棄的工作,燃燒屍體、收集垃圾、清除排泄物、屠殺動物等。甚至連影子都是骯髒的,不可重疊到高種性之人。必須帶著鈴鐺提醒它人自己的存在,以免高種性之人誤觸。


  就算到了法治國家的現在,印度依舊沒有給予達利特人合法的保障。達利特人被攻擊、強暴、甚至殘忍奪去性命,就算報警,高種性的警察與法官可能不願意受理這些案件,迫使達利特人只能忍受,求助無門。


  尤其達利特女性特別辛苦,外人輕視她們,除了忍受被人唾棄的工作,還要面對身為脆弱女性走在路上隨時會被攻擊的危險。但回到家庭,她們可能會因為家庭因素面對過早的婚姻,並無法接受教育。


  為了提升達利特女性的福祉,並對抗許多源於種族歧視的巨大難關,當地人執行了許多計畫,都鼓勵女孩要對自己有自信,並完成學業。這些女孩會影響更多婦女,建立強大的聯繫網絡,並為自己發聲。這會讓達利特女性以及其他弱勢女性組成一個社群,彼此互相傳遞訊息,並一起聲明他們的權利,來改善他們的生活。


  法麗達 (Farida) 是名22歲的女孩。她剛剛通過了考試並得到不錯的成績。未來打算攻讀心理學。但法麗達並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要念心理學的。她與她的家庭本來居住在孟買已經三代了,但家境並不好。某一天,她在公共廁所遭到陌生男人們攻擊並性侵。這讓她原本就不好過的生活,變得更加難以忍受。由於在印度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廁所,如果想如廁,就必須到公共廁所亦或是荒野才行。有許多達利特婦女就在如廁的途中被攻擊或是被性侵。這起事件不僅傷害她的身體,也讓她的精神受到很大的創傷。她因此被推薦給遏家計畫 (urja) 。在那邊她有安全的居住環境以及教育機會。


  法麗達很幸運地保住了一條命,有許多達利特女性是被輪暴後被慘忍殺害。就算女孩是結伴同行,遇到暴徒也是同樣的結果。如果受害者家屬試圖報警,得到的可能是生命威脅,及親戚女性再度被施暴。


  達利特女性被施暴的原因除了一逞獸慾之外,有些是為了宣揚高種性族群的權力,可能因為一個村子無法配合高種性族群的要求,他們村莊的女孩就會遭到此暴行。


  因為各界善心人士捐給卡努拉信託的捐款,遏家計畫才能幫助超過200名被拋棄、被施虐或者被強暴的女孩。在這十年來,正因為這些捐款,遏家計畫才能夠幫助上百名脆弱的女孩走出陰影。


  「我很慶幸我去了婦女中途之家。到那邊,我覺得我才真正自由。我不敢想像沒有遏家計畫的日子。」,法麗達提到。


  法麗達在計畫幫助下,重建了她的生活,現在跟另外三個女孩生活在當地的保護之家。她的14歲妹妹也不再流落街頭,目前也住在保護之家。


  遏家計畫近十年來,幫助了上百名邊緣女孩。


職能訓練-短期職能訓練學校
  印度的遊牧民族與除名部落粗略估計有一億一千萬多人,但他們都是被漠視的。他們沒有出生證明、婚姻證明、投票書...等應該有的官方文件。這代表,他們並不在政府的庇護之下,沒有公民權,更別說教育權利與社會福利。


除名部落的來源是1871年英國殖民政府制定犯罪部落法案 (Criminal Tribes Act) 時,為方便管理,將許多原住民、偏遠地區居民及數百個部落列在「犯罪部落」 (criminal tribes) 名單中。


  後來,印度獨立後,廢除了該法案。但被「除名」(de-notifying)的部落,不代表能轉為良民。單純就是「除名」,他們只是不再是潛在犯罪者,法律上的地位以及待遇並沒有任何改變。這也是「除名部落」(de-notified tribe, DNT)的來源。


  他們與達利特人一樣是屬於印度的邊緣族群,遭受到許多不平等的待遇。


  桑托斯•賈達夫 (Santosh Jadhav) 是一位社會工作學的碩士,同時也是人類改造新倡議 (NIRMAN, New Initiative for the Reclamation of Mankind) 組織的創始人。這也是由卡努拉信託協助的計畫之一。他的目標是試圖終結社會排擠遊牧民族與對除名部落的歧視。


  儘管賈達夫頂著碩士的光環,但他從出生就是個「罪犯」。他隸屬於的種性瑞摩希 (Ramoshi) 是遊牧民族。在1871年英國殖民政府制定「犯罪部落法案」時,被列在「犯罪部落」名單中。雖然之後廢除了該法案,但曾經被列為犯罪部落的人們,只是不再被認定是淺在犯罪者。現在,雖然他們實際存在著,但官方文件可能不見他們的蹤影。屬於遊牧民族與除名部落的這群人,還是被社會排擠。


  這些遊牧民族與除名部落的孩子很少有機會接受教育,桑托斯當時也是哭著懇求他的父母讓他去學校學習,他受盡鄰居的冷言冷語,才有今日的碩士成就。因此,NIRMAN在浦那 (Pune),這個印度第八大都市設立了一個教育中心。遊牧民族與除名部落的孩子,不管是只有接受過一點點學校課程的孩子,或是完全沒受過教育的孩子,都能在教育中心接受三個月加強英語與IT科技的課程。


  他們也會教導學生如何準備自傳,以增加被聘用的機會。2013到2014接受過短期訓練的27個學生,已經有25個找到了工作。


  「教育中心是我人生中最棒的機會。」,24歲的德拉漢 (Dharam) 在完成訓練課程後,現在一家IT公司的客服部當專員。


選擇生活的權利
  上千年來,印度的達利特人被社會強迫規範必須從事清理人類排泄物的工作,不得改變。達利特人因為不在種性制度之內,屬於賤民,不可碰觸之人,世代傳承最被人唾棄的工作。印度大概有120萬人從事清理排泄物的工作,其中98%是女性。由於傳統的種姓制度,社會告訴達利特人骯髒的工作是他們的責任。他們沒有選擇的機會。但卡努拉信託的合作夥伴臻•薩哈斯 (Jan Sahas) 協助5,800名女性,從世代傳承清理排泄物的工作中解放。


  他們發起「人類尊嚴運動」(Campagin for Human Dignity),希望協助這些人找到有尊嚴的工作。


  克倫貝 (Kiranbai) 是名獨立的女性,有兩個女兒與一個兒子。透過薩哈斯,克倫貝找到一個政府公職,她現在幼兒照護園照顧孩子。但她的生活並非一直都是如此。克倫貝因為結婚而在15歲時中斷學業。她嫁給必須清糞的階級,這也是她惡夢的開始。她成了這一世代,依舊必須從事這古老而無尊嚴工作的萬人之一。


  「每個家庭都會將已經乾掉有蟲的糞便丟過來,並不是交給我。而是往我身上丟過來。」,克倫貝說。


  克倫貝必須清理村中60間廁所乾掉的糞便。由於她是用籃子裝糞便頂在頭上搬運,要是下雨或是濕度比高的天氣,潮掉的糞便就會流下來,這對她的皮膚造成了嚴重影響。現在不用做這個工作後,皮膚稍微有改善,但那時的傷害依舊存在。


協助達利特女性替自己發聲
  達利特女性通常都缺乏自信以及接觸正確訊息的機會。舉例來說,她們通常不願意向政府官員要求她們應得的基本權利。這種情形在北印度尤其嚴重。


  因此,在比哈爾邦 (Bihar ),這個印度東北的一個邦,為了幫助住在此,且生活極度貧困的達利特人。卡努拉信託的合作夥伴,達利特人全國議會(NACDOR, 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Dalit Organizations),決定發展一個協助北印度達利特女性勇敢發聲的平台。


  計畫透過訓練與師徒制的教導模式,讓達利特女性發展自己的社群網絡,定期分享親身經驗與最新資訊。這個社群網絡成長快速,給予上千名達利特女性一個鼓勵她們勇於發出自己的聲音、且議題是確實與她們生活緊密關連的空間。


爭取達利特人法律權利
  蟻垤(Valmiki,與《羅摩衍那》作者古印度詩人同名)族群在印度種性當中屬於印度原住民 (Adivasi)。根據2001年的印度人口調查報告,位於印度西部的旁遮普邦,有著2,798萬人口數,其中信仰印度教的蟻垤族群就占了3.53%,相當於98萬人口。但我們可能很難想像,98萬這麼多的人口,卻一直活在法律無法保障的陰影下。


  2010年4月21日,位在旁遮普邦旁邊的哈里亞納邦發生一件慘劇,來自高階層種性的縱火犯,放火並洗劫屬於蟻垤社群的達利特人的房子。兩名村民,分別是70歲的泰拉 (Tara) 和他的女兒蘇曼 (Suman) ,幸運地在火劫當中存活下來。但村落的25棟房子慘遭祝融,其它則受到損害與洗劫,甚至有村民受到攻擊。


我們很難想像要怎麼樣在一個因為你的出身,而決定你一輩子社會地位的社會生存。出身階級決定了你可以做甚麼工作;是否受公權力保護;甚至決定誰是你可以說話的人。


  縱使依據印度憲法,全民應該平等。但達利特人與印度原住民還是很難擁有他們合法的基礎權利。會有這個結果是因為從一開始向警方報案,他們就遇到困難的障礙。屬於較高階級的警察不願意受理案件,甚至是帶著敵對態度,面對這些報案的受害者。不僅是警方,在法制體系中各種層級,像是法官都可能對低階層的報案者帶有敵意,使他們求助無門。


  人權法律網絡 (HRLN, Human Rights Law Network),從卡努拉信託分支成立,是個擁有200名律師以及社工的專門團體。專門服務弱勢者使用法律體系爭取人權。不僅提供免費的法律諮詢服務給達利特人與印度原住民,還提供諮詢服務專線、建立法律觀念計畫、主動徵查違法情事以及訴訟危機介入小組等服務。


  最近,他們藉由卡努拉信託的捐款擴展服務範圍,包含馬哈拉施特拉邦、哈里亞納邦、北方邦以及比哈爾邦。


  他們提供受害達利特家庭法律協助,爭取正義以及訴訟賠償金。人權法律網絡團體希望能藉由這樣的協助,改變這個由於文化而造成的階級歧視犯罪問題;為彰顯正義與追求平等而努力,為達利特族群奮鬥。


屬於西藏難民的學校
  印藏佛教文化學會 (ITBCI, The Indo Tibetan Buddhist Cultural Institute) 係一間位在印度東北部有許多藏獨主義者居住的噶倫堡之學校。該校離大吉嶺很近,有著200個孩童學習西藏的語言、音樂以及舞蹈等傳統文化課程以及現代化學校應有的課程。


  目前估計總共有十萬名左右的西藏難民,為了逃離中國當權的迫害以及渴望更好的生活品質,完成跨過喜馬拉雅山脈這個極度艱難的旅途,流亡到印度。對這些西藏難民來說,印藏佛教文化學會這所學校就是他們能實現願望的一個契機,學校只收取最低限度的學費,這代表連最貧窮的家庭,都能給予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


  在學校,有著數學、英文、科學、地理、歷史以及IT科技課程。學校氛圍有著濃厚的西藏文化。學生可以學習並表演傳統舞蹈、戲劇以及歌曲。


但不僅僅只是西藏文化而已,學校鼓勵多元文化。我們可以看到學校是一個文化大熔爐,將傳統、現代、印度人、西藏人匯聚在一起。在學校的小小遊樂場,可以看到各種語言的共存,你可以聽到英語、印度語、西藏語毫不衝突;西藏孩子為了慶祝節日正在跳傳統舞蹈;旁邊,就是一群玩著足球,邊幻想自己是貝克漢的孩子。另一頭,經過遊樂場的學生聊著喜歡的寶萊塢明星八卦。


  你可能很難想像這種情境,但這裡,多元文化共存是這所學校最大的特色之一。


西孟加拉邦農村女孩的教育
       農村女孩由於社會的重男輕女,也相當需要幫助。尼西塔 (Nishta) 計畫幫助了西孟加拉邦450名弱勢青少年女孩完成學業。在這個一半人口從事農業工作,一天生活費少於45元台幣的地區。大部分的家庭除了想辦法自給自足,還要面對收成率逐年下滑,但必須養活一家子的難關。


  重男輕女是這些女孩遇到的最大困難。由於是農業地區,父母並不重視女孩的教育,通常都會很早就將女兒嫁掉。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三成的女孩可以完成小學教育,而繼續升學的比率只有1.8%。許多孩子在農地工作或者到城市當幫傭。他們賺的微薄卻要面對性騷擾、雇用歧視和更甚者,人口販賣的威脅。


文盲、過早的婚姻、不健康的環境囚禁了這群女孩,而可以拯救他們脫離這惡性循環的唯有教育一途。只有給他們專業技能和自信,並改變傳統觀念以及性別刻板印象,他們才有辦法成功地融入社會。過去一年間,只有3個女孩因結婚而中斷學業。這個計畫也幫助家長建立教育女孩的觀念。並提供全方面的協助讓女孩們完成學業。


卡努拉信託未來發展-將刺轉為美麗的花朵
  2014年,卡努拉信託做了許多正面改變,幫助了超過五萬人。但他們想做的還有很多。讓這個正向改變持續的關鍵,便是鼓勵人們建立正面的未來想法,以及啟發他們擁有自己的專業技能。


  「我們的生命中有許多刺,我們希望能將刺轉為美麗的花朵」馬努斯基計畫(Manuski Project) 的執行人,瑞家莎•凱爾 (Rajashree Kale) 這麼認為。


  瑞家莎•凱爾的家庭數個世代以來必須忍受極度貧困、巨大的偏見、警察的傷害以及冤獄之苦。這一切只因為他們是帕締斯 (Pardhis),一個被種性制度認為有罪的群族。她14歲被賣掉嫁給別人,甚至她19歲承受冤獄時,還帶著9個月身孕。那時,她幾乎快要崩潰了。但現在她29歲,跟她兩個女兒有個安全的家。我們的伙伴馬努斯基讓她決定為自己的人權奮鬥。


  「我希望帕締斯一族能成為印度的公民,畢竟這是他們的國家。」,瑞家莎說。直到現在,她已經幫助超過700人完成填寫申請表的手續,拿到身分證。這張證件讓他們有居住權、食物配給權,以及上學的權利。


  她鼓勵帕締斯一族的人們讓孩子去上學,而不是到街上販賣汽球、玩具,以賺取微薄家用。有孩子,像是8歲的普楠以及10歲的柟扶司 (Navnath),必須在交通危險且汙染嚴重的地方,每天工作超過4個小時以上,只為如果幸運,所能賺取的十幾元。


帕締斯族甚至沒有居住以及擁有土地的權利,瑞家莎決定要與他們一起爭取土地以及建造房子的權利。她的行為受到許多帕締斯人的尊重。有著馬努斯基的幫助,她將會繼續為族人的權利而奮鬥。


  「教育幫助了我,現在我發聲幫助其它人。教育啟發我去幫助他人。」,她說。






★影響力


                       
圖表顯示的受援助人數,統計是源自於2013及2014的數據。
圖表來源:karuna trust (UK) 官網






*參考資料來源:


http://www.westernbuddhistreview.com/vol5/buddhism-and-rights.html
Buddhism and Rights: The Example of The Karuna Trust
西方佛教徒評論,以卡努拉信託(英)為例,討論佛教與人權之衝突


http://www.karuna.org/about-us/annual-review-2014/
卡努拉信託(英)官網,2013-2014年度報告


 http://buddhism.about.com/od/buddhismglossaryk/g/karunadef.htm
KARUNA慈悲心介紹


http://zonble.net/archives/2005_10/817.php
除民部落歷史介紹


 http://en.wikipedia.org/wiki/Karuna_Trust_(UK)
Karuna Trust (UK) 的WIKI介紹


http://www.karuna.org/stories/annual-review-2014/
卡努拉信託(英)13、14年的服務成果


http://www.westernbuddhistreview.com/vol5/buddhism-and-rights.html
以卡努拉信託(英)為例,探討佛教徒與西方「權利」觀念衝突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6768/
凌駕於法律之上的印度種姓介紹


說明:卡努拉信託(印度)與卡努拉信託(英國)是兩個獨立的基金會,前者只在印度運作,後者在南亞地區(印度、西藏、孟加拉、尼泊爾)運作,兩者並無任何關係,僅此澄清。


撰稿:丘佳蓉 2014.04.25




翻譯機構 (Translated by):
台灣社會公益行動協會
Taiwan Social Interest Action Association
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Taiwan Soci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ciety
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
Social Enterprise Research Center, Fu-Jen Catholic University, Taiwan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網站所有。本網站翻譯文章僅供個人參考使用。
如需下載,請尊重著作財產權,不得改版或轉為營利用。




國家: 
 英國
附加檔案: 
Picture
Picture
0 評論



發表回覆。

    廠商介紹

    社企廠商介紹

    Archives

    十一月 2015
    九月 2015
    七月 2015

    Categories

    全部

    RSS 訂閱

地址
新北市三重區三和路四段101巷12弄7號2樓

社團法人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聯絡電話 | 02-8287-0058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
聯絡電話 | 02-8287-0058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
聯絡電話 | 02-8287-0058#蕭小姐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投稿信箱 | [email protected]

青春舞鶴咖啡園
聯絡電話 | 02-8287-8255# 王小姐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Contact Us

    Subscribe Today!

Submit
  • 認識學會
    • 學會介紹 >
      • 學會大事紀
      • About TSEIES in English
    • 加入學會
  • 我們推動的事務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 >
      • 永續發展國際觀察專欄
      • 社創播播Podcast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系列課程
    • 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
    • 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
    • 社創論壇
    • 青春舞鶴 >
      • Woo-Hoo大小事
      • 參訪活動
      • 一起夢想計畫
      • 洄瀾待志-青年培力
      • 青舞共好館商城
      • 揮舞慶鶴計畫
      • 已截止-好撒馬利亞人青年培力計畫 >
        • 💞已截止 好撒募款計畫
  • 社企知識庫
    • 胡老師專欄
    • 社企小品
    • 報導專題
    • 翻譯文章
    • 學會出版品
    • 社企Q&A
  • 支持我們
    • 線上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