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TAIWAN SOCI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CIETY(TSEIES)
  • 認識學會
    • 學會介紹 >
      • 學會大事紀
      • About TSEIES in English
    • 加入學會
  • 我們推動的事務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 >
      • 永續發展國際觀察專欄
      • 社創播播Podcast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系列課程
    • 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
    • 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
    • 社創論壇
    • 青春舞鶴 >
      • Woo-Hoo大小事
      • 參訪活動
      • 一起夢想計畫
      • 洄瀾待志-青年培力
      • 青舞共好館商城
      • 揮舞慶鶴計畫
      • 已截止-好撒馬利亞人青年培力計畫 >
        • 💞已截止 好撒募款計畫
  • 社企知識庫
    • 胡老師專欄
    • 社企小品
    • 報導專題
    • 翻譯文章
    • 學會出版品
    • 社企Q&A
  • 支持我們
    • 線上捐款

105/05/21|故事沙龍4|OPENHOUSE,想像家的100種可能-玖樓|王維剛創辦人

5/24/2016

 
Picture
各位參加者對於玖樓的初步了解:
-有朋友在玖樓當租客,聽說蠻好玩的!
-初次知道玖樓共生公寓,是透過租客平台認識的。
-知道玖樓的模式是從1960丹麥共生公寓的概念衍生的。
-對社會企業有興趣,知道玖樓算是社會設計的一環。

此次故事沙龍,以聊天討論的形式進行
Picture

開場問題: 請現場在外租房的朋友,描述一下現在租屋的房況?
  共通點: 公共空間的運用很少,和室友幾乎零互動。

創立玖樓的契機:
曾經在永和租房的王維剛,體會台北蝸居的:「永和巷道狹小,房間濕氣重,燈光昏暗,朝九晚五地上下班。客廳是死氣沉沉的,堆滿雜物包裹,室友互動少,生活一成不變。」
王維剛以自身經驗為出發點,萌生突破現況的種子:「2014年學運,北中南的學生齊聚在當時玖樓的第一個基地,大家每天生活在一起,漸漸地,對“家”的概念有了延伸,進而開始突破對家的想像。」
「客廳的經濟效益沒有彰顯出來,如果能好好整理,會是一個很好的互動空間!很多人喜歡上咖啡館享受片刻美好,但為何不能在“家”建構這樣的氛圍呢?」

玖樓企圖的解決問題:
1. 無法負擔高房租的青年
2. 都市環境差,沒有生活品味的房況
3. 當社會新鮮人進入社會,難免面臨現實社會的期望落差,熱情逐漸減退,難道生命無法繼續被滋養,或是有機會接觸各式各樣的人,進行一些有意義的計畫?
4. 期待創建如歐洲學生生活的共生模式。(許多玖樓的台灣房客是歐洲留學生,回台後想找回歐洲留學生活的感動)
王維剛說:「問題癥結點不是硬體的缺失,是人的存在,能為空間注入活力,才有互動的機會!」

玖樓現階段面臨的困境:
大家基於租金和其相對可居住空間的迷思,常會進行比較,可是他們不瞭解的是,玖樓不僅是個居住空間,它更是一個“社群”,能凝聚有相同計劃、相同夢想的人。所以,玖樓現階段不再做空間的擴張,首要事務是推廣玖樓的文化,讓社會先認同這樣的概念。
Picture
玖樓的理念:
玖樓作為台灣的社會改變的先鋒,我們篩選房客和房東的機制會非常嚴格,階段有二個,第一階段是書面審核,第二階段是面談。問題包括:
1. 對共生空間的想像? (要認知到私領域空間將會變得模糊)
2. 想在玖樓學到什麼? 想透過這樣的空間實現什麼計畫?

經營玖樓的失敗經驗分享
1. 能付高額的房租客,對玖樓的文化其實並不完全理解與認同,他們相當注重私領域,這點就違反玖樓的精神。後來,我們針對這一點,加強異質性和多元性的注入。一半外國人,一半台灣人,一半長租客,一半短租客,一半學生,一半freelancer,讓家一直是活著的。
2. 初期經營時,共生共享的概念並沒有深植租客心中,我們必須不斷教育租客共享精神,而先來的租客也會傳承這樣的精神給新的租客。
玖樓的長期計畫
1. 解決高齡社會問題-
未來青年和老人存在的互動隔閡
2. 解決居住正義問題-
都市更新只能從在硬體層面嗎? 都市更新能否讓社會邊緣人被接受、融入社會,這其實影響玖樓一開始的設置,玖樓刻意介入精華地段,用社會學的角度,讓社會邊緣人透過玖樓的包裝,重新融入社會。
Picture
()現場朋友快問快答
Q: 如何讓玖樓的租客們有真正的交集?
A: 我們起初會不斷辦活動,後來透過一些獎勵機制去促使活動發生。(例:租金補貼方案)
Q: 像宿樓常常辦活動的狀態,面臨安寧問題(鄰居抱怨太吵等等)如何解決?
A: 我們的租約會不斷進行修改,從這之中也發現文化差異下產生的衝突
Q: 管理團隊是否有個小班長的角色? 
A: 台灣租客是一個窗口,而我們針對事件會分成三個緊急程度:
  1.當天處理 (安寧問題、安危問題)
  2. 隔天處理 
  3. 一週處理
Q: 租客出入複雜,如何讓鄰居接受玖樓的文化?
A: 邀請鄰居加入活動,體驗玖樓的文化。長期計畫是讓社區增加異質性,成立社區發展協會。目前,有兩間公寓正在實驗這樣的願景。而會和我們合作的房東,心態通常比較開放,想要跟上世界潮流,和年輕人有交流。玖樓的另一個社會價值也是讓不同世代碰撞出有趣的火花。
Q: 房東對於空間的改造有任何意見嗎?
A: 這部分比較沒問題,主要是修繕後的金錢支付要歸於誰。
Q: 挑選房子會注意風水問題嗎?
A: 當然會阿,其實風水是有科學根據的。
Q: 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之間讓玖樓繼續存在?
A: 面對新創事業的經營,當然一切都在摸索中。我自己在食衣住行上並不需要  太多的物質享受,所以還過得去!
Q: 你們有第三方的投資者注入金錢,讓玖樓繼續營運?
A: 文化都還沒建立,我們暫且不新增任何的房間,希望不被商業化左右。
Q: 如何去找到對的人(房東&房客),保持玖樓的文化?
A: “假掰”是我們的第一原則,而“假掰”對我們團隊也是有正面的意象。初步一樣是大量的市場調查,和不同房東接洽,不斷測試修合約。推廣的部分則是鎖定特定媒體露出(房東才看得到)。
Q: 針對空間的單一活動使用,是需要收費的嗎?
A: 我們初次的商業模式,是有營利的收費,後來有了慘痛的經驗,就是人去人來,並沒有辦法建立對玖樓的認同感。
Q: 3-5年的個人目標是什麼?
A: 目標這個概念太侷限,對我來說社會設計是一個過程,每天都要處理大大小小的問題,每天思考的議題也不斷在腦中變換。
Q: 串聯起玖樓文化的角色,應該具備什麼特徵?
A: Open-minded,願意傾聽,有社會介入的經驗。

在座朋友心得分享
過去的市代比較沒有共享的精神,因為生活的困苦,大家不輕易分享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這個世代是存在著共享的意識,所以我認為未來前景是樂觀的。(文字/志工楊琇羽、校稿/劉姵辰、攝影/張馨云)
Picture
Picture


評論已關閉。

    故事沙龍

    我們希望營造一個討論空間,所以也跟坊間一般的講座模式不同。
    希望能讓講者和觀眾激起更多的創意和討論,快來報名參加吧!
    一起來聽草地(毯)上的故事
    嘴飲專業咖啡師現煮咖啡,耳聽新創社企團隊動人故事,身坐超柔軟草地
    適合扶老攜幼攜家帶眷內用外帶送禮自用(誤
    歡迎自備食物來與大家同樂唷~~

    月份

    十一月 2016
    八月 2016
    七月 2016
    六月 2016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三月 2016
    二月 2016

    Categories

    全部

    RSS 訂閱

    widget @ surfing-waves.com

地址
新北市三重區三和路四段101巷12弄7號2樓

社團法人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聯絡電話 | 02-8287-0058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
聯絡電話 | 02-8287-0058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
聯絡電話 | 02-8287-0058#蕭小姐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投稿信箱 | [email protected]

青春舞鶴咖啡園
聯絡電話 | 02-8287-8255# 王小姐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Contact Us

    Subscribe Today!

Submit
  • 認識學會
    • 學會介紹 >
      • 學會大事紀
      • About TSEIES in English
    • 加入學會
  • 我們推動的事務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 >
      • 永續發展國際觀察專欄
      • 社創播播Podcast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系列課程
    • 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
    • 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
    • 社創論壇
    • 青春舞鶴 >
      • Woo-Hoo大小事
      • 參訪活動
      • 一起夢想計畫
      • 洄瀾待志-青年培力
      • 青舞共好館商城
      • 揮舞慶鶴計畫
      • 已截止-好撒馬利亞人青年培力計畫 >
        • 💞已截止 好撒募款計畫
  • 社企知識庫
    • 胡老師專欄
    • 社企小品
    • 報導專題
    • 翻譯文章
    • 學會出版品
    • 社企Q&A
  • 支持我們
    • 線上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