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TAIWAN SOCI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CIETY(TSEIES)
  • 認識學會
    • 學會介紹 >
      • 學會大事紀
      • About TSEIES in English
    • 加入學會
  • 我們推動的事務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 >
      • 永續發展國際觀察專欄
      • 社創播播Podcast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系列課程
    • 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
    • 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
    • 社創論壇
    • 青春舞鶴 >
      • Woo-Hoo大小事
      • 參訪活動
      • 一起夢想計畫
      • 洄瀾待志-青年培力
      • 青舞共好館商城
      • 揮舞慶鶴計畫
      • 已截止-好撒馬利亞人青年培力計畫 >
        • 💞已截止 好撒募款計畫
  • 社企知識庫
    • 胡老師專欄
    • 社企小品
    • 報導專題
    • 翻譯文章
    • 學會出版品
    • 社企Q&A
  • 支持我們
    • 線上捐款

社會創新創業育成與地方經濟發展

9/4/2018

 
​  工業化與科技進步,促使城鄉就業供需開始不平衡、地方人口逐漸往城市移動,進而演變成傳統工藝與文化的消失、自然資源耗竭與環境污染、城市生活支出高昂化而地方資源閒置、偏鄉教育或醫療等問題產生,在政府有限資源的情況下,必須開始仰賴社區組織的自發力量,以及觸發城市的年輕族群對相關議題的關心,但目前尚未有系統化的培育機制,足以訓練返鄉創業的年輕族群,因此如何建構社區創業育成機制,將成為發展社區經濟的關鍵因素之一,另外,地方的獨特性,無論是農特產等有形項目或文化、自然景觀等無形資產,都將成為社區經濟發展的另一項關鍵要素。最後,社區經濟發展驅動的力量來源也是關鍵,「由上而下的政府主導」,或是「由下而上的社會市場主導」,將產生全然不同的做法。


​​壹、社區經濟

​  社區或社會內部的經濟活動,應該與社區內的其他 “非商業活動”形成良好的融合,甚至因為經濟活動的昌盛而得到同步的發展,才應該是良性或永續的社會發展之道。換言之,地方經濟應該尋求一種能夠與社區發展同步的「社區經濟」(community economy)的社區基礎架構。

  社區經濟模式代表一種實質的經濟活動,社區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因為長居社區,形成可以是最小成本與最低風險的長期供需約定。在社區的經濟互助中,其包括三類活動,分別是 “商業經濟體” 社區金字塔頂端民眾,職司社區中的採購、銷售、交易商、貨商等人員,負責社區商品服務的流入與流出。“生產經濟體” 為社區中製造者或修配者,通常為社區中最大量的成員,他們的財富差距變化很大,多數擁有自己的房舍、店鋪、與倉儲。“服務經濟體” 包括交通、飲食與住宿、專業職能(律師、醫療)、人文等服務,更進而推動往上發展的政府服務、宗教等廣義服務活動(Zsolnai, 2002)。
​
  Polanyi (1977)採用Aristotle有關oikonomia與katalaxia兩種社區經濟的觀念,嚴謹的區分社區經濟體質的特異性。Oikonomia的經濟活動在於滿足社區內家庭的物資需求;Katalaxia社區則是將生產貨品或自然資源與外界交換,以換取金錢。由於社區內部需求是有限的,對環境物資的耗用會自然形成一種相互節制的共需關係,因此Oikonomia的社區會與環境形成均衡的生態關係。反之,Katalaxia的社區成員因為是對外部交易,外部社會需求是無限的,而且交易的目的已經超越了生活需求本質,必須以貨幣將交易所得予以儲存,因此成為一種純商業、追求財富最大化的交易目的。兩種社區的本質差異已經非常分歧。
​
  Oikonomia隱涵著人與環境物資的 “目的與手段(means-ends)” 關係。人類(即使其他物種亦同)如果不能維持實體物質與環境永續,是不能長久生存的,這才應該是 “經濟” 的原始本質的定義;簡言之,經濟活動是應該與環境共同發展的。但是當前的社會經濟活動,受到人群互動與交易制度(institutionalized interaction)的影響,使得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受到人性與社區結構的干擾。因此要掌握經濟的真正精神要義,莫過於就是探討 “社區物資需求的過程(..nothing else than bearing reference to the process of satisfying materials needs of the community.)”。

  比較兩種社區經濟概念的差異,主要差異動力即在於社區成員是秉持 “豐足消費” 或 “最大利潤” 之生活價值觀,前者以與社區成員、環境共生的態度,採取自足消費,生活方式著重社區分享與環境的永續;後者則將社區公共資源轉換為私人財富,社區的生產與獲利均與社區共同需求脫節,以致會產生無限制使用社區資源以換取外部最大利潤。兩種社區生活差異表現在社區經濟體質,就是 “內部分享” 與 “外部剝削” 之差。也就是企業自我規範的企業責任觀念(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社區內部結構與環境資源關係三者間關係。

  Miller(2013)則對 “社區經濟”(community economy)的理解,展現出激進民主(radically-democratic) 的經濟政治新思維,具有潛在的 “反霸權支配經濟組織設計”(counter-hegemonic economic organizing)的論述意涵,表現出地方性社會的自足與互助的需求,希望能建立有利社區自主生存力的生產與交易系統。相較於 “集體經濟體制”(solidarity economy),後者比較重視建構轉換性的經濟網路社會(transformative economic networks),將社區視為社會內的生產環節之ㄧ部分,社區功能較為偏狹、特定,與外部社會為功能性互補的依附關係。

  早期的地方經濟著重於農業發展,藉由農產運銷帶動地方發展,但由於農機自動化、規模化農作、休耕期等內部因素影響,以及城市工作與教育程度的提升,促使地方人口外移,導致地方經濟逐漸衰退,然要振興地方經濟的發展,絕非單純引進人口即可,必須要能在社區裡重新創造就業機會,且為薪資合理的就業機會,換言之,能否創造農作以外的就業機會,則成為振興地方經濟的關鍵因素之一,另外,在重振地方經濟時,不能採取模仿策略,「仿造其他社區成功的經濟發展方式,即可讓自己的社區也隨之成功」是錯誤的相法,必須發展自己的社區經濟才能有效帶動地方的發展。

  若社區的特有農作已可獨立發展成新的經濟推動專案,只是缺乏創意推廣、產品重組等因素,則可依賴社區創業育成機制克服,但若是無特殊農作可以發揮,既使有強大的基層創業機制為後盾,地方經濟仍難以重振,故在此一前提下,必須找尋其他目標或專案,特別是只有本社區特有,其他社區沒有的目標或專案,透過創意發揮與在地資源的創新或重組,嘗試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才有振興地方經濟的可能。


​貳、社會創新與社區創業

  ​社區創業育成機制首重「社會創新」的概念,而 “創新” 最早則來自Schumpeter (1912)的五個創新元素:新生產方式、新市場、新產品、新原料、新組織,但對於培育基層創業人才而言,並非要他們去找尋相關方式、市場或組織,而是在瞭解各元素的精隨後,整合在地資源,找出可能的創新組合。另外,地方的資源如人、資金等多呈現不足狀態,因此需要更多創新方式解決,故可參考下列12個社會創新的原則(Prahalad, 2004):
  1. 著重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與性能;
  2. 創新是混合型產物,需要混合式解決方案;
  3. 解決方式需具作業規模性;
  4. 已開發市場習慣浪費資源,故應減少資源密度,保育資源,永續發展;
  5. 產品開發須從深入瞭解功能與辨別,不能只顧形式;
  6. 流程創新與產品創新同等重要;
  7. 去技術化工作十分重要;
  8. 教育顧客如何使用產品用途是關鍵;
  9. 因應不利的公共基礎建設,產品必須有驗證條件下運作;
  10. 基於消費人口性質的介面研究十分重要;
  11. 接近顧客,創新要到消費者手中;
  12. 挑戰常規,產品特色與功能演變快速,故要經得起挑戰。

  創業(entrepreneur)一詞來自十七、八世紀的法國,直指能夠將財貨由低價的地方移轉到高價的地區,而創造價值。創業家則是指能夠承擔這個責任者,因此尋找機會及調度資源則成為創業的重要項目(Stevenson, 1983)。本文修改Perrini 與 Vurro 於2006提出社會創業流程圖,修改為振興地方經濟發展的流程,並可藉由以下原則檢視社區創業:
  1. 社區經濟系統必須能夠持續,生產迴圈能夠重複,並在未來數十年甚至百年都不會為環境帶來損傷。
  2. 社區規模應該可以在某個水準達到均衡,社區經濟不能夠依靠無止盡的經濟成長來維護工作機會與生活繁榮。
  3. 社區必須生產至少是足夠的食物與初級原料,支持社區居民的簡單生活,以及在環境承載限制、又不開拓其他地區消費情況下的舒適生活。
  4. 社區使用的所有資源應該來自可重新補充的自然資源。
  地方經濟必須透過創業,也就是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才可能重新發展,因此這勢必包含個人因素如返鄉貢獻或對家鄉的思念等,以及環境因素如農特產、文化等在地因素,兩者創造出的創業動機,而創業前必須將創新五元素納入考慮後,創立企業或其他事業單位,于營運後產生社會產出如地方父老的期望、文化保存等,以及經濟產出如創造就業機會、對外銷售農特產的收入等,最終達到振興地方經濟。
Picture
​  此流程需要一股力量來驅動,此驅動力可分為「由上而下」的政府主導力量,與「由下而上」的社區主導力量(胡哲生等人,2018),政府主導方式多採取有效期的政策性支持,而這隱含的風險在於當政策效期過後,地方經濟發展所需的人、事業專案、運作組織等尚未形成為產業型態,導致經濟發展成效無法完全展現,而「由下而上」的社區主導,優點在於熟悉在地資源且瞭解如何整合,但由於行政或財政資源的匱乏,除短期成效無法彰顯外,地方經濟發展所需的人、事業專案、組織等集結更慢。
​
  無論是何股驅動力的注入或社區僅有的人、回鄉的人或外來的人,不一定就能藉此流程創造出地方的創業/就業機會,或者雖可能發掘出創業機會,但卻沒能力實現,此時,社區創業育成機制就成為協助的關鍵角色。


​參、社區創業育成

  ​『育成』最初的概念來自於美國,根據國際商業育成協會(The National Business Incubator Association,NBIA)的定義,育成單位由企業援助計畫組成,援助對象為新創立的公司。育成單位早期的功能為滿足創業者各項軟、硬體需求,1990年後,則轉變為輔助研發技術與擴散技術的機構(袁建中,1996)。

  學者Smilor(1987)提出的育成系統架構:育成單位多由私人機構、大學、非營利組織或政府所設立,除提供場域與辦公設備外,亦提供組織運作所需的後勤或行政工作,以及提供企業營運或管理的相關知識或教育訓練。當創業者進入育成單位且成功設立創業後,可能產生的效益有:(1)協助國家經濟發展;(2)增加就業機會;(3)產業技術創新。
​
  社區創業育成的基礎架構必須由政府單位、社區基層單位/民間組織、正規教育機構、企業共同組成(胡哲生等人,2018),其分別提供的資源與功能如下表。
Picture
  地方創業育成主要以社區需求為主體,並整合政府資源的設計之實行架構如下圖2所示,透過「做中學(learning-by-doing)」的六個階段:誘發階段、發展有根據的想法、發展運作計畫及資源確認、機會協商、執行(從協商到產生)、生存。並以此六階段發展出13項技能:團隊工作、資訊管理、創新、規劃、反思、互動、組織、探索、溝通、自主性、問題解決、自我評估及簡報能力(Chang, Benamraoui, & Rieple, 2014)。最終培育出人才的專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有效的團隊、財務資本的管理、領導能力、利害關係人的溝通技巧、行銷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等(Miller, Wesley, and Williams, 2012)。實際規劃內容可涵蓋:
  1. 地方自然、文化、農特品發展計畫
    (1) 大學與機構合辦活動
    (2) 人類學關連學科(建築、生活用品、技藝)實踐活動
    (3) 實踐基地合作教學
    (4) 地方自然、文化、農特產與經濟生活
    (5) 社區居民終身教育
Picture
  ​2. 社區創業育成計畫
    創業教學系統設置活動
    (1)  非正規常態教育
    (2)  社會在職教育系統設計
    (3)  社會創業演講與參訪動
    (4)  其他與在地議題有關的『學術/實務』講習
    社會青年駐社區學習與創新創育育成
    (5) 創新工作坊 (按 “產業技能”區分)
    (6) 創客工作場 (進駐團隊在地創新專案為主)
    社會創業投資與經營輔導
    (7) 社會創業計畫諮詢輔導
    (8) 創業團隊啟動與諮詢(扶助在地創業行動)
    (9) 在地主題的創業投資
  3. 進入在地創新的基地尋找改善(吸引社會創業人力)
  以社區為主要基地,逐步納入鄰近有特色資源或產業項目的社區,但必須先確認可以做為創新創客進駐的機構或學校用地,改善基礎設施增加實作教學與創新試作的基本設備,作為進駐青年團隊,長期在地體驗發想的學習與生活用地,包括:創新團隊生活起居空間(創業團隊進駐)、傳統技藝工作場(按產業技能/學校區分)、創新討論研討室、創作實驗(maker)工作場(創新實驗輔育)。
  4. 結合社區資源的創業行動力:社區主題的創業投資、其他與社區議題有關的『學術/實務』講習。
  由於地方資源有限,因此在地方創業育成理念中,必須以 “社會創新” 為核心,並以此理念核心與社區需求、經濟發展等兩專案的結合,如此所形成的社區事業專案才能永續,而不會只有短暫 “經濟效果” 呈現,最終也才能留住人,進而帶動長期地方經濟的發展。


​肆、結論

  ​地方經濟發展前提在於社區需求為何,以及在社區中可挑選的推動項目為何,透過在地資源整合,以及人才挖掘、引進或培育,探詢在地創業機會,進而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如此才有機會振興地方經濟,其中,無論是「由上而下」的政府主導力量驅動,或「由下而上」的社區主導力量驅動,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社區創業育成機制必須被建構,且機制的主體必須為社區,而非上層政府單位、教育機構、企業等,另外,社區創業育成機制不能全然仿造商業育成機制,特別在顧問諮詢、教育、資金與考核方面上。

  本文所提之社區創業育成實行架構,在育成初期時著重體驗與陪伴,因此在顧問諮詢與教育上,必須以常駐團隊與有系統的訓練方式在社區辦理,後期在事業專案推廣上則需要資金挹注,而考核上絕非以銷售量或人口移居等量化指標為主,必須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時考慮,因此,要完整發揮機制功能,就必須整合前述四個類型的組織(表1),因為單靠社區或其民間組織的力量與資源,是無法驅動整個社區的經濟發展。
​
  最後,「人」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但要留住人或讓原鄉人回流,甚至吸引外地人,關鍵在於合理薪資的就業機會,因此如何透過振興地方經濟的流程與社區創業育成機制,增加創業機會,有賴前述四類組織的通力合作與落地執行,如此地方經濟發展才有成功與用續的機會。
​
​胡哲生
臺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理事長
臺灣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兼任教授
 
羅偉
臺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副研究員
臺灣輔仁大學商學研究所 博士
 
本文修改自「鄉村經濟發展與村鎮創業育成」,終身教育,2018(3),75-79。


​參考文獻

​1. 胡哲生、高明瑞、吳宗升、高永興、楊銘賢 (2018),臺灣社會企業發展-回顧與展望,新北市:臺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出版。
2. 袁建中(1996),我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之規劃,規劃學報,第23期,85-103。
3. Chang, J., Benamraoui, A., & Rieple, A. (2014). Learning-by-doing as an approach to teach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51(5), 459-471.
4. Miller, Ethan (2013). Community economy: Ontology, ethics, and politics for radically-democratic economic organizing, Rethinking Marxism, (forthcoming).
5. Miller, T. L., Wesley, C. L., & Williams, D. E. (2012). Educating the Minds of Caring Hearts: Comparing the Views of Practitioners and Educators on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petenc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11(3), 349-370.
6. Perrini F. and Vurro, C. (2006).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Social Change across Theory and Practic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57-85.
7. Polanyi, K. (1977). The Livelihood of Man. Academic Press.
8. Prahalad, C.K. (2004). 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 Eradicating Poverty through Profits. Pennsylyania: Wharton School.
9. Schumpeter, J. A. (1912).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0. Smilor, R. W. (1987). Commercializing Technology through New Business Incubators. Research Management, 30(5): 36-41.

評論已關閉。

    社企文章

    發現社會問題,
    找到解決方法,
    走向長遠目標。

    月份

    三月 2021
    九月 2018
    五月 2018
    三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十二月 2016
    十一月 2016
    十月 2016
    四月 2016

    分類

    ​翻譯文章

    全部
    好書分享
    社企洞見·商業生態
    社企洞見·商業生態
    社創火炬
    社會吠話
    社會小鋼炮

    widget @ surfing-waves.com

    RSS 訂閱

地址
新北市三重區三和路四段101巷12弄7號2樓

社團法人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聯絡電話 | 02-8287-0058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
聯絡電話 | 02-8287-0058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
聯絡電話 | 02-8287-0058#蕭小姐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投稿信箱 | [email protected]

青春舞鶴咖啡園
聯絡電話 | 02-8287-8255# 王小姐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Contact Us

    Subscribe Today!

Submit
Creative Commons使用的相片來自 Ash Crestfelt, blondinrikard, theglobalpanorama, snre, veveru, mikecogh, USEmbassyPhnomPenh, Orange County Archives, Never Edit, AK Rockefeller, places_lost, TimOve
  • 認識學會
    • 學會介紹 >
      • 學會大事紀
      • About TSEIES in English
    • 加入學會
  • 我們推動的事務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 >
      • 永續發展國際觀察專欄
      • 社創播播Podcast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系列課程
    • 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
    • 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
    • 社創論壇
    • 青春舞鶴 >
      • Woo-Hoo大小事
      • 參訪活動
      • 一起夢想計畫
      • 洄瀾待志-青年培力
      • 青舞共好館商城
      • 揮舞慶鶴計畫
      • 已截止-好撒馬利亞人青年培力計畫 >
        • 💞已截止 好撒募款計畫
  • 社企知識庫
    • 胡老師專欄
    • 社企小品
    • 報導專題
    • 翻譯文章
    • 學會出版品
    • 社企Q&A
  • 支持我們
    • 線上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