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TAIWAN SOCI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CIETY(TSEIES)
  • 認識學會
    • 學會介紹 >
      • 學會大事紀
      • About TSEIES in English
    • 加入學會
  • 我們推動的事務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 >
      • 永續發展國際觀察專欄
      • 社創播播Podcast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系列課程
    • 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
    • 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
    • 社創論壇
    • 青春舞鶴 >
      • Woo-Hoo大小事
      • 參訪活動
      • 一起夢想計畫
      • 洄瀾待志-青年培力
      • 青舞共好館商城
      • 揮舞慶鶴計畫
      • 已截止-好撒馬利亞人青年培力計畫 >
        • 💞已截止 好撒募款計畫
  • 社企知識庫
    • 胡老師專欄
    • 社企小品
    • 報導專題
    • 翻譯文章
    • 學會出版品
    • 社企Q&A
  • 支持我們
    • 線上捐款

《自心田創建人間淨土的社會實驗—Auroville India 》

3/13/2018

 

■時      間:01.13—02.22, 2018
■團隊領隊:林念慈(棉樂悅事 創辦人)
■團體成員:主婦聯盟幹部及少數
               Auroville理念好奇兼崇拜者
Picture

​1.前言
Auroville位於印度南部Tamil Nadu 邦,是ㄧ個從破壞的森林區,重建起來的新森林中的小鎮,這個鎮以人性的自我修持擴及愛人惜物的道德理念,為建鎮的精神核心,逐步的吸引不同目的之團體與個人加入,在五十年後的今天,除了密布森林、散落林間磚房與平靜閒適的生活步調外,她與一般的鄉間小鎮無異,沒有現代化誇張的建築、沒有林立的店招與街道,卻有穿梭林間泥徑,各種膚顏人士衣著樸實、以自行車或清簡機車代步,進出沒有招牌但是有聚會人潮的庭院建築中。
 
這是一個位於印度南方,毫無印度風情,瀰漫著森林魅力,稀疏的人群很有默契的移動,似乎再尋找什麼,也用容顏告訴你她已獲得了什麼,不是手上的提物,而是心情的轉變與心靈的滿足。
 
時至今日,愈來愈多的各國人,帶著不同的心情與心靈空白來到此鎮,也用不同的心境參與這裡的生活。愈來愈多心所思、身所欲、靈所屬各異的人與組織的進入,這個因人心而建造的鎮,會否因為心的複雜而變?會否因為現代科技與資本的進入而轉向?能否用心靈支撐小鎮的永續的發展?這是另一個外界人士來到這裡的奇特心情與期望—對「心靈建鎮的過程與永續」的好奇。
 
這是一篇關於我個人在八天期間,盡可能寧靜心思仔細觀察體會該社區的心得,輔以社區經濟理論文獻的推演,寫下我對Auroville的解析與趨勢推演。
Picture

2. Auroville宗旨
不同於多數城鎮的建立,主要源自於農做生產與農戶聚集,進而推動水路交通要道、工業技藝累積等因素的賦予而自然形成,Auroville卻建立在少數人的精神反省與貧瘠荒漠之上,一種純粹發自內心、沒有天然資源吸引力的廢棄土地上,如何策動人心的思辨?如何驅動理念支持者的改變行動?如何吸引新居民的共同意願?在50年(建立於1968)後得今天已是一片森林中的人道社區,常態性居民近三千,每天仍有絡繹不絕的國際瞻仰或體驗行程人士進入的美麗新世界。
​Auroville創建者為法國女士Mirra Alfassa (1878 - 1973) (現被尊稱為Mother),具有高尚的人道關懷情操,有感於二次大戰展現出人類有史以來最可怕的人性仇恨與計劃性族群毀滅,展現出追求國家擴張的侵略行為、隱藏在文化中的傲慢與暴戾等社會心理,不僅造成大量的人類死亡,也顯現出人性中的貪婪、資源掠奪與環境破壞。

Picture
​這樣的社會與人性趨勢,道出人性道德與精神文明的淪喪,任何關心人類文明發展的有心人,都會感嘆人類進化的方向是否出了問題?科技的進步是否與文明與生活福祉有正向的關連?人類的內心精神到底是甚麼,為何這麼多宗教與倫理的生活教育與道德規範,仍無法阻擋人性中殘酷因子的滋長?
 
Mirra Alfassa來到二次大戰前仍屬法國殖民的印度南邊城市Podicherry,與印度的修行者、哲學家Sri Aurobindo Ashramr等人組成了關懷與靈修團體,他門的聚會思考場所進而成為思想者的修院、Mother埋葬之所,也是後世國際人士景仰Auroville精神,而前來體會與靜默冥思之地,他們深受Sri Aurobindo的影響(註1),希望積極推動有助於人性精神精進昇華的行動,乃由Mother規劃建立一個能宣揚理念與改變人性的”新”社會的實驗地,取用哲學家Aurobindo名字中的”Auro”(黎明的意思),作為人道關懷者精神宣揚與修習實踐的起始地。
所以Auroville是關心人類的未來,檢討文明道路的偏失,希望從人性根源的品德思鄉進行自修淬煉的心靈村鎮,期待在這發揮道德教化導正思想的社會功能;而一向善於內省修習的印度哲學者,所檢選出可以闡揚人性中純真原樸、謙和自省的行為法則,是他們認為得以彰顯善良、避免惡誘的方式。據此而發展出現今Auro精神的十二項品德,作為他們爾後重建新社會的社區生活實踐基本要求(如照片):(因為該十二項品德過於抽象深奧,不在此擅做說明,請讀者自行琢磨思考、也是一次自省修習的機會吧)。
Picture

Auroville 12項精神法則

Sincerity
Humility
Gratitude
Perseverance
Divine
Aspiration
Receptivity
Progress
Courage
Goodness
Generosity
Equality
Peace
​
​從個人的內心修為教化中,在變化出人性尊重,仁人愛物,人群平等的社會關係與族群互動。


3.Auroville建設行動
​創建者希望具體的展現人性的可教育性,人群次序的可重塑性,乃以建設新村落,用積極的教育行動證明心靈重塑的可能,接著他們向聯合國提出這項計畫,希望獲取土地與資金,建設具有這種理想的人群社會,經過大力的呼籲與理念夥伴連繫,最終雖沒獲得金錢援助,但是獲得印度政府提供,現今所在地的荒廢農地。
 
Auroville 所在地原本是林相豐富的原始森林,林中擁有許多香草,自古代附近居民就擁有相由治病的能力,作為服務往來於途中行旅的生計,但是因為澳洲商人投資種植棕梠樹,而致森林被整片砍罰,加上種植棕梠需要大量的水,肥料,進一步使得地面乾涸、表土流失,而成為荒漠不毛之地。
 
1968年,Auroville 正式在此乾旱土地上成立,邀請約63國家青年代表,帶著他們國家的泥土,就在今日Auro golden ball 現址上宣告成立(也就是”母親殿堂” Matrimandir所在地),當時直接面對的挑戰就是:如何復育事宜生活的環境空間?如何取得生活用水?用何種有環境意義的工法建設居住房舍?如何獲取生活所需物質?
 
Auroville 的創設者擁有相當的人文與道德要求,但是當時的科技觀念與工程技術,仍沒有明顯的社會思維,對於恢復森林與綠色建築並未相關知識,所以在建設初期,參與的成員都在摸索嘗試,以致許多成員離去,留下的與新加入的理念認同者,逐步的找到用在地材料的曝曬磚蓋房子,用廢棄植物落葉覆蓋保濕,用雨水流走路徑挖出儲水池,用蟲草生態滋養土地等方式,一步步的復育出生態森林與建蓋綠色房舍。
Picture
Picture
​
​4. Auroville居民組成與發展趨勢
至2018年,已有五十年發展史的Auroville,已是有來自五十四國家,正式長住居民2814人(成人2127,孩童687,台灣籍6人),佔地  餘畝,主要為森林(200萬棵樹木)覆蓋的龐大社區。
 
目前的社區成員包括:
(1)社區委員會核心組織與金球符號象徵的Auroville精神
(2)行政與公共服務人員:行政管理與社區基礎建設與規劃管理人員,及Auroville遊客接待中心的展示說明、空間服務、及中心附屬的商業餐飲機構人員。
(3)公共建設與基礎農業從業人員:13個農場約350英畝有機農地,提供在地部分生活需求,以及水資源處理,太陽能電力系統,學校基礎教育,道路維修、公共交通等符合Auroville環境與社會精神的公共服務。
(4)Auroville精神實踐與實體建設的志工團體:如Sadhana Forest(森林修行者)復健森林;綠色建材(曝曬磚)與建屋技術機構(??????),清潔廢水處理與雨水收集等,
(5)靈修養生組織:由於Auroville本身就強調靈修對道德精神的提升,所以加入Auroville住民自然也就有許多,幫助個人探索生理機能與心靈安靜的教室,包括;身體條與氣場感知(sensation)、音樂靈修、水療靈修、瑜珈、太極拳、呼吸養生等活動組織。
(6)Auroville人道關懷精神與社區意識實踐組織:包括以社區為基地,扶助鄰近貧窮或災難村落的婦女兒童照顧的社會企業,如ecofemme以教導婦女製作可重複使用手工布衛生棉,提升婦女地位衛生教育與生態環保等;香草森林Pichandikulam則試著復育森林,找回遺落民間的香草精油知識與療癒技能,同時也幫助農村家庭,從精油製作與芳香醫療服務中找到工作機會;從幫助南亞海嘯災民開始的Tsunamika,以服飾設計與販售幫助印度婦女就業,提升婦女收入與地位。
(7)展現不同國家或民族文化管區:在社區設立能夠宣揚理念與展現民族平等的國家或區域館(pavilion),目前已經建立西藏館、印度館、非洲館、法、德、俄等14個館區,部分館兼營住宿。另有展示Auro精神理念、都市設計、藝術、圖書等二十餘館(註2)。
(8)具有民族風或人文藝術家或機構:不論長期或短期住在Auroville的藝術家,如繪畫雕刻、陶藝、樂器、民族風飾品、衣飾、演奏,也以社區店面經營或借場展演方式,生活在社區的各個角落中。
(9)社會企業與商業:目前有社會企業性格的商業組織170餘家,雇用鄰近村落居民約5000餘人,包括手工用品、宴會餐、食物製作、餐廳、能源、建築、電力與資訊、音樂、旅遊等,該村對小型工藝與商業的態度是服務村民生活、賺取外部收入貢獻Auroville的公共支出。
(10)服務社區居民或外來短期訪客的餐飲住宿:包括服務社區居民生活所需的小型便利商店(居民才可購買)以及一般民眾購買雜貨店,各國口味的餐飲(多樣性印度餐、義大利麵,輕食簡餐),咖啡屋,麵包坊等,以及服務短期來訪小型旅店或前述館區住宿。(註3)
(11)一般居民:各國人均可申請進入成為Auroville住民,但需要先申請一年的暫時居民,以便於雙方觀察與參加社區生活適應,成為正式居民者要自己準備可以在村內貢獻所長,賺取自己生活的工作方式。其他國家多為零星人數。
顯示部分社區居民已是在心態上,是享受社區廉價但閒適生活條件的養老人口,他們會否維護Auroville強調人群平等與心靈重建的目標,自然引人憂慮。(計算自Auroville官方網站(https://www.auroville.org/contents/3329)提供之居民資料。
(12)短期居民與外部遊客:外部申請進駐的外籍與印度人士仍持續增加著,我在西藏館三天下午休養期間,便有兩場給申請者的說明會,一場以西方人為主約十餘人,另一場可能都是印度人約二十餘人,似乎以在地經營事業為目的,對西藏館的點點滴滴都很有興趣。
準備在此悠閒過退休生活的盤算者,他們對Auroville精神未必關心,甚至在這雇佣僕役只顧自我的生活方式,對Auroville精神形成反諷。
他們未必有實踐Auroville精神的興趣,但是對第5至8類群的靈修、環境與技藝等非常歡迎,當然他們的在地消費,為在地居民帶來亟需的經濟資源,可以支撐事業經營居民的駐留。Auroville精神是否會在世俗化人眾的壓力下而日漸淡默,是相當可能也值得關注的議題。
(13)外部(財務)支援機構:依據2017數據,Auroville當年支出一億五千萬,而當年收入與支出正好平衡,收入中社區本身可以創造的收入約36%,主要財務支援是印度政府編列年度預算站24%,次則是國外非營利組織與企業捐贈達24%。資金除了用在社區員做與基礎設施建設外,再來就是社區土地所有權,例如綠色廊帶的土地購買,Auroville的財務需求中,便有相當比例金額是用在土地購買,目前約有20塊約60%綠色廊帶的土地,仍在洽談購買中。
Picture

5. Auroville是互助的社區經濟體(community economy)?
​Zsolnai(2002)對社區經濟體的描述”特定地理區域內成員,各自生產物品與相互交換以獲取生活所需,將生活環境變成更具吸引力,吸引外部成員的加入”;在概念性的”社區”內,有三方面的經濟活動,包括:生產、商業、(公共)服務。社區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因為社區居民,形成可以是最小成本與最低風險的長期供需約定,也是”互助”型的多樣性需求滿足活動;唯有建立在社區成員間生產與消費兼具的人際關係上,才能夠維繫人群聚集不散、社區的穩定發展。
 
社區中三類經濟活動,分別是:「生產經濟體」為社區中製造者或修配者,包括農、畜、農產加工與工藝品製造等,通常為社區中最大量的成員;「商業經濟體」社區金字塔頂端民眾,職司社區中的採購、銷售、交易商、貨商等人員,負責社區商品服務的流入與流出;「服務經濟體」包括交通、飲食與住宿、及專業職能(律師、醫療)、人文等知識技能服務,更進而推動往上發展的政府服務、宗教等廣義服務活動(Zsolnai,2002)。由於是彼此供需相配的互助社群成員,社區成員愈多,便可以容納更多的產品需求與服務,創造豐富多樣的工作職能,營造出蘊含高端知識的專業服務。進而產生社區的知識導向質變,成為吸引外部人才與高端產出外銷的城鎮化效果。
 
Auroville既是以精神修習為號召,吸引理念認同者加入(第1,2類群),所以初期加入居民必然是參與社區基礎建設與改善當地生活條件者(第 3,4類群),再則是與心性修習相關的靈修教育或社會(區)關懷組織(第5,6類群),其次才慢慢再擴及其他與Auroville價值觀相合,在地技藝與生活需用相關的製造、銷售者(第7,8,9類群)。Auroville與一般社區倚靠地理資源,從民生物資產銷開始,再逐步出現服務與文化等人群的順序不同,這種以精神文明為建鎮的核心,一直維持該精神的影響性(如母親殿堂Matrimandir),與社區眾多世俗化的商業新居民,形成兩種平行階層的社會結構。
 
Bell, Tracey &Heide(2009)認為,由於個別社區所遭遇的在地條件與機會不同,引發出社區成員的相依互助的集體經濟後,會驅使各地社區生活與文化的專精發展,造成區域的差異化效果(Saxenian, 1994),同時社區的在地社會結構與社區-經濟發展的長期鏈結關係,會形成社區在地鑲嵌(local embeddedness)關係,也就是一般所謂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現象,而在地鑲嵌則會影響社區內合作治理的方式(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ode) (Su & Zhang, 2016)。
 
Auroville是以道德精神為核心思維所逐步營造出來的新社區,與前述一般社區先有在地資源生產與消費,再產生服務技能與知識的發展脈絡不同,她是先有知識理念吸引有專業技能的志工團體進入,逐步改善環境建設理念中的生活基礎與生產活動。其二,Auroville精神是該社區的核心資源,圍繞該資源所衍生的各類專業活動,自然與該精神資源的特性有關,否則就會摧毀該精神資源的存在價值。
Picture
Picture

6.永續發展的未來
​Aristotle觀察古代人類社區的形成與興衰,發現社區成員的聚集有賴在地天然資源的使用與餵養˙社區成員使用在地環境資源從事生產,並與其他成員的不同生產從事交換,以相互滿足社區成員的生活需求,但是是否能長久維持人群生存,則需要看成員們對資源的處理心態,是滿足生活的適量開發,還是滿足財富的大量開發?Aristotl稱呼前者是Oikonomia,後者是Katalaxia,代表兩種社區成員使用在地資源的觀念(Polanyi,1977)。
 
Oikonomia強調社區成員利用資源生產自己與他人的生活所需,大家各自發展可以與他人相互交換多樣產出,一來形成互助的經濟體,二來,因為社區內部需求量有限,對環境物資的耗用會自然形成一種自我節制,生產剩餘在與外部交換,取得社區其他物資來源,久之社區會與環境形成均衡的生態關係。
 
反之,Katalaxia的社區重視用社區資源與外部交易,由於外部需求是無限的,不之節制的交易必然超越原社區的生活需求,必須以貨幣將交易所得于以儲存,因此成為一種純商業、追求財富最大化的經濟體質。
 
胡哲生(2015)觀察社區如何使用內部或外資源,以服務在地或外部需求的社區發展模式,發現社區的經濟體質只要掌握Oikonomia原則,先以內部需求或生產能量限制自我控制,再以生產剩餘與外部交換,都可以建立豐足生活又能與環境和諧共存的關係。
 
既然社區有其資源條件與發展限制,需要與外部社會有相當程度與適切方式的交易往來,但是如何有效地保持社區環境與資源的永續,是每個社區必須謹慎規劃與自我約束的,如果能為自己尋找永續經營模式的"內外均衡的經濟系統",可以為社區帶來下述社會影響:
(A) 社區經濟系統必須能夠持續,生產循環能夠重複,在長期的未來都不會為環境帶來損傷。
(B) 社區規模應該可以在某個水準達到均衡,社區經濟不能夠依靠無止盡的經濟成長來維護工作機會與生活繁榮。
(C) 社區必須生產至少是足夠的食物與初級原料,支持成員的簡單生活,以及在環境承載限制、又不開拓世界其他地區的消費情況下的舒適生活。
(D) 社區使用的所有能源應該來自可更新補充的資源。
(E) 社區可以有自己的貨幣與金融系統以避免被外界剝削或分裂,社區資本不應該流進或流出及利息抽取,即使有也應該由內部情勢決定。(Zsolnai,2002)
Picture

7.對Auroville未來的想像
​最能代表與掌握Auroville精神走向的社區治理(community goverance),必須建立在左右該村評鑑新進成員,與導引社區互助經濟走向的決策體制—Auroville管理會議、決策機置、與Auroville精神教條化。觀察該社區仍然嚴謹的居民管理規則與持續擴張綠帶的企圖,Auroville精神是強化的。
 
Auroville建立在心靈教化的資源基礎之上,她必然是吸引沒有地域限制的心靈需求者,再交換進來鄰近社區的生活資源,所以Auroville會與印度社區形成物質與心靈分工互助的關係。哪天如果她喪失了心靈服務的功能,也就會失去與鄰村交換物資的能力。反過來思考,如果Auroville引進過多以生活服務為重的店面與商業遊覽,淡化了她心靈資源的重要特色,也就是該村逐步消逝的開始。在進入下一個五十年的開始,這個憂慮正是她最大的挑戰。
 
Auroville正日漸老去,五十年足以讓當時的建立者也年華過往,但是任何社群如能保持繼往開來的新加入者,他們不是看上這裡的珍貴資源,而是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因此,寄望進來的青壯年,仍能心繫Auroville的精神,這兒的面貌會如舊甚至更壯大。
 
我對Auroville的未來保持審慎的樂觀。我在心中暗自期許,下個十年再來拜訪,希望看到的仍是仿如老友的面貌與神采。

Picture


​註1. Sri Aurobindo著(徐梵澄譯)(1991),周天集∶關於智慧與德行的箴言,(中國)美金1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註2.Auroville 對商業與金錢的心態是金錢用於改善生活品質與實踐精神理念。 (Money is not meant to generate money; money should generate an increase in production, an improvement in the conditions of life and a progress in human consciousness.)
https://www.auroville.org/categories/15
註3. Auroville對社會企業的期許:
1.To create abundance for the growth of Auroville. 2. To contribute towards building a common collective prosperity. 3. To express beauty and harmony in matter. 4. To build and strengthen a shared economy. 5. To provide a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from Auroville, the Bioregion, India and the World. 6. To develop while maintaining a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environment. 7. To support fair trade practices To support fair and lawful labor relations. https://www.auroville.org/contents/510
 
參考文獻:
胡哲生,李禮孟,孔建中,(2015),“社區經濟類型與社會企業在社區中的影響力”,輔仁管理評論, Vol.21, No.2
Bell, S.J., Tracey, P. & Heide, J.B. (2009),“The organization of regional clust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4 (4), pp. 623-642
Polanyi, Karl(1977): The Livelihood of Man., Academic Press.
Saxenian, A. (1994), 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Xin Su and Hui Zhang,(2016),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2016 2nd Asia-Pacific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Conference, 434-9
Zsolnai, Laszloi,(2002), “Green business or community econom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No. 8. pp. 652-662.

評論已關閉。

    社企文章

    發現社會問題,
    找到解決方法,
    走向長遠目標。

    月份

    三月 2021
    九月 2018
    五月 2018
    三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十二月 2016
    十一月 2016
    十月 2016
    四月 2016

    分類

    ​翻譯文章

    全部
    好書分享
    社企洞見·商業生態
    社企洞見·商業生態
    社創火炬
    社會吠話
    社會小鋼炮

    widget @ surfing-waves.com

    RSS 訂閱

地址
新北市三重區三和路四段101巷12弄7號2樓

社團法人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聯絡電話 | 02-8287-0058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
聯絡電話 | 02-8287-0058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
聯絡電話 | 02-8287-0058#蕭小姐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投稿信箱 | [email protected]

青春舞鶴咖啡園
聯絡電話 | 02-8287-8255# 王小姐
服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Contact Us

    Subscribe Today!

Submit
Creative Commons使用的相片來自 Ash Crestfelt, blondinrikard, theglobalpanorama, snre, veveru, mikecogh, USEmbassyPhnomPenh, Orange County Archives, Never Edit, AK Rockefeller, places_lost, TimOve
  • 認識學會
    • 學會介紹 >
      • 學會大事紀
      • About TSEIES in English
    • 加入學會
  • 我們推動的事務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 >
      • 永續發展國際觀察專欄
      • 社創播播Podcast
      • 永續社企創新發展學院系列課程
    • TiC100社會創新實踐家
    • 社會企業學術研討會
    • 社創論壇
    • 青春舞鶴 >
      • Woo-Hoo大小事
      • 參訪活動
      • 一起夢想計畫
      • 洄瀾待志-青年培力
      • 青舞共好館商城
      • 揮舞慶鶴計畫
      • 已截止-好撒馬利亞人青年培力計畫 >
        • 💞已截止 好撒募款計畫
  • 社企知識庫
    • 胡老師專欄
    • 社企小品
    • 報導專題
    • 翻譯文章
    • 學會出版品
    • 社企Q&A
  • 支持我們
    • 線上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