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傳愛送暖日誌1
2022傳愛送暖日誌1
📌傳愛送暖日誌
學會接受雙福基金會委託,運送生活物品給附近山區部落長者與貧困家庭,這一年多來,透過當地熱心居民引介下,進入花蓮瑞穗鄉、卓溪鄉、玉里鎮等地區,二十二個部落長者活動與共餐場所,各別送到不方便出門的長者家中,已發送二百多件棉被毛毯、年菜、豆奶、營養品、母親節禮盒、端午節粽子等物品,下個月還有中秋禮盒。
-
不僅協助的照護員充滿喜悅🙂,還常收到長者激動的感謝,謝謝這個社會沒有忘記他們!對長者來說物資不僅僅是物資,而是一份溫暖一份對他們的重視🤲
-
🙏謝謝雙福基金會,也謝謝捐贈者的溫暖與支持。
2022傳愛送暖日誌2
今年學會還有收到「誠光養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贈物資,有德州煙燻熟撕豬肉絲🐖、手工牛肉漢堡排🐂、手工青醬雞肉漢堡排🐓、法式洋蔥湯等新鮮美味佳餚,為花蓮山區的部落長者共餐加菜!
-
另外在5月底收到來自「美信硏衣生技」捐贈物資,準備約200份成人、兒童的衝鋒衣、防曬帽T、防蚊衣、機能POLO衫、抑菌口罩、足球包等,看到孩子們收到新衣服開心模樣,大家也一同被笑容😁溫暖了。
🙏再次謝謝捐贈者的溫暖與支持。
花蓮南北狹長,確實的地理資料我沒有興趣查看,對於生活在瑞穗鄉廣大農野中的人而言,觸目就是高昂山脈與無邊的果園綠地,但是又總在小路的盡頭就有大小不一的村落,這樣的看似孤遠卻又如近鄰的感覺總是存在。自從接受雙福基金會委託,運送生活物品給附近山區部落老人與貧困家庭,深深體會仍然有這麼多村落,就在遠山路彎之後,過著栽種或零工生活,有著自己的族群文化與生活步調;然而,祥和互助的氣氛中總是伴隨著「老」的景色。我很幸運的在熟悉瑞穗、卓溪、富里、春日等鄉鄰部落的支持者引介下,能夠親自致送物資進入附近二十二個部落老人活動與共餐場所,甚至透過在地人告知送到個別不方便出門的長者家中,這一年多來,多次致送棉被、毛毯、豆奶、營養飲、餅乾等物品,感觸深刻又真實。
部落家庭面對的並不是貧窮,而是社區老化後的孤寂與缺乏自理生活的能力,更因為欠缺像都市一樣普遍的醫療與衛生常識,營養飲送到共餐場所時,服務人員高興異常:「長者的情況非常多樣複雜,我們很擔心餐色是否符合身體需要,這個營養飲品可以讓我們安心照顧他們」,於是我們建議將營養飲品放在共餐處所,鼓勵長者每天早上來活動場所時享用一瓶,既充分善用捐贈者美意,也帶動長者運動習慣。捐贈物資品項即使不同,但是每當我們的到來,大家都是歡樂以對,不只是帶來符合需要的「物品」,更多時候是沒有被遺忘的心情感受。
2021/11/13~14輔大師資培育中心參訪
輔大師資培育中心於11/13,14到學會在花蓮瑞穗的〈青春舞鶴咖啡園〉實踐基地,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咖啡、農業,和友善土地理念的服務課程。在課程中,同學進行咖啡園採果、農地整理、咖啡初期加工,以及咖啡風味探索等活動。除了理解咖啡採收相關的知識,也切身體驗到農夫的辛勤,和友善土地的理念。
2021一起夢想專案
「身邊伴著老相好,就這樣信步在鄉間小路上,吹吹暖風、曬曬日光,諦聽著蟲鳴鳥叫,偶爾再和三五好友扯扯嗓子,談天說地。這樣的日子看來愜意─卻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 直到他們來了之後,平靜無波的心神,似乎又揚起了漣漪。」
就在2020年七月,傳愛計畫正式啟動,我們偕同志工們前往「長良文化健康站」,為卓溪各部落60歲以上的爺爺奶奶們帶來了豐富的二手玩具及關愛活動,透過玩具及人員的帶動下,每位爺爺奶奶的臉上都掛著大大的笑容!同時,透過玩具的操作,亦能給予長者們異於平常的體驗,刺激腦部使其活化,進而減低失智的可能性。
「一起夢想-舞鶴夢想玩具窩」專案期間我們幫助了部落的老人與孩子,藉由玩具和他們一起互動與學習,著實讓我們感受他們對陪伴的需求,期待未來有更多資源和機會能持續到村落活動。
洄瀾,花蓮的舊稱。待志,也是代誌,關於花蓮志工的大小代誌。我們衷心期待青年夥伴用熱情沸血、同理真心及實際行動,讓好事在這片擁有美麗山海的土地上發生。
服務學習中,陪著這些阿公阿嬤們一起玩樂高,拼砌出更多更有創意的成品。陪伴長輩絕不是負擔,而是享受,在做中跟長輩們學習、互動,尤其是珍貴的撒奇萊雅文化!
透過提問,讓不同年齡層的住戶分享對社區的經驗、喜好與未來期望,藉此增進住戶的認同感。並將這些經驗作為設計社區地圖的重要參考。最終,邀請社區藝術家、工作坊老師與住戶共同設計美觀且實用的地圖,並重新上色指引牌,為社區帶來新風貌與連結。
本次營隊以十二年國教「自發」、「互動」、「共好」理念,結合太魯閣族文化,帶領銅門國小孩子學習建造傳統竹屋。孩子們在過程中了解竹屋建造歷史與技能,並體驗太魯閣族文化的獨特性,展現出對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精神。營隊中,孩子們的純真笑容與回饋讓老師感受到教育的價值與意義,並堅定服務偏鄉、帶給孩子們更多資源與關懷的使命。
輔大農學市集的志工們自主性的成立了「志工小舖」,找尋我們認同的理念商家「德米路」與「舞鶴咖啡」, 分享他們的商品給輔大師生及周邊居民。過程中,我們覺得銷售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學會叫賣、跟客人介紹商品等,裡面的眉眉角角都是技巧。我們下了很多功夫,想把商品賣出去,幫理念商家們帶來收入,也讓更多人看到他們的好產品,讓我們志工習得開店的實務經驗。
此次農學市集有種人的進鄉活動,不僅僅前往青春舞鶴園區做農地的整理,更親身體會、了解台灣農村的實際情況和所面臨的困難!
輔大農學市集在學校一直都定位成為一個教育、學習的場域。希望透過這次的行動能在輔大有拋磚引玉的效果,讓大家重視台灣鄉村的發展,日後在寒暑假期間更可以前往這些地方進行服務,陪伴鄉村的獨居長者。
這次服務讓我深刻體會到偏鄉學生的困難,尤其是交通不便、師資不足和生活環境的限制。學員的情緒可能源於在家過於忙碌,來到學校後釋放壓力。透過不斷的服務經驗,我學會了「換位思考」,也真正理解到偏鄉與都市的差異。雖然每次營隊中都有不足,但期待能透過累積經驗,為學員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支持。
2020年夏天,我們來到花蓮瑞穗,秉持熱血精神服務家鄉。透過「蜜香紅茶提拉米蘇烘焙課程」、「鶴岡文旦彩繪課程」、「古生物化石製作課程」,讓當地小朋友認識家鄉物產,同時也讓志工們獲得精彩的服務體驗。感謝青發署、花蓮志工服務站及瑞穗國小提供機會,期待未來更多人加入志工行列,為花蓮帶來更多美好!
這個計畫的核心目標是改善浪浪與社區的關係,並推廣動保觀念。我們透過訓練課程讓狗狗學習與人相處,並舉辦市集和鮮食工作坊,促進狗狗與居民的互動。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來福從膽小變成社區的焦點,顯示出顯著進步。感謝青發署的支持,我們將繼續努力,推動人犬之間的正向關係發展。
我希望生命的教育是從這些小朋友做起,讓他們了解生命的價值,並將這份理解帶給家人。我是花蓮的在地青年,感謝光復祕密基地的小朋友帶來的收穫,並感謝門諾黎明向陽園的合作及志工團隊的辛勞。兩天的活動中,小朋友學到了烘焙、自然探索、花草識別和建築基礎等生活技能,他們開心地與家人分享。最感動的是孩子們在課程中互相合作,並真正理解計畫主旨,讓我充滿成就感,期待他們帶著這份心情成長。
「情感煙花季——情感表達潛能開發育樂營」旨在幫助花蓮國小學生學會適當表達情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兩天的營隊中,孩子們從不善表達到開始探索情緒,通過肢體、表情或創作多肉植物表達自己。即使大雨滂沱,我們克服困難,看到孩子們的成長與轉變。結業式時,收到孩子們的感謝卡片,讓我們深感滿足。感謝青發署和可愛的孩子們,這段經歷是我們最大的回報。
感謝神隊友的熱情參與,從採收、去籽、殺青到最後做成美味飽滿的蜜餞😋還兼任小老闆的評審,給予要去台大擔任小講師們專業的建議。🌈有個夥伴回饋:非常的有趣,雖然天氣沒有很美麗,但我的腦袋裡出現彩虹!希望未來有更多這種有趣的活動,今天的收穫也非常多,殺青的部分順便訓練我的耐心:採洛神花的部分我願意採一整天!
花蓮青年、關心青年的哥哥姊姊齊聚一堂,一起為了青年的未來用心討論,在大家的「激」盪之下提出花蓮志工培訓能更進步的方向!
相信不論是像洄夢青春團隊從自組團隊的小行動,還是如同雨恩在所在之處深耕,提供一個讓每個人創造自我價值的平台,相信大家能帶著這些能量,更多的美好會在花蓮遍地開花呦!
本次比賽誕生的黑暗料理有:聯合美食饗宴、Comme Lamont (?)、海廢兒童餐-R花枝什錦炒麵、法式雙蛋香草豬佐波士頓大龍蝦搭一瓶82年拉菲、比你們都好吃鳥巢日式萬元綜合套餐。謝謝各位小當家,期待未來大家在生活中實踐永續,同場感謝:🌊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萍佳用心解說/🍙 花蓮Dipit-復興無菸部落神好吃勇士飯糰、洛神冰淇淋/🏠 無私提供場地支持青年的洄瀾灣渡假民宿
今年暑假,22位來自不同大學的志工與11位視覺障礙學員及2位視障生的手足,共同參與了「聽見冒險的聲音」營隊,進行了一場屬於視障者的冒險之旅。營隊活動包括學員首次參與廚房工作、合作完成晚餐,並安排了故宮的導覽,讓學員了解無障礙服務並觸摸展品。營隊的目標是幫助身障者學會獨立自主,突破他人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並發現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感謝玉萍老師在「寫寫字採編學堂」中,詳細分享編輯出版的組織架構、製作流程和應考慮的細節。老師引導我們進行一分鐘觀察受訪者後的臨摹畫展,幫助我們思考記者在創作中的獨特視角。透過「我是⋯」的自由書寫訓練,我們每位學員都從文字中展現了豐富的生命力。最後,在工作坊中,學員們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出版計畫,成果發表時的光彩讓我十分感動。謝謝玉萍老師的引領與啟發!
和平並非遙不可及,從我們所在之處就能掀起漣漪。青花菜課程邀請幸福編『馬』團隊設計的「浪跡天涯」桌遊體驗活動,讓玩家在遊戲中體驗難民議題,學習多元立場和溝通能力,並符合SDG16的公平、正義與和平價值。遊戲中大家學到了核心概念:把自己先照顧好、互助與共榮。感謝團隊帶來這款優質遊戲,也製作了與難民議題相關的懶人包,邀請大家一同關心。
「洄夢青春」計畫透過青年志工與北林三村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舉辦了鳳林文化趣暑期兒童營,藉由專題課程、闖關、大地遊戲等活動,讓孩子認識並建立對家鄉鳳林的認同感。活動中,孩子們不僅學到文化知識,還提升了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營隊前的多次籌備和訓練讓我們更加熟悉營隊運作,並獲得協會的支持與協助。最終,活動成功舉行,孩子們在笑容中體會文化的傳承。這次經歷讓我們學會了信任、扶持與感謝,並相信這些孩子將成為未來的文化小尖兵。
謝謝花蓮在地青年,還有從台北、宜蘭特地來當志工的好夥伴,一起來東里鐵馬驛站推廣布衛生棉、玩具圖書館以及創作火車彩繪!志工們分享:「非常喜歡今天的活動,也覺得一切都很有愛❤️」
感謝東華藝創系的夥伴 東里3.0
開開心心度過美好的下午o(≧v≦)o
重量級講師阿孝老師肚子裝的都是故事,讓我們知道公民記者可以化身土著人類學家揭露各種生活百態,專業不只一種!工作坊有「夜市裡打工的國中生」、「家人間的情緒勒索」、「愚民!還趕出門!」、「你的話我的疙瘩」,真的可以寫成專題報導捏!
在五味屋的服務中,我們協助整理商品、陪伴孩子工作,並建立財產管理系統。運用會計專業知識,設計簡單易懂的財產清冊系統,並設立線上同步編修功能。過程中,我們學會根據顧客需求調整方案,並簡化溝通方式,成功讓五味屋的孩子掌握系統。這次經歷不僅解決實際問題,也讓我們的學習得到了實踐與提升。
對待植物就要像對人一樣用心,要等待他們成長,要給他們好的東西。— 輝哥
在紅葉部落,輝哥帶領志工了解漢方肥料自然農法、福利蛋和大果園的運作。志工們的任務是砍竹子、削竹子、噴漆建立「標的」,並將竹子插入田裡綁上苦茶樹,避免颱風和除草影響。這次體驗讓我們了解農作物生長需要耐心,有些需等待兩到七年才能收成,並深刻體會到不使用農藥的挑戰,需持續觀察與思考農作物的健康成長。
What are you doing for peace?
其實很簡單, 幸福編『馬』團隊將會是你很好與正在馬來西亞的羅興亞、緬甸、阿富汗、巴基斯坦難民兒童們做連結的好橋樑喔!我們從4月份起就慈濟大學兩校區內在募集「明信片/Postcards」,現在,校本部及人社院兩校區都可以看到畫著小孩的二手鞋盒製作的信箱,若你們想要傳達你們的心意給馬來西亞的這群小天使們,記得記得記得要投入到信箱裡,我們將在8月3日郵寄到馬來西亞的Unity慈濟人文中心,與小孩們通過信紙上傳達我們對他們的看見!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可能,你們的小小一張卡片,就像是一滴泉水,足以灌溉他們的幼小的心靈!
謝謝馬躍以密集對話激盪族群文化,也帶來精彩的影片,衷心期待孩子們驕傲吶喊自己的名字,使用族語如同呼吸一樣的日子趕快到來,謝謝馬躍和南島魯瑪社的努力。最後的工作坊學員們短時間就發想了一日布農體驗、花式辦桌、部落共學等方案,真的太厲害了,也謝謝大家從台北、台東甚至彰化前來花蓮站學習。
邱奕儒老師分享樸門精神「照顧地球、照顧人、分享多餘」及最夯的SDGs永續發展目標!也分享從住家雨水採集、社區設計的實踐案例。顏嘉成老師以自身經驗分享,讓大家了解何謂永續經營,與學員一起思考咖啡種植、土壤養成、還有生活實踐案例,讓AV8D成為永續設計師!最後的工作坊學員們發想「一日實踐永續行動」,感覺真的可以實踐看看呦🌱
感謝邱奕儒老師帶領我們參觀慈濟大學食在永續消費合作社, 這裏使用「減塑消費」 的方式讓社員購買附近有機農場的青菜及返鄉小農的米,太幸福了吧😍
✨回收味萬田豆漿瓶裝米
✨在保鮮盒裝中保存販售的青菜
感謝各位年輕阿公阿嬤的熱情參與!在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彭祖體驗活動中,我們深刻體會到長者生活的辛勞。經過一系列挑戰活動,如摺衣服、買菜、夾菜、玩撲克牌、走樓梯等,大家學會用「五心級❤️」—愛心、細心、用心、耐心、貼心與長輩們共學共好。活動後,還有學員表示要密切關注長輩上小巨蛋的#仙角百老匯志工招募,這也是我們志工站的初衷!
謝謝全花蓮淨灘最多次的威任🌊
用心烹煮甜蜜蜜紅豆芋頭湯、芋頭紅豆湯❤️也謝謝 孩好書屋 一起響應 #好事成雙愛地球大家可以至書店免費索取兩片衛生棉✨一片自留一片分享給東非女孩呦
連續五週與瑞穗鄉各文建站的長輩們進行個人的繪本創作…剛開始幾乎每一位長輩都說:我不會畫畫啦!☹️(對他們來說拿水彩筆好像比鋤頭還重😅),到後來屏息凝神地塗上自己隨意調的顏色。彼此看著畫完的結果說還不賴嘛~😆72歲的頭目阿公說:「我以前小時候只有在學校用過蠟筆,這是我第一次拿水彩筆…」(其實不只聽到一位這麼講…)
因為是畫好笑的臉,所以沒有像不像的問題,只有好好笑、好好玩的成果。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當然還沒!
接下來我們將安排行動式畫展
2020/09/21
把握雙十連假的尾巴,我們來到舞鶴迦納納,將長輩們的創作呈現在他們日常的活動範圍…。
當天來了好多部落的小幫手們,從小繪本中指認出自家阿公/阿嬤的作品,開心的為它們塗上色彩…。
登登登登~~~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完成啦!
各位客倌們,下回來訪迦納納,別忘了到文建站欣賞這些熟齡必卡所的大作呦~
(2020/10/14)
從8月就開始進行的社區藝術計畫終於來到尾聲了!
歡迎花蓮市區的朋友們蒞臨「跨咖啡」,在充滿藝術的氛圍中啜飲好咖啡~
現場還有超好吃的重乳酪蛋糕呦~
(2020/11/17)
《好撒馬利亞人青年培力計畫與偏鄉服務-募款計畫》
以關懷社會弱勢族群之福祉,融合社會價值與經營技能的自主性組織,結合學術界、企業界與社福界籌募「青春舞鶴弱勢就業培育計畫」及「烏干達Mukono農民培育與農村經濟開發計畫」,串連社區經濟發展,創新弱勢青年及農村就業機會與社區社福與發展。。此外本計劃考量國內外天然災害頻仍,也將提供「國際人道救援協助」,扶助災害救助中與服務對象一致相關之援助。
1.培育弱勢就業青少年(18至24歲)進入社會的工作技能培育,進而自力生活的扶持家園。
2.從花蓮舞鶴再地咖啡產業的一貫化技能,逐步延伸至烘焙包裝行銷,與其它在地農產加工開發創新。
3.連結社會中善念團體與個人的認同,打造有益於弱勢青年就業自立與社會適應的培育平台。
4.從一個點的經驗模式延伸到其他(鄉鎮)點的在地產業開發模式。
一塊面積六分多的待售有機咖啡田,當有人尋問我們是否可以用於在地青年就業,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對於隨時心存關懷,對青年就業自立與社會適應,保持長期關懷的社會工作者而言,這塊有八百株的有機咖啡園,不正是提供:有機環境維護,咖啡豆採收、製做生豆、烘焙研磨與沖泡,進而經營咖啡店與餐飲服務,與其他乾果點心開發,品牌包裝與網路銷售等,一貫化咖啡產業技能的工作與培訓場所,不就是可容納弱勢青年,在地學習專業技能與社會適應的實習場域嗎?
因此我們定義本園區是:「青少年在地產業學習與職業試探,以及服務在地弱勢家庭的整合平台」。
於是三位創辦人以私人財產共同買下本咖啡園,無償的長期借給本計畫使用。
本募款計畫則用於租賃與改裝員生住家,件製農產加工廠區與加工設施,以及產品開發,加工技能與包裝設計、行銷等硬體與軟體技能的投入。
總之,心存關懷,機會就在身邊,夥伴就在眼前,我們行動了,邀約各位共同加入我們的計畫行程。
1.培訓貧窮農村所需的生活環境改善計能(烹飪、用水、衛生等),創造農村基本職能技術。
2.教育養雞養兔等技術,農村可以有更多的食物選擇。
3.輔導成立農民間交易機制,建置物資交易平台,活絡與激勵農民生產,建立農村經濟系。
4.協助農民参加農產生產外銷機會(烏干達咖啡豆銷台),幫她們增加收入,換回更多食物與孩子上學。
貧窮不是宿命,也不是天性,造成國家或部分社會集體貧窮的原因也很複雜,當然要幫助貧窮的管道與力量就必須多方的挹注,但是與其長久的等待萬事俱備,我們認為首先讓貧窮者認知到,強化自己的技能賺取自己的生活所需,讓自己站起來,才是改變貧窮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第一步。
本學會自107年接授烏干達step30組織邀請,在該組織的持善服務之外另行試驗,如何開拓幫助該國農民自立生活改善貧窮的計畫,歷經一年半的在地體驗、技術選擇與在地教學試驗,我們先建立了整體改善的技術培訓與交易系統、農村經營組織培育的3 年計畫,但是我們需要選訂一個代表性村落,有計畫次序的為當地引進技術建立管理制度與組織,才能打造一個示範性農村(名為”技術培訓與農村經濟基地”,位址選定於Mukono區,維多力亞湖邊的農業區),希望在3年後將本村的經驗以示範教學方式,逐步的擴散至廣大的烏干達村落。
本募款計畫,就是針對”技術培訓與農村經濟基地”,在本計畫已經購買的基地上,籌募各項基礎建設,執行各項:農業技術、(雞兔)飼養與生活技能(土製排煙灶、泥磚建屋、生態廁所、家庭式手作濾水器等) 教學,的專家邀請與在地生活設施建設,以及當地教學的設備與材料、生產的上游供應系統與下游銷售系統等經營系統教育,所有零零總總的基地建設與行政安排,所需要的各項購置與行政支出。
在2020年2月初到4月底,由學園提供機會到舞鶴咖啡園學習舞鶴社區由來介紹、咖啡相關技術及知識與烘培課程,在去舞鶴咖啡園之前,自己以前有過3-4年的咖啡相關工作經驗與烘培基礎的接觸,但卻沒有正式的學習與訓練理論的學習,於是便在舞鶴咖啡園這裡開始時長3個月,每週2天,1天1-2堂課的社區簡介、咖啡課程與烘培課程,令我感到不虛此行,開始從舞鶴園區的由來與各承辦單位介紹最後到正式上課的課程中,安排相當豐富,沒有間斷。
主辦單位TSEIES社團法人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胡哲生教授的經歷與對社區經濟的看法,在這當中我看見新的方向與想法,胡教授在烏干達的經歷更是令我耳目一新,舞鶴這個社區在瑞穗此處,而社區的由來與社區相關的地理位置由花蓮水利局的分局長陳淑媛陳分局長的介紹,一一詳細的引導,將舞鶴此社區由來與特色透過地圖引導一一詳解,咖啡課程在此我覺得是在舞鶴園課程中的重頭戲,課程中大致分成兩類體驗課程,分別為精品咖啡手沖萃取課與咖啡感官開發訓練,兩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從最開始的咖啡豆種類介紹與咖啡豆的一生到最後的測驗考試,不論是有過相關經歷的或是咖啡初心者,在這短短的課程中,每位學員對於咖啡都有更深度的瞭解與接觸,而後的烘培課程更是令我大開眼界,使用一般人無法也不曾使用的食材部分經過加工再製成甜品的觀念與想法,這些創新的經歷與實驗實作課一一在這幾個月的課程安排中經歷。
☕️ 多項的課程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咖啡課程與烘培課程,也許是因為自身對其有所興趣,課程的經歷也是之前我所沒有體驗過的,咖啡的課程分為兩部分,精品咖啡手沖萃取課老師吉野咖啡老闆李泰宏老師自身對於咖啡的學習知識與經歷有相當高的造詣,對於咖啡的執著更是進入到瘋狂的境界,短暫2個月的課程,"他教導的不只是在課程上面的理論與實作技巧,更在理念想法上給予我更多不同的看見與方向"。從最開始咖啡種類的咖啡家族樹詳細介紹就看出李老師在這方面的研究花相當多的時間,各項品種各項衍伸與各項品種的大致風味一一帶入、一一詳解,在那時候老師就像咖啡學辭典一樣,沒有問題是問不倒幾乎都有答案解答,而後帶入咖啡樹栽種生成,前項作業與後項製程,每項不同程序與不同手法透過PPT詳細解說帶入,使人深入其境經歷過了所有咖啡製成程序當中,了解到咖啡從初生到最後成為世界上黑金誕生的經過。
而我記得老師說一杯咖啡的品質來源沖煮這項只占10%,所以品種、製成對於品質事關重大,之後實作手沖課程,由基礎沖泡概念理論,到各項影響變因完整的帶過與實作,老師說沖泡沒有一定的標準,但自己要先抓好固定的變因,這樣沖煮出來才能慢慢嘗試出自己喜歡的味道,時長2個月的實作課程,多次實作試驗試喝令我多次精神疲乏,讓我回憶起當初進入咖啡館打工每次試喝試做的經歷,相當刻骨銘心,"多次的實作課,慢慢體會到老師要我們掌握的變因,變因可以控制,相同豆子不同掌握,帶出風味不同,各項變因各項掌握的不同",就像數學排列組合多變無窮,金杯理論介紹到咖啡評鑑也讓我們實作,給各位學員練習評分,互相檢討分析,課程最後的測驗老師不吝嗇地帶自己店裡各項器材與豆子給學生練習實作考試,目的為了使學生有更多經歷學習,課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說:「一杯咖啡沒有好與壞,而評分的基礎在於本次所要展現豆子的風味是否有完整的展現出來,這才是對於一杯咖啡的評價。」
☕️ 咖啡感官開發訓練的課程,由日曬果咖啡店老闆蕭雅文蕭老師指導,這種開發訓練,以前未曾參與過,老師的資歷也是相當卓越,SCAE的多項認證,在沒有上課之前對於一杯咖啡的評價不曾想過這麼豐富的風格評語,老師說這些形容咖啡風格的定義,為的是在市場上給予一套語言文字,為了使廠商與商家有套標準進行溝通橋樑。上課起初,由簡單的👅味蕾感受分布講起,舌頭各項感知味蕾部位不同,也因人而異,對於味蕾,本身只知道要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感受美好食物體驗與不同感官的搭配,而老師由最簡單的酸甜苦辣感受刺激訓練開始,震撼我對舌上感受的觀念,“這簡單的刺激訓練並給予基本標準開始建立自己基礎感官食物資料庫,感官開發不只發生在舌頭上,由最開始要食用食物前的眼睛觀察起先聯想,到👃鼻腔聞而後入口放到舌上感知,最後入喉帶出氣味感知,所有的步驟慢慢教導並對單一感受刺激多項嘗試,由不同的刺激程度給予統一標準定義,藉由食材試吃體會認知聯想建立食物資料庫,引發大家味蕾開發”。
👀 訓練過程中,我發現以前所建立的食物資料庫出現相當多弊病與問題,由此開始進而修正,老師給予的是一整套完整的食物享用與味蕾刺激增長的方法,令大家在往後也能慢慢建立資料庫,而這些資料對於往後再品嘗咖啡時能直接聯想並給予風格評價,100味聞香瓶的體驗,打破我對各樣香氣各樣氣味的感知聯想,所有基本嗅覺味蕾開發帶過後,開始給予不同風味咖啡試喝並練習寫下所品嘗到的感受聯想,課程最後杯測試驗也是一段不同的經歷感受,考試測驗高深莫測,多杯測試試喝,寫出杯中所添加的風味形容,真的是絞盡腦汁,多次嘗試感受才完成測驗,本次感官開發訓練打破我原先食物感受建立標準,食物感受由眼鼻舌鼻腔後分別不同感知建立聯想,到最後綜合感受食物帶給感官的美好。
🥮 烘培課程,老師由台北法堤健康蔬食坊張翡珊老師教導,課程內容由簡易烘培食譜帶出張老師對食材運用的觀念與想法,張老師本次使用的是🍐柚子食材,但並非柚子果肉,而是整顆柚子所有的部分都使用不浪費,在食譜上面看似簡單,當中卻隱含了相當多烹飪手法與概念經驗,老師相當了解各食材之前搭配組合所達到的效果以及各項食材組合時因注意的事項,由此看出老師在這方面有相當多的嘗試與經驗,簡單的柚子酥、柚子糖及柚子醬,比例搭配老師在此花了相當多功夫,課程中老師強調要低鹽、低糖、低油、高纖維的新健康飲食,整個食材的使用上更是使人驚豔,所有食材不浪費全數使用,使用不同食材搭配,將甜品完美呈現上,老師大膽的想法、細心操作與耐心的嘗試,完整了自己想要做出的作品,這些精神令我深嘆佩服,“了解對於完成事情的執著與熱誠本該如此”。
🤗 在青春舞鶴咖啡園這次的課程中,收穫滿載而歸,時長3個月主辦單位的安排,課程老師的用心,各樣課程不論理論或實作課深入淺出,給予學生們基礎概念與老師們自身的理念傳授,期盼能有更多機會再次參與類似這樣高品質的課程。